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落实
2023-05-30张敏亚
张敏亚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金字塔》一文,由写景文字《金字塔夕照》和图文结合的《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材料组合而成,是一篇由非连续性文本构成的课文。课文中的两个组成部分既风格迥异又互为印证,特点非常鲜明,采用传统阅读方法教学,难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文本、作者、同伴和教师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能充分体现课文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并能有效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文就思辨性阅读方法在教学《金字塔》中的运用,谈谈笔者的认识与思考。
一、在挖掘教材中追求思维的深刻性
挖掘教材意味着用教材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惯常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所发现,以形成对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发现主要是求新求变,唤醒学生的学习期待,促进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获得具有新鲜感的学习体验。
在《金字塔》学习中,课前阅读提示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默读下面两篇短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传统阅读中这属于信息提取,学生一般是按照课文编排顺序依次阅读,提取的只是一些零碎、孤立的信息,加上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不同,提取的信息难以形成整体感知。因此,教师要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一是批注,通过圈画、批注,呈现自己在阅读中抓住的对金字塔的了解内容;二是选择,对描写金字塔印象最深刻的词语进行确认,思考理由;三是互相交流自己阅读了解到的内容,尝试对小组内交流的信息进行分类,形成既完整又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教材中挖掘自己认可的材料,形成对金字塔的印象,还要思考自己的主张是用什么材料支持的,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的主张出现不一致时,在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中需要思维的持续跟进,才能使合作学习催生共同提高的契机;最后,学生梳理小组中各自提出的对金字塔的了解,并进行适当分类,同样需要思维的参与。这些都是在看似简单的提取信息学习中,追求思维深刻性的表现。
二、在勾连印证中追求思维的逻辑性
由于课文来自两篇不同作者对金字塔的表达,文本之间在表达对象这一共同点之外,不可能像同一作者在表达时注意体现内在联系;但编者将两篇材料组成一篇课文,显然是看准了不同文本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尤其要引导学生重视两个文本之间的间接关系,采用勾连印证的策略,使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现相应的逻辑性。
教师可以首先给出示例:《金字塔夕照》中说金字塔是“古老”的,但到底怎样古老没有具体说明,而在《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有“建于公元前2600多年”的表述。接着,教师让学生算一算金字塔建造的时间——距今4600多年,毫无疑问属于“古老”级别的文物。然后,教师让学生再读读《金字塔夕照》,看看文本中有哪些信息没有进一步说明,而在《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能够获得有效印证。在这样互相勾连的阅读中,学生在两个文本之间找到了多个可以互相印证的信息:如前一篇文章中的“神秘”,在后一篇文章中可以找到“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这看起来有不可思议的意味在其中;又如前一篇文章中的“奇迹”没有进一步说明,在后一篇文章中有具体表述“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就这样,两个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勾连印证,使《金字塔》的学习变得非常具有逻辑性。
三、在比较阅读中追求思维的独立性
比较作为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正如乌申斯基认为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方法所涉及的思维,可以指向两个方向,一是在同中求异,以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特征为目的;二是异中求同,以把握文本间的共同规律为追求。
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自主学习的要求有“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说明此处的比较重点是指向求异思维。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本,弄明白两篇短文用了什么方式写金字塔。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的余晖中金字塔的美景,尤其是以“金”字为中心形成的开阔又雄浑的画卷中,不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客观地介绍金字塔的概况以及建筑情况,使读者从中能够直接知晓金字塔的历史和面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两篇短文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如多数学生都明确表示喜欢《金字塔夕照》带来的美感效果,喜欢作者所描绘的画卷,能够让人对金字塔产生向往之情,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一睹金字塔的风采;少数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主要是从具体数字和图示中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金字塔的概括,还有与金字塔建筑有关的历史。不论何种选择,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都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但不喜欢后一种文本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文阅读起来比较费劲,这实际上又提醒教师,需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四、在搭建支架中追求思维的严谨性
从思辨性阅读的要求看,本课中的两篇短文,前者以文学的形式让学生对金字塔着谜,后者就有让学生探究相关谜底的意味。由于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接触不多,借助这样的文本开展自主探究,难度自然不小,因而需要教师适时施以援手,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学习。在本课学习中,在感受了金字塔的古老、神秘与尊贵后,学生必然会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能不能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推测呢?在这一问题驱动下,学生需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在小组合作中对各自提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整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建造金字塔”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明显需要分为准备、设计、建造等基本建造阶段,每一阶段还有具体的实施环节,以准备为例,先需要选择基地,寻找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采集与运输等,再让学生在具体环节一一填入思维导图。最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在小组中介绍自己推测出来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从中可以看出思维的严谨性所在。
五、在延伸整合中追求思维的系统性
金字塔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还有许多待解之谜,仅凭教材中的两篇短文自然是无法一一说明的。以前面涉及的对“奇迹”的理解看,“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仅是一种情形,金字塔是靠石块之间的互相叠压和咬合垒成的,这是如何做到的,就更具有奇跡的意味,也是考古人员和科学家一直探究的内容。由此可见,教材中的两篇短文,对学生了解金字塔仅仅是个引子。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可以提出延伸学习的要求:“你对金字塔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地方,自己尝试搜集资料进行了解。”这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出发,进一步搜集资料,从独特角度完成自己对金字塔的理解。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形成新的具有整合意味的认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对金字塔的新认识加以介绍或说明。这种介绍或说明,是学生在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成果,已经具有了系统性的特点。
总之,在《金字塔》一课教学中,教师采用思辨性阅读方法,抓住教材阅读提示要求,设计课堂核心问题,采用多种有效策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得以进入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