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名师的N种可能
2023-05-30张志英
张志英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实验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投身教育30多年来,致力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一线及学校管理工作。
作為中原名师,我在深感庆幸和骄傲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行进过程中的压力与不易、艰辛与付出。回顾自己跌跌撞撞的心路历程,我梳理出了成为名师的N种可能,与各位行走在路上的伙伴共勉。
一、端正的态度
性格制约态度,态度牵制高度。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做教育更是如此。端正的态度是成为名师的最基本条件。
(一)端正的工作态度
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干事,精益求精,才能干好事、干成事。工作30多年来,从单身青年到有了家庭,从为人妻到为人母,从普通教师到单位负责人,我工作的节奏始终保持不变,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狂人”是我的标签……
而提及“态度”,我想起一件让我心痛的往事。那是初冬的一天下午,为了代表学校和整个区参加第二天开封市组织的语文学科说课比赛,我独自一人在学校埋头准备材料。一直到夜晚的街灯亮起,我才想起家人唯一一次要我到幼儿园接孩子的任务。当我伏案工作的时候,完全不能想到也不可能想到,我的孩子已经在漆黑的幼儿园里声嘶力竭,哭成了泪人。
那一次,从不轻易流泪的我流泪了,恼恨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但就像窦桂梅所说的:“好老师,生活上可以被照顾,工作上绝不可以被照顾,要永远将不敬业视为失职。”我用铁的事实验证了“端正的态度是成为名师的最基本条件”。
(二)端正的学习态度
毛泽东说过:“情况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必须学习。”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在不断学习中用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每一次培训的主题各异,形式不同,培训效果更是参差不齐。但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业务骨干,无论是参与哪一级别、形式、主题的培训,我都积极参与,认真聆听,深度审视与反思,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感悟,增进与补充自己的理论认知,实现学以致用。
“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每一次培训都是指导者与参训者相互引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赢。面对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使用,面对“双减”政策的全面开花和课后服务的高效落地,面对各式各样的培训内容,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立足的高度
(一)要有认知的高度
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曾经出现国人抢购日本的马桶盖、德国的止咳药的现象?为什么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小提琴闻名世界?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产品设计时立足的高度为产品赋予了品质,让其有了个性和艺术特质。同样,在叶圣陶、孙云晓、魏书生、于永正、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其教育理念的高度和境界的深远。
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真正的名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实施的某种手段、运用的某种策略,以及生成的某种思想都不是平庸的,而是立足一定高度。因此,做新时代好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必须有思想的高度。
(二)要有行动的高度
魏书生提出了“松静匀乐”的教育思想,即身心放松、心灵宁静、呼吸均匀、情绪快乐。他倡导人们守住平常心,怀抱感恩心,不怨、不恨、不怒,将快乐赋予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何等的为师境界啊!我想,这就是魏书生能成为“名家大咖”所拥有的个人素养,是他对教师在行动中要立足一定高度的具体要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智力发展都有所不同。在我们的教育行动中,作为名师,一定要技高一筹,有胸襟,有智慧,有耐心,有适合的方法,在行动中立足一定的高度,因材施教。
三、思考的深度
思考的深度是名师必备的品质,思考有深度是成为名师的又一条件。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总是被摆在一起出售。超市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在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每逢周末,某一连锁超市中的啤酒和尿片销量都很大。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和走访了解到,在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经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片,而丈夫在买完尿片后又顺手带回了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片的销量总是一起增长。搞清原因后,沃尔玛开始尝试将啤酒和尿片摆在一起,结果两者销量双双激增,为商家带来了大量利润。
曾经,“教书匠”一度成为贬义词,暗讽教师平庸呆板、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但是随着“工匠精神”的唱响,人们对“匠”又有了新的认识,它指的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境界和理想。
培训、研修、研究三个看似相近的词,也值得我们去辨析。培训涉及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是对教师最基础的要求,解决了教师的“温饱问题”。但吃得饱不代表吃得有营养,也不代表能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研修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人在仁者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下,修正自己的失误和不足,弥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差距的一种做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现,是更高层次的培训要求。而研究是要求我们做学问,是更高一级的工作形式。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方式方法、内容形式,更是一种人性的感悟,是思想生成的过程。
四、情怀的宽度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决定你是否算一位高手的因素不仅包括技术和艺术,更包括情怀——爱与责任。无论是“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陶行知,还是坦言“教是为了不教”的叶圣陶,他们对教育、对生命、对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大爱情怀。这种情怀也是衡量一位教师能否成为名师的重要标准。
我始终认为,技术、艺术和情怀是教育的三个维度、三种境界。技术是熟能生巧的展现,是靠训练获得的;艺术是境界提升的再现,是靠研究和领悟获得的;情怀是意识形态下最高境界的彰显,是靠参悟和修养获得的。无论是1989年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涩小生,还是上世纪90年代就积极参与全国性“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课改实验的青年骨干,还是再后来各级各类说课、辅导比赛的参与者,或是如今的中原名师,我一直用爱涵养着自己的教育初心,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情怀,行走在教育的阳光大道上,教书育人,参与培训,积极写作,引领研讨……爱是成就我事业的力量源泉,是我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
对于教育的思考,是时代和职业赋予我的责任与使命。对于成为名师的思考,是职业与修养、专业与情怀的彰显。我想,教师层次和站位的差别,不仅与一个人的认知与能力、专业与素养、价值与追求有关,更与其教育情怀的宽度有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名师,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理论的滋养浸润,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大力加持,还要有端正的态度、立足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和情怀的宽度。这才是丈量名师最准确的尺度。
寄语青年教师:
名师之“名”在于“明”。明了我在哪里,明白我在干什么,明确我应该怎么做,明晰我未来的路径。名师一定要有高度的专业素养、高贵的职业尊严、高尚的教育追求,以及将不敬业视为失职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