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博物馆馆藏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赏析
2023-05-30王萌萌
摘要:斗彩瓷器是明成化时期成功烧制的一种著名的陶瓷产品,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康熙时期则是斗彩艺术发展的另一高峰期,其利用前朝斗彩工艺技法,结合所属社会和制瓷技术发展情况,创新烧制出许多精美的作品,并出于对明成化斗彩的喜爱和崇拜,对其进行了仿制。本文在梳理明成化时期和清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的外观特征与文物价值进行赏析。
关键词:潍坊市博物馆;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
在斗彩瓷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成化年间,另一个则是清三代康雍乾时期。前一时期为斗彩瓷器的成熟阶段;后一时期则对成化斗彩进行仿制并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性发展,烧制出不失原品之精髓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斗彩瓷器。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正是康熙时期仿成化斗彩的精纯之作,对于研究斗彩瓷器的历史、艺术、发展等,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明成化斗彩艺术概述
目前学界认为,最早使用“斗彩”名称的是清中期的《南窑笔记》,书中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从装饰工艺上看,斗彩瓷器涉及釉上和釉下两种工艺,首先在成型的坯胎上以特有的釉下淡雅青花勾描纹饰轮廓,经高温焙烧后,再按图案的不同部位,于釉上绘制各种彩色,即在釉上以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技法,填画红、绿、黄、紫等诸色,绘制彩色图案,复入低温彩炉焙烧而成,由此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斗彩瓷器体现出彩饰工艺上的创新与精湛,具备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的特征,既保持青花幽靓雅致的特色,又具有釉上彩色的浓艳华丽,堪称瓷器中的绝妙精品[1]。
斗彩于明宣德时期出现,在成化时期开始兴盛,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成化时期的斗彩瓷器,凭借其题材内容广泛、精工细作、色彩丰富、胎釉精细、造型玲珑、轻盈秀丽、恬澹雅致而独步一时,历来被视为珍贵品种(图1)。在胎釉上,胎薄是其显著的特点。因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故其胎体轻薄剔透,胎质柔糯、白净、细腻,小杯之壁基本薄如蝉翼,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清晰绵长,在强光下呈肉红色;釉面以细润著称,釉色乳白莹润,呈色浅淡柔和,釉质平整油光、温润如凝脂,有羊脂玉的触感。在色彩上,运用灵活自如,色彩填饰细致丰富,多透明鲜亮、柔和悦目之感,素雅、鲜丽兼而有之。其红彩润而不躁,多以星点和花朵点缀,具有鲜艳并不浮躁的特点;黄彩变化多端,色稍透明的蜜蜡黄,姜黄色浓光弱,皆有较通透的玻璃质感;绿色略带黄色,皆透明,分为苦绿、大绿、水绿三种;紫色讲究深浅,有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可谓五彩缤纷、争奇斗艳[2]。在造型上,一改永宣的大器风格,以盖罐、杯、盘、碗等小件器物居多,精巧又不失大气,追求直中含曲、曲中显直,呈现口沿纵大、底足纵深的特色,庄重圆润、玲珑俊秀,且设色浓烈淡雅相得益彰,有着雅致秀婉、幽静清润、自然生动的风骨。在绘画技法上传承前人的笔墨趣味,并体现出典型的明代艺术风格。得益于画师的专工,整体绘制简练舒朗,画意生动,构图舒展,讲究自然天成、运笔潇洒,往往用平涂而没有渲染,花朵只绘正面,人物只绘单衣,树叶只有阳面,强调以“稚拙”突显自然天性,与康雍乾时期仿品着力精细有着鲜明的区别。在内容图案上,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样,以花鸟、人物为主,有婴戏、菊花、团花、斗鸡、葡萄、高士图、子母鸡、缠枝花卉、团蝶、鸳鸯、折枝瓜果等,最多见的是各种花卉,有折枝、缠枝、团状、开光等纹饰图样,表达了恬静淡雅的审美意识。
二、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艺术特征
清人寂园叟在《陶雅》中赞道:“世界之瓷,以吾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皇帝参考前朝,厘定内府制度,诸式器用遂成规制,瓷器一项亦委珠山御窑厂烧造,开启清宫御瓷贡奉之例。据康熙二十二年(1683)本《饶州府志》卷之十一《陶政》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1681)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御览。”此次烧造前后延续六七年之久,其間佳器迭出,即有承前之作,亦见创新之品,艺术水平之高独有一时,遂启清代御瓷美学艺术之新境地。
在中国陶瓷史上,若以仿制而论,就不得不论及清代。清代皇帝崇尚仿古,尤喜好各类雅致瓷器,作为明代彩瓷之冠、皇亲贵族把玩的珍品、集各名窑之大成的成化斗彩瓷器,自然受到清朝历代帝王的垂青,仿制成化斗彩逐步流行。其中康雍乾三朝,因君主喜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景德镇御窑厂改革发展,仿明代成化斗彩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继承之余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纵观仿制之工艺、品类,既有着历史性的继承,也有着突破性的成就。总体来看,清代仿成化斗彩瓷器产量优于明成化时期,在风格上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承袭前朝审美之绪余,突破成化斗彩瓷器花朵无阴阳向背、无大器等弱项,以工艺的繁复精致、花鸟的绘画传神、造型的规整大气、画风的富贵浓艳组合而成的艺术神韵,冠绝天下,不禁让人惊叹斗彩瓷的典雅与奇妙。但是,也因为纹样绘画工整有余、烧成温度高,以及社会审美、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康熙斗彩失去了成化斗彩清秀飘逸、生动自然的风采[3]。
