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教学实效

2023-05-30赵瑛群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助手辅导转型

赵瑛群

在数字中国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2021年11月,上海市教委启动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明确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优化信息环境、数字资源、教学平台、智能算法,探索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教学应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依托“上海微校”,建设上海统一的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备课助手、教学助手和作业辅导助手(简称“三个助手”)的教育场景。在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项目中,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作为上海市18所先行试验校之一,参与到“三个助手”平台数学学科与英语学科的应用与实践中来。

一、問题的提出

项目探索初期,正值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模式。相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来说,如何在时空分离的情境下开展有效互动,是当下阶段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达成学习目标对有效互动的需求

“理解”是教学的核心要务。这种“理解”需要在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活动中,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达成知识的掌握、技能与方法的形成,在迁移应用中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中需要让学生充分暴露真实的基础思考状态,并获得在有质量的回应和对话中促进理解的机会。

(二)在线教学对有效互动的诉求

在目前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线上教学模式下,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行为难以观测、问题反馈延迟、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样的教学场景下,更加需要有效互动。

基于以上问题,学校项目组主动思考,是否可以利用“三个助手”平台的资源和功能,突破线上教学的困境,利用技术优势,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项目推进的思路与策略

(一)加强各部门联动合作,提升项目推进效能

在项目推进之初,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数字化转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以专业研究队伍、对外联络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为核心的项目团队。由市区教研员为指导的专家导师团队,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团队、以学科信息员与校外信息公司为技术支持保障的学习空间开发、运维团队。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探索不同教育场景下“三个助手”平台的应用。另外,制订互通有无、协同共进的跨学科研修机制,加强过程性监管,每周“N个一”的任务设计,保证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实现学科深度、教学宽度的共生发展。

(二)基于不同场景的深度应用,形成在线教学基本流程

学校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梳理了不同场景下“三个助手”的使用方式与操作路径,形成了在线教学基本流程:在课前利用备课助手提供的标准化资源、教案范例、课件范例、学习任务等进行备课,从整体上提升备课质量;课中应用教学助手中的互动任务,进行实时互动、即时反馈,增强互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讲解的针对性;课后借助作业辅导助手的精准诊断功能,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而推送给学生更适合的学习资源,在“双减”背景下体现了减负增效的功能。(见图1)

(三)跨学科常态化研修模式,探索平台应用更多可能

为了缩短实践周期,提升项目推进的深度与宽度,我们采用以点带面、跨学科实践的研修模式。

第一阶段学科模拟课:通过学科组内连线模拟,熟识教学中的应用场景,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操作困难,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第二阶段跨学科试点课:组织项目研修小组教师跨学科观摩实验班级的试点课,在相互借鉴与对比中,对平台的应用方法进行有效迁移与思考实践,不断挖掘平台更多的功能,提升实践效能。

第三阶段年级常态课:在年级组内非实验班级进行常态课的实践,进一步深化平台的应用。同时,借助校本教研、区公开教学展示,在更大的平台和区域内进行辐射引领,为后续大规模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项目推进的过程与方法

(一)数字资源集成,助力备课模式转型

1.素养导向,形成单元思维

学校项目组根据备课助手中提供的单元资源,组织教师学习与解读,对单元的整体框架、学习方法、活动关联进行整体的认识,厘清整个单元的系统化脉络;然后再进行课时备课,将课时的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匹配,对主要教学活动环节进行充分的预设。通过对单元资源与课时资源的解读,实现了从单元教学到单课教学的整体思考,更有利于建立素养导向的单元思维。

2.个性修改,提升教学适切

备课助手虽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标准化资源,但项目组同时也意识到,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生产产品,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教育的美在于灵动和个性化的彰显。所以基于平台的现有资源,立足于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和班级差异化的学情,在实践中项目组对备课要求与备课流程进行了优化。

职初教师直接选择使用平台资源,减少认知偏差;青年骨干教师对备课资源进行筛选、重组,通过集体研磨,形成高质量的校本化课程资源进行学科共享;经验型教师根据学情,对备课资源进行个性化调整、创新性使用。(见图2)

(二)可视任务设计,增进师生深度互动

在推进“三个助手”的应用研究时,学校项目组一直强调深度思考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形成了以“充分的结果分享”为关键的互动交流方式的实施。

1.合理选用互动任务,促进学习理解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相较于被动的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自动卷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断促进学习理解。在实践中,教师会选择每个课时较为核心的互动任务,利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信息传输、互动交流与资源应用。

