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等

2023-05-30

现代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陪伴大脑发育

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家庭背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这一现象。

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苏菲·冯·斯图姆告诉记者,家庭背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的方式有很多,但有两个机制很关键,一个是家庭所营造的语言环境,另一个是家庭所提供的课外教育。

语言环境是指,孩子从小在家庭内部经历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说话时所营造的语言学习环境。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一般会以儿童为导向,支持孩子发展良好的语言技能。课外教育是指社会、经济资源较多的家庭,一般既有意识也有能力在课堂之外给孩子提供形式多样的其他课程和体验。

最近,美国一项关于孩子认知神经发育的研究,为社会科学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提供了生理层面的科学证据。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5000个孩子大脑的内在功能性结构,发现家庭背景与孩子大脑发育情况存在关联。在包括家庭收入在内的多种家庭背景因素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孩子大脑神经发育的最强驱动因素。

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钱德拉·斯里帕达解释,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认知刺激可能是其中一种方式,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会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更多的认知刺激:“他们会跟自己的孩子说更多的话,会给孩子读更多的书,还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等等。其他一些研究表明,还有另一种涉及学业期望的方式可能在其中起作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通常会给孩子设定更高的学业目标,并且会通过建立一些行为规范来支持自己的孩子获得理想的学业成绩。”

邻里环境可能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区域贫穷的家庭较多,失业率较高,受教育者比例偏低的话,居住在这些较贫穷区域的孩子,多个大脑部位的脑容量都较小,认知能力得分较低。

虽然有很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这项研究提醒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中一言一行对孩子发育的影响。

(王江涛)

家长要做园丁,而不是做木匠

教育孩子对家长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但家长可以在总体上掌握一些原则。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总结出7条育儿准则,有助于孩子大脑发育和身心成长,可供家长参考。

1.家长要做园丁,而不是做木匠。木匠通过精雕细刻把物品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园丁则是提供水分、土壤和光照,帮助植物按其意愿生长。家长在培育孩子时要做园丁,不要做木匠。不设计不雕刻,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对孩子强行改造。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拥有自主成长的空间, 否则会束缚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发展。

2.遇到问题耐心解释。孩子好奇心强,遇到不明白的事喜欢追问,家长容易出现厌烦情绪,懒得解释,还会训斥孩子,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面对孩子的疑惑,家长应耐心解释,如果自己也不明白,不要糊弄孩子,而应与孩子一起探索。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3.多陪孩子阅读,多与孩子交流。家长应充分利用亲子时间,多和孩子谈心,分享趣闻趣事,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4.纠偏时只针对行为,不针对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要因为犯错而否定他,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家长所爱,进而难过、自卑。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是他的不良行为让家长生气,而不是他这个人让家长讨厌。

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多接触人。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丰富孩子的交际体验,不仅能增强其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还能开阔其视野。

6.允许孩子模仿家长。孩子都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家长要利用这一点,用自己正面的言行引导孩子,让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做好表率,要求孩子之前先规范自己。

7.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家长要当参谋,而不是当保姆。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提供多种方案,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不要剥夺孩子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拿主意,孩子会感到压抑,沦为没有个性和灵魂的木偶。

(李   欣)

高质量陪伴的“PEERE法则”

在生活中,时常看到家长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也有家长把孩子放在身旁,然后忙着做自己的事。这两种陪伴没有互动交流,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属于低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美国哈佛大学根据多方面的社会实验,总结出了一个“PEERE法则”,即暂停(Pause)、参与(Engage)、鼓励(Encourage)、反馈(Reflect)、衍生(Extend),来帮助家长提高陪伴质量,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

1.暂停。家长陪伴孩子时,不要只顾忙自己的事,要学会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有需要时,家长要停下手头的事,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尽量让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他不愿意说,家长可以从侧面迂回地套出孩子的话,探求其内心想法,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困惑和烦恼。

2. 参与。家长可以通过巧妙提问,参与孩子的活动。比如,孩子在玩烹饪过家家,家长可以问,刚做完的饭烫手,你怎么端上桌?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向家长展示;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解决,家长可以示范。如此互动,家长很自然地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有了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3.鼓励。孩子无论说什么,家长都不要急着否定,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尤其要呵护孩子独特的见解。在陪伴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当主导者,不要过多干涉孩子。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红花”,家长作为陪伴者,只是“绿叶”。要多鼓励孩子表达,做真实的自己,也有助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4.反馈。有些家长平时鲜有时间陪孩子,难得在家时,就总想与孩子亲近,给孩子留下好印象,所以常常将夸奖、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实际上,高质量的陪伴不必一味地迎合孩子,更不要事事表达认可,如果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不妥,家长要及时告知、纠偏。孩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不会因此就不喜欢家长,反而会因为交流的平等、真诚而拉近亲子关系。

5.衍生。孩子年幼,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认识问题角度单一,家长应该利用自己社会性强、经验多的优势,引导孩子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当孩子讨厌某个人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你讨厌他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某些缺点,但还要想想他有哪些优点。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思维方式偏激。

(琚金民)

【編辑:陈彤】

猜你喜欢

陪伴大脑发育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刺是植物发育不完全的芽
中医对青春发育异常的认识及展望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发育行为障碍的早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