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整思维的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策略

2023-05-30周小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妙手高考作文命题

周小华

这是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上升。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误入“信息茧房”之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应走出“信息茧房”,既不可盲人摸象,亦不可大海捞针。只有從素材滥、杂、泛和浅的泥沼中走出来,作文素材积累才能真正变得清明、高效。

高效、高质量地积累作文素材需要不断追问:我们需要积累什么样的素材,怎样积累才有广度、厚度和深度,积累的素材怎样才能在考场上灵活自如地运用。在追问中我们需要有统整思维。何为统整思维?即思维不停留于一个个零散的点上,“统”强调目的性和全局性,“整”强调整体性和整合性,统整思维注重关联性,它揭示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基于统整思维,宏观统筹,微观萃取,以形成一个具有指向性、系统性、聚焦性和鲜活性的素材宝库。

面对浩如烟海的素材,在统整思维之下,我们首先应有清晰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还需要有良好的策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方向: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南针

方向在哪儿,这是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首先要弄清楚的。方向确定了,如同获得了行动的指南针。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方向主要来自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核心价值观、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国家重大政策或文件等。

1.方向之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措施,而高考命题则也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十八维度可谓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母题”,所以,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就应以此为框架进行分类整理。以“人文底蕴”为例:

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她身体力行,还将毕生积蓄捐出,用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当以叶嘉莹先生为榜样,借“镜”自观,把热爱、奋斗、奉献的品格刻印在人生跑道上,为自己画好像,让爱国之行有更强劲的动力。

概念是逻辑的起点,“核心内涵”的界定是为了给作文奠定一个坚实的逻辑基础。“精选名言”是为了使作文思想厚重、文采飞扬。“经典事例”是为了让作文有一个广阔的视野,论据丰富而充实。“对接高考”一是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十八维度与高考作文命题的契合性;二是为了呈现素材在高考中灵活运用的范例,以更好地学以致用。

2.方向之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新高考命题旨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筑牢立德树人之基础,所以,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进行梳理。

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维度,可以从“核心内涵”“热点维度”“精选名言”“经典事例”等方面进行素材梳理。以“公正”为例:

3.方向之三:高考作文命题方向

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是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切口。掌握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萃取的作文素材才是精华。以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为例:

研究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可以是横向比较研究,也可以是纵向比较研究,抑或是两者结合研究。就像上面的表格,采用的是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纵向比较,概括共性,发现变化。依据命题规律与命题趋向,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要重点关注“时代发展与青年担当”“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理性思辨与个人体验”等专题。

4.方向之四:国家重大政策或文件等

“高考是最大的政治。”它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弘扬时代的主旋律。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和价值导向均与国家重大政策或文件精神等密切关联,所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时,需要有敏锐的时政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系统梳理整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4月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体现了国家赋予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的使命担当。我们把它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白皮书的精髓。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围绕“时代语境,青年视角”就某些主题展开思考、思辨,所以,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新时代青年显得尤为关键。而以上这个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整体梳理,以四大关键词为统领,勾勒出了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和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现了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年风貌。对学生高考作文的深度备考大有裨益。

另外,对于一些重大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精细阅读,梳理出核心主题,进行素材积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200多次出现“安”字,国家安全、人民安康、百姓安居等。我们可以梳理出创新驱动、科技力量、数字经济、国家治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文化软实力、合作共赢、民生福祉、富国强军、生态文明等主题。按照主题去积累素材会事半功倍。

在百年辉煌成就和十年伟大变革的高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二十大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了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任务目标以及大政方针。而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往往有敏锐的时代气息,所以,我们要认真阅读二十大报告,领会其精神,梳理出一些体现时代风向又与语文学科素养密切关联的主题词:人民至上、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我们整理出一些主题词在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表述,对于写作的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词为例:

二、策略: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锦囊

有了高考素材积累的方向,那如何才能高效地积累系统且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基于统整思维,着力于素材的厚度、广度、深度和融度等方面,章法有序地开展立体化的素材积累,素材积累的“大厦”才能清晰、系统、鲜活且有逻辑性。

(一)厚度:专题整合式

作文素材的厚度使作文的内容充实、丰富。如何使作文素材积累有厚度?那就需要对素材进行专题式整合。其实,整合的过程就是素材去粗取精、优化提炼的过程。专题整合的首要是分类,我们可以按领域分类,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文等;也可以按主题分类,如,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法治社会、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五育并举等;还可按人物分类,如,平凡人物、英雄人物等。无论怎样的分类都需要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合,凸显材料的核心特质,使材料之间形成有机关联,以趋于素材的深度积累。《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度影响力人物”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下面以年度文化人物梁晓声和年度体育人物隋文静、韩聪为例:

