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3-05-30曾丽芬
曾丽芬
伴随课程改革进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广州大同中学坚守课程育人的思想,以专业理念和专业路径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019年,学校确立了“1235”发展方略,其中“3”指聚焦三个重点,突出了课程建设。在“大教育,同树人”的工作思路和“做最好的自己”的德育理念引領下,学校创新五育融合,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同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树德、增智、健体、尚美、乐劳”五个系列,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树德”系列中的“139+N”生涯教育课程为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掌握自我规划的能力。本课程在实施中创新实现了“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并驾齐驱”“分阶教学,逐级推进”的两大路径。首先,本课程以课题研究促课程建设,以广州市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城乡结合部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实施“高中生涯规划导航”机制,教研相长,达到了1+1﹥2的效果,有效地推动了生涯教育课程往高处看,向实处走。其次,该课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心智发展的特征,分年级设定体系化的生涯发展目标,构建了“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决策”三大主题型课程链,实现有机衔接、层次递进、螺旋上升,有效地保证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下面将详细介绍“139+N”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背景
(一)以“大同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广州大同中学创建于1947年,校名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蕴含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和《大同书》中倡导的“至平、至公、至仁”理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世界谋大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更赋予“大同”二字新的时代价值。学校以“大同”为学校文化之根,形成了“平等、公正、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平、公、仁”的校训,构建了以“大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深入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确立了“大德育,同树人”的德育工作思路和“做最好的自己”的大同德育理念,提出了“培养以天下大同为己任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三年一贯育人目标,规划设计出“五维三级N项细则”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
(二)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广东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正式出台,改变了简单的“文理分科”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懂得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广州大同中学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地理位置处于城乡结合地带,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区域。面对新高考改革,虽然大部分同学有较好的学业基础,但是很多家庭没有生涯规划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成人成才,学校需要全面开展体系化的校本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构建。
二、课程内容
“139+N”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三大原则:坚持大课程观、坚持校本实践、坚持以生为本。该体系中,“1”指一条主线,即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课程开展的思路和方向;“3”指三个层次,即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选择;“9”指九大课程模块,即入学适应、认识自我、认知环境、了解职业、生涯管理、积淀素养、深耕备考、直面高考、生涯抉择;“N”指N个课程主题,如“迎接高中生活”“了解生涯之旅”“理解生涯规划” 等,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课程主题将呈动态递增趋势。
三、课程实施
“139+N”生涯教育课程总课时数82节,具体安排为高一40节、高二32节、高三10节,且根据课程主题与具体学情动态调整,力求打造出“无时无处无人不生涯”的生涯教育良性生态。
(一)无时不生涯:分阶教学,逐级推进
此系列课程面向高一至高三学生,采用分阶段侧重点不同的方式,对学生逐步普及生涯规划理念与方式方法,从而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决策。
第一层次:生涯认知。一是入学适应。从“认识高中生活”“了解生涯之旅”“理解生涯规划”等方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掌握制订科学的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二是认识自我。从“了解身心现状”“探知学习特点”“解锁兴趣密码”“夯实核心价值”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剖析自我、发现自我。三是认知环境。从“认识自我环境”“放眼世界发展”“高考政策解读”等方面引导学生放眼社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生规划。
第二层次:生涯探索。一是了解职业。从“走进职业兴趣岛”“转动职业万花筒”引导学生初步探索职业世界,为将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做好绸缪。二是生涯管理。从“目标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资源管理”等深入剖析生涯管理,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律的能力。三是积淀素养。从“践行学科渗透”“落实五育融合”“评价综合素质”等方面以“融入式”生涯教育课题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积淀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助力。
第三层次:生涯选择。一是深耕备考,从“科学高效复习”“发掘潜能宝藏”等方面强化学法指导。二是直面高考,从“考前心理调适”“应考策略研究”“升学路径探索”等方面强化考法指导。三是生涯抉择,从“生涯决策技巧”“大学专业纵览”“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引导学生作出尽可能符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生涯抉择。
(二)无处不生涯:多措并举,俯拾皆是
基于大课程观的理念,学校将生涯教育渗透、融入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生涯教育多措并举,全面开花,俯拾皆是。
第一,以心理课、主题班会课为载体,开设专门的生涯导向课程。学校在传统的心理课上加入具有生涯导向的课程内容,如“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我的家庭职业树”等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世界;利用主题班会课,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时代有为好青年”“奔跑吧高三”等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第二,以学科课程渗透为载体,使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引导学科老师通过讲解职业专栏、扩展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在教学中引入和学科兴趣、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培养职业兴趣,進行职业体验,塑造职业品质,以渗透生涯教育。
第三,以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为载体,强化五育融合。首先,利用如国防、文学、现代艺术、民间传统工艺等多个涉及职业兴趣与技能的社团,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培养、自我整合的平台。其次,开展“心理戏剧之新高考下的生涯抉择”“多彩生涯,幸福人生微型书生涯回忆体验”等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与学习动机。再次,不断开发家长资源,如邀请家长进校园分享职场经历,开展“职场达人面对面”家校合作活动。最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如每年寒暑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高校之“广州医科大学生涯研学之旅”“广外南国商学院生涯体验活动”,校企合作之“艾米小镇研学之旅”“走进小翼航科普基地航空职业初体验”等。
(三)无人不生涯:建立档案,个性指导
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具体分四步:第一步,认识自我。运用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评,辅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 职业能力、个人特质、职业价值观等。第二步,确立职业目标。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等量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三步,明确高中阶段目标。通过模拟高考志愿填报、模拟招聘及开展行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相对准确地确定高中各阶段发展目标。第四步,评估与修正阶段性目标。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的问题与差距,及时修正。
四、课程评价
“139+N”生涯教育课程坚持以评助育,倡导“学有感悟,悟后呈现”,尊重学生在体验感悟上的差异性,构建出“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力求多维,着重体现在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生涯的认识和设想,并及时检测修正;在评价主体上力求多元,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家长与社会评定等;在评价方法上力求多样,强调过程性、表现性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此外,学校指导学生自建生涯成长记录袋,汇编自己的生涯成长记录册,同时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为载体,为学生建立了生涯成长电子档案。
五、课程成效
在大同人的努力下,“139+N”生涯教育课程获得广州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教育成果一等奖,《基于生涯成长故事与心理剧融合的高中选科决策实践案例》获得广州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教育成果一等奖。
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本课程重视指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中,最终让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以天下大同为己任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生学习动机。通过生涯相关量表前后测及差异性分析发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挑战性、学习热衷性因子以及内生学习动机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前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例如,2018年入学的学生作为生涯规划课程首批实施对象,在2021届高考高优上线率为34.36%,本科上线率为92.78%,均在区最前例,其中高优上线提升率更位居广州市第一。2022届高考再续辉煌,高优上线率为30.04%,本科上线率为93.08%。
对于教师而言,本课程有效推动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如今学校很多教师能熟练运用生涯理论指导实践,并有效凝练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活动案例,多篇论文和教育教学案例获国家、市、区奖励并发表。
总的来说,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同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校获得累累硕果,在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中学、广东省德育示范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基础上,近三年又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深度教学改革实验试点学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等。未来,广州大同中学将继续秉承“大德育 同树人”理念,持续优化升级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同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