康熙斗彩在彩绘技法上,继承前朝风格,以釉下青花描绘图案花纹,纹样采用平涂勾勒,瓷釉和瓷胎结合紧密。但比明代斗彩工艺更为精细,在风格、造型、色彩、种类、纹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表达(图2)。这一时期,创烧笔筒、壁瓶、水丞等文房用具,以及斗彩花盆、蓝地斗彩云龙纹碗等新的器型;在胎釉方面,胎质细致坚密,胎体厚重而端庄规整,器物外观挺拔,地釉青亮坚实;在图案方面,追求繁缛致密、色彩富丽,加入了莲池鸳鸯、缠枝桃、八仙祝寿、岁寒三友、牛郎织女等图案。康熙斗彩器物往往通过纹饰组合成千变万化的画面,给人以艳丽不失雅韵的视觉感,并通过改进传统工艺,以洋红取代矾红,创造出橘红、翠绿、黑彩等新色彩,并以颜色变化表现物象阴阳,从而使斗彩显得更加娇艳。康熙斗彩的款识也很有特色,一般置于器物底部,仿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大明万历年制”款[4]。
三、潍坊市博物馆馆藏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赏析
笔者曾在潍坊市博物馆见到过其馆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乍看朴实无华,但只有静心观赏,方能体会瓷匠之臻艺。因未能获取其图片,在此结合个人的鉴赏心得来谈一谈对这件器物的认识。
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高4.2、口径20.6、底径13.1厘米,在规格上相对成化时期较大。其造型端庄秀美;纹饰纤柔,胎体细润洁白,地釉青亮坚实感强,瓷釉和瓷胎结合紧密;圆唇,侈口,弧腹,下承圈足;釉面光滑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青花呈色淡雅。釉面光润,盘内外以斗彩纹样装饰,纹饰构图疏朗,在青花纹饰的基础上施以红、绿、蓝等,具有层次感,显得分外脱俗,从中可以看出康熙仿成化斗彩瓷器之精美。其施彩讲究浓淡,采用多色阶渲染笔法,图案采用双钩填彩,以青花勾勒枝干、花果轮廓,绘一树山石蕉叶海石榴纹,内外壁均饰折枝花果纹,勾描细腻,填以浓绿、水绿、娇黄、姹紫、浓红、淡蓝等,色似水般莹亮明澈,整体更具写实性,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寓意祥和,有子孙昌盛之意。底足制成光滑且圆润形状,圈足足沿露胎一周,更易于生活实用,观之美丽、用之方便。
这件斗彩盘的款识也具有明显的特点,选择了仿写前朝年款。底部中心用青花写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六字三行,周围仿照成化斗彩加入青花双圏。字体十分工整,笔道粗,字体肥,笔画粗犷,在笔法上显得稚拙,青花双圈精巧淡雅、清新脱俗,色泽深沉浓艳,线条流畅自如,构图方面则虚实相间,具有字色下沉的特征。无论是字体、图形还是风格,都在追求与明成化斗彩般的神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明成化斗彩的崇尚。
方寸览千年,文物观时代。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以其深沉大美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时期仿成化斗彩瓷器的造型、色彩、图案以及制作工艺,既反映了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对于研究斗彩瓷器的历史艺术、瓷器发展以及与清代社会的密切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确定的是,清康熙仿成化斗彩并非单纯的仿制,而是在继承成化斗彩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工艺、新造型和新美学,制作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斗彩作品,发挥了重要的承前作用。立足大历史观,清康熙仿成化斗彩艺术对后续几代君主继承和发展成化斗彩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样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此外,清康熙仿成化斗彩瓷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5]。政治的开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激发广大窑工的生产积极性,催生了与时俱进的仿成化斗彩瓷器作品。清康熙仿成化斗彩器物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且“纹必有意”,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的一树山石蕉叶海石榴纹图装饰纹样,即以蕉叶、石榴、山石为基础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装饰性图案,以及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装饰纹样,同样也与群众情感心理、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多子多福、家庭兴旺、国富民安等美好愿望的期盼。
四、结语
濰坊市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仿成化斗彩折枝花果纹盘,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从中既可以窥见康熙盛世社会一隅空间,也能够让人们体会到康熙时期制瓷工艺之精巧。由此可见,康熙时期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稳定且良好的社会文化,安居而又乐业的社会生活,不断推动御窑厂改革升级,以及仿成化斗彩瓷器锻造技术、图案、色彩、颜料等元素的创新发展,共同造就了康熙时期仿成化斗彩艺术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民.从考古资料谈明成化斗彩瓷器的彩绘工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02):44-53+160.
[2]何奕.玲珑剔透 秀丽典雅——成化斗彩的装饰特色与人文内涵[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04):102-104.
[3]洪玲.美学视阀下成化斗彩艺术的形式美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9(02):37-38.
[4]张颖.“福寿康宁”——康熙景德镇官窑陶瓷吉祥图案微探[J].美与时代(中),2017(04):123-124.
[5]艺鑫.洗尽铅华 古朴典雅——对三件清代瓷器的欣赏和品评[J].东方收藏,2022(05):29-31.
作者简介:
王萌萌(1980—),女 ,汉族,山东莱州人。本科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发展方向理论研究、革命文物资源融合发展研究、潍坊近现代历史建筑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