以上素材梳理的四个维度“类型与人物”“获奖理由”“核心事件”“相关主题”是有严密的逻辑关联的,“类型与人物”指向“who”,即角色定位;“获奖理由”指向“why”,即价值取向;“核心事件”指向“what”,即典型的素材;“相关主题”指向“how”,即素材的运用。通过素材专题式整合,我们才能真正盘活素材,让素材彰显它内在的生命力。

(二)广度:一材多用式

所谓“一材多用”,不仅是指一个素材可以用在很多主题上,也指一个素材可以从角度、结构、表达和思想等方面进行积累,做到“材”尽其用,真正拓展素材积累的广度。一个好的素材有其核心的价值,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出其价值,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凸显素材的魅力。

1.角度:言之有“维”

所谓言之有“维”,是指一个素材可以从多个维度灵活运用。如何灵活运用?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那又如何选择角度呢?选择角度要抓住核心事件,且对核心事件要有敏锐的提炼意识,另外,还可以从主流媒体的时评中寻找切入的角度和提炼的思想,这样的素材积累不仅是对素材本身的梳理、提炼,更是通过素材提升思考力。

2022年7月一个11分钟的B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了朋友圈。视频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二舅平凡而又朴实的一生。对“二舅”素材梳理如下:

“角度梳理”是对材料“核心事件”理解之后的提炼,而“经典时评”则是对“角度梳理”的印证和比照,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大有裨益。

2.结构: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主要是指素材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在素材积累中,我们要根据素材的特性,各取所需。如果素材逻辑严密,我们在素材积累时,就着力剖析它的逻辑架构,通过思维导图,以获取它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路。以2022年山东一考生的高考作文为例:

挽本手之雕弓,得妙手之长空

如果把下围棋比作盖高楼,那么本手便是地基,而妙手便是那房梁上的雕花。若一味追求雕花的秀丽华美,忽视地基的建造,便会产生俗手,使房子看起来富丽堂皇,实则不堪一击。“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我们当挽本手之雕弓,得妙手之长空。

妙手应当以本手为基础。《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告诫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立住“本”。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为人生格言。于他而言,做学问当“宁拙毋巧”,遵守规则,严谨认真;做人当“宁朴毋华”,站在科学的顶端依旧保持谦逊。正是因为扎实了本手,杨先生才能为人类科学文明贡献一颗又一颗明珠。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扎实了本手,才有可能创造出妙手。

然而,只扎实了本手,就一定能下出妙手吗?其实不然。对本手加以深刻地理解,才能创造出妙手。林清玄先生曾搦笔而谈:“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若是看待事物只浮于表面,便会成为那看鹭的愚人,永远也无法达到观雪与见白的境界。

正如“最美奋斗者”徐立平,为导弹做“微整形”,他在火药上微雕,竟无毫发之差。“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这是他对自己创造妙手的诠释,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雕刻技艺的深刻把握。只有对本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妙手。

在本手未扎實的情况下,好高骛远,不仅无法创造妙手,还会产生俗手。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投机取巧,跨步而行。一些“豆腐渣工程”的负责人,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一些追求赚快钱的网红店,给消费者带来无尽的失望;一些售卖 “三无”食品的商家,让人们买东西时心惊胆战。然而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终究是俗手,而非妙手。在受到道德的审判和法律的制裁后,他们建立的“万丈高楼”终会轰然倒塌。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在这新时代里,我们应当心怀理想,以饱满的激情,共同开辟出一条新路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愿我们都能挽本手之雕弓,得妙手之长空!

这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考场作文,素材积累的定位应放在结构梳理上,以思维导图呈示它的逻辑思路。

3.表达:言之有文

所谓言之有文,是指文章充满文采。如何做到文采斐然?精准的措辞、灵动的句式、生动的修辞、有意蕴的句子让文章文采飞扬。素材积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从这些维度去整理,对于提升作文的文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经典时评、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词、优秀作家经典选文、高考满分作文等素材中甄选,分类整理、提炼,以形成提升文采的、系统性的阅读范本。

以习近平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为例:

大量成语的使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共克时艰、风雨同舟、永葆初心______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华灯初上、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义无反顾、顾全大局、挺身而出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以使说理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哲理深刻,也可以使语言形成典雅蕴藉、音韵和谐之美。