2.巧妙创设学习工具,提升思维深度

平台中除了已经设定好的互动任务,还有一些系统自带的小工具,这些小工具给予教师更为灵动的设计空间,发挥了平台技术应用的最大效能。例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要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随时调取平台中的“树状算图”“线段图”等学科常用的学科工具,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使学生思维可视化呈现。适切的学习工具调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使师生在空间分离中同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激活思维与情感的深层互动。

3.实时捕捉学生资源,增强有效互动

学生在任务作答期间,即使师生身处异地,也可以实时监测到学生的作答情况,不仅包括作答结果的统计,还有关于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记录、学习时长、学习行为量等学习过程数据的实时反馈,教师通过解读数据背后的学习行为,针对差异化资源,进行及时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平台还有一定的回放功能,便于教师追溯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个体,发现问题,进行指导跟进。

4.及时精准的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同时,平台还将依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如英语学科教学助手中,会根据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Perfect!”或“Try again!”同时在语音朗读题的报告中以不同的颜色标注学生朗读情况:绿色标注代表学生朗读准确,黑色标注代表有待加强,红色标注代表问题突出。这样的精准反馈有利于学生进行即时的自我修正和巩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体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体现了互动的有效性。

“三个助手”辅助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因课堂时间有限、人均发言次数有限等因素影响,而无法落实对每一名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的不足,更好地关注了全体学生的过程性发展与实际获得。学生既能够获取来自智能应用得出的针对个人的评价,也能聆听教师依据数据开展的跟进指导,双向结合,提高了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探索基于实证研究

1.数据呈现,整体把握

无论是教学助手中的任务完成情况还是作业辅导助手中的作业统计,平台都能记录不仅包括显性的学习结果,还包括学生的作答时间、作答时长等隐性数据,便于教师整体把握学情。

2.资源推送,个性辅导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也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学生经历课堂学习之后,教师推送作业辅导助手中的课时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平台不仅提供了即时的“自动批阅”、详细的“错题解析”,还能针对性地推送相应的空中课堂切片进行再学习,并提供自适应在线练习加以巩固。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项目组对作业实施流程进一步优化,形成精准辅导的实施路径,并将这种流程辐射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年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班难以实行分层教学的困境,体现了个性化辅导和减负增效的作用。

3.记录留痕,个性成长

学生每一次在“三个助手”上的操作都会在平台上留下记录。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作答情况,在作业辅导助手中还能查阅学习周报,学完一个单元后可以查阅单元报告,包括错题的汇总,这些都组成了学生成长的综合记录,变成个性化的成长报告;学生在其中能观察整体参考值与自身情况的对比,从而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四、经验与成效

数字化转型项目“三个助手”平台的常态应用与高效推进,正悄悄引发着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双重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度转型,推动了学校数字化建设,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线上教学顺利推进,创新教学方式

利用“三个助手”平台的资源和功能,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线上教学的困境。通过借助平台推送互动任务,即时收集学生资源,了解学生整体作答情况,在师生空间分离中同步开展有针对性指导、点拨、交流,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激活思维与情感的深层互动。这不仅还原了线下课堂教学的应用场景,还能让授课教师基于数据统计随时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改进。线上教学推进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迭代升级。

(二)跨界研修开放联动,助推教研转型

跨学科的研修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学科之间的联动,每周的跨学科研讨活动已经成为特色活动。每次活动中教师经常就一些数字化教学中的典型性问题,如平台功能的应用与开发、课堂互动多元性与有效性、数据背后的学习行为分析等,进行跨学科探讨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迸发出思维火花。每次研修的主题也在随着项目的推进由技术的应用走向学科的发展,跨学科的交流与研讨也为教学模式的深入应用打开思路,实现学科教研的转型和延伸。

(三)学生学习资源支持,引领自主发展

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型,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作业,从为学生提供完全由教师支持的学习路径向由教师与技术共同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转变。可视化的互动任务、多样化的工具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经历;精准的作业分析、自适应的资源推送、精准的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中,促成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师生发展”主动多元,成事中成人

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全面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内生动力,在课堂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渐提升了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能力,加快了课堂转型的速度,实现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需。学校“三个助手”实践案例被推荐为上海市在线教学优秀案例,阶段性的应用成果也在市级层面进行展示交流。通过长期浸润于信息环境中,不断应用数字资源,有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数字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数字社會责任,从而不断提升本校师生的数字素养。

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的创新之举。“三个助手”平台的应用,为在线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高效的互动、精准的辅导,促进了“有温度的对话”“有深度的互动”“有热度的探究”,让云端学习同样精彩。

猜你喜欢

助手辅导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小助手
沣芝转型记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