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5-30宋磊
宋磊
摘 要:在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扬弃前人的哲学思想,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揭示了在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四种所有制”的形成和共产主义未来导向下历史的形成规律和终极趋势,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新世界秩序,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启示。
关键词:世界历史;共产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05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得以详细阐述。马克思分析了当时德国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说明,从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性的交往三个方面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不是凭空诞生的,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进行溯源,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其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哲学来源
哲学家的思想来源于对前人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在辩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汲取前人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对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批判,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形成了关于世界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
意大利哲学家、语言学家维科第一次把世界历史上升到历史哲学层面,被称为“历史哲学之父”。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人们的思想活动普遍没有摆脱神的影子,但是维科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在他看来,并非是神的意志或者上帝的意志造就了人类世界,而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让人类世界得以产生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但是维科也认为历史的发展会在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类时代之间连续循环往复,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马克思批判吸收维科的思想观点,对“历史是人的创造性的活动”予以继承,为后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认为世界历史既具有目的性又具有规律性。所谓目的性,即人会遵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進行社会实践;所谓规律性,即人的实践活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规律受“上帝”支配,人类无法掌握。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因素、动力、人的自由解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思考,实现了对康德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世界历史应该是精神上的世界历史,“整个历史无非是精神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是由各个国家来完成的;国家就是世界历史在尘世中的实现。”[2]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国家为载体,认为各个国家的发展和相互联系构成了世界历史,其最大局限在于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说明世界历史的演变,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3]513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一方面吸收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整体性的理论内核。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范畴,把对历史的理解基础落在了人本身,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费尔巴哈眼中的人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且脱离社会联系的“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相对立。《形态》一针见血地点明,“当他(费尔巴哈)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3]530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者,一旦陷入社会历史领域,就变成了唯心主义。他认同自然界是客观实体这一观点,但依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主导,在社会历史领域依然没有摆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范畴,缺乏对人是社会性存在的认知。
马克思在《形态》中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扬弃,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519在这里,有生命的个人便是“现实的个人”。唯心主义者的世界历史思想,无一例外认为历史只是一些发生过的事实的堆砌。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让人具有了社会属性。推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不是绝对精神和理性,而是人们能动的活动过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现实的个人是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根基所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前提
从自然界分化出人开始,人为了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开始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此引起的新需要促使人们之间互相交往,进而生产其他社会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随着人们不断进行交往,人们的新需要也会越来越多,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阶级随着大工业诞生,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也随之诞生。所以无产阶级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人们不断交往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人们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与加深,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再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基础,从“民族性”扩展到“世界性”,资本也摧毁了民族的边界,使其向世界市场扩张。这样,无产阶级的活动成为世界性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地域性向全球性转变成为世界历史。无产阶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生产才能是世界性的生产。“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3]539,而前提是生产力和交往须充分发展。
(二)四种所有制: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内部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其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水平。“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3]521这里的所有制形式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马克思在《形态》中具体描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机制,即《形态》所提到的四种所有制: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3]521生產力极为低下是该所有制形式的突出表现,部落家庭中的人们依靠血缘关系、性别、年龄自然形成分工,并依靠耕作、畜牧等简单协作劳动为生。这种所有制形式对应今天所认同的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交往和分工还未进一步扩大,生产方式仍为自给自足。部落家庭中的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3]521该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主要由一些部落通过缔结契约或征服后联合而形成。奴隶制在该所有制形式中普遍存在,对应今天所认同的奴隶社会,该社会普遍存在私有制,奴隶劳动的产品归奴隶主所有,且奴隶自己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3]522同前两种所有制形式一样,该所有制以共同体为基础,其“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3]523。这种所有制形式对应今天所认同的封建社会,该社会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地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压榨其他阶级。
第四种形式是资本的或资产阶级所有制。它是由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劳工的资本家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在《形态》中没有像前三种所有制形式一样用语言准确说明第四种所有制的具体内容,因为《形态》撰写之时德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资本家和雇佣劳动之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所有制形式对应今天所认同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被剥削的阶级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
上述四种所有制形式是依次交替的,构成了历史。四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以共同体为基础,但《形态》强调,“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571“桎梏”其实就是虚假的共同体中普遍存在的阶级压迫。马克思探索四种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之后认为,人类社会只有最终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才能打破桎梏,消灭阶级压迫。
(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终极导向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使得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形态变更,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绝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要发展到消灭剥削压迫、让全人类都得到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解放”必须建立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极为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的基础下。当人们之间的交往冲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扩展为世界性的交往时,每个人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到那时,传统情况下的分工也会彻底消失,整个世界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失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541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人们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但人们依然没有摆脱物的支配,人被资本所奴役。资本家实质上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阶级实质上沦为了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获得真正解放的桎梏。因此,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信条。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力将极为发达,人们只需要少量劳动就可以创造大量财富。社会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共同财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破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每个人共享社会共同财富的阻碍,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真正实现解放。“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3]541,每个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历史性个人之际,既是共产主义来临之际,也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之时。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终极导向。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从虚幻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处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距离实现共产主义依然有很长的实践道路去探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要求。
当今社会,世界历史正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大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使全世界人民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处于同一个地球村,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人民集思广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如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肆意“退群”脱钩,无端打压别国企业,竭力奉行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这无异于开历史“倒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也导致社会分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分工遍及世界范围后导致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进一步引发地域战争或世界战争。共产主义社会需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冲破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每个人的生产都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息息相关时,分工才会消失,各种矛盾斗争才会彻底解决,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彻底解放。近年来,中国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社会生产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5]中国愿意利用自身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帮助其他国家,为全世界的发展添砖加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积极拥抱全球化。当今世界已然迈入全球化时代,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共享,让人们具备独特的技能和视野来接受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求同存异。当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尤其是英国脱欧和美国单方面退出国际组织等逆全球化事件频发,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国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和亚洲新安全观,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等。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全球化最直接的贡献,中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沿海内陆联动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惠及世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全力以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5]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世界一体化发展,把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从世界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倡国际社会在经济、环境、安全等多领域协同共治,通过对话化解地区、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符合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实践,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5(01).
[2] 黑格尔. 黑格尔全集:第27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4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1.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荐稿人: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