排偶句式: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以排偶句式,“从……到……,从……到……,从……到……,从……到……,”“以……赴……,用……护……,将……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铜墙铁壁。”构筑了一幅心手相连、感人至深的抗疫人物图谱。

再以2023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为例:

这一年,这三年,变局加速。应然变成竟然,当然变成居然,一切都在打破,一切又在重建,一蔬一饭,寒来暑往,“新的历史特点”浮现日常生活的基本面。我们随波逐流,我们跌宕起伏,我们被重新定义,我们被不断提醒:疫情前的世界正在加速远遁,从田园牧歌快进到沧海桑田仿佛一日百年。

句式灵活多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呈现了波谲云诡的局势。新年贺词的语言分解意识强,核心概念“变局”分解成“应然变成竟然”“当然变成居然”,使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

裂土重建,谁让人间值得?凛冬守夜,谁在点燃篝火?深陷险地,为陌生人的不幸悲伤;经受不公,为更弱者的折辱奔走。是根植内心的勇气,是对抗宿命的相信。

疑问句与陈述句相结合,在追问与叙述中引出“勇气”与“相信”,升华了主旨,丰富了意蕴。

多年之后,当你回望这一年,当你回忆那三年,当你回想这一切,你会如何定义这一场辞旧迎新?当你在未来的某个黎明或午后,当你与至爱亲朋诉说起那些曾经跨越瘟疫与巨变的勇气,我们就会知道,你的相信从未改变,一如从大地遥望的那些光年之外的繁星,光芒温暖,坚韧永恒。

“当你……,当你……,当你……”“当你……,当你……,我们就会……”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对象感和对话感,显得亲切自然。让说理也变得生动且充满着情感的意味。

4.思想:言之有“蕴”

思想是文章的内核,文章的思想要通过语言来呈现。所谓言之有“蕴”,是指文章的语言要有内涵,有思想。有“蕴”之语言即为金句。怎样的语言才具有思想的张力呢?首先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其次要有深刻的表达。积累有“蕴”之语言,能为作文增辉。

以《人民日报》一些金句为例:

(三)深度:思辨砺“思”式

思辨,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热点,它让作文更有深度。所谓思辨砺“思”,就是通过思辨来磨砺思维,以至作文的深刻。

要让作文更具思辨性,需要把握如下主要的辩证关系:前瞻性:当下与未来;矛盾性:对立与统一;因果性:主观与客观;变化性:量变与质变;辩证性:联系与割裂;多维性:一分为二;具体性:笼统与具体;本质性:现象与本质;整体性:局部与整体。积累素材,就需要以这些辩证关系为着力点去整合相关的素材,整合的过程就是磨砺思维的过程。

以2022年江苏高考考生的优秀作文《妙手不辍,本手不停》片段为例:

那么,妙手真是如此波谲不可名状,是可望而不可即之物吗?不然。恰恰相反,昔日之本手在孜孜以求中完全可以化为今日之妙手,只不过,奋进者如鲁迅、艾青,绝不会止步于短暂的妙手,而是在不断自我挖掘、自我进步、加强本手锻炼的过程中,早已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才能本手不停,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追逐妙手的田野上。

其实,追求妙手的旅程,也正是王国维先生的“三层境界”说,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对妙手的初步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妙手的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历经本手训练却发觉妙手已化为现实的美好。但此时此刻,这位妙手的诚挚的探索者的心,却必是分外的平静,因为在纵浪大化后,他的妙手期待,早已不是一幢“高楼”,而是名山,是大川,是更为广袤旷远的天地。

思辨从提出问题(“妙手真是如此波谲不可名状,是可望而不可即之物吗?”)开始,推出“本手在孜孜以求中完全可以化为妙手”的观点,然后,以鲁迅、艾青为例来印证观点。接下来,对“追求妙手的旅程”更细致的思辨,得出妙手的“初步探索”“孜孜以求”“现实的美好”的三重境界,体现了思辨的多维性。一个“但是”,对“妙手的期待”凸显了思辨的前瞻性。

其实,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有很多质量俱佳的思辨性文章,如《有利益考量,也有理想情怀》《有“批判精神”,也有“建设心态”》《有个体意识,也有全局观念》《有“问题意识”,也有“个体意识”》《有“权利意识”,也有“法治观念”》,还有“青年修身,价值引领”六篇系列时评也具有很强的理性精神和思辨价值。在素材的梳理、整合和提炼中,思辨砺“思”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思辨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四)融度:教考结合式

教育部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指出:“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教考融合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方向。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也需要有教考融合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人文主题素材与高考有机结合起來。先来梳理一下近三年全国高考作文与教材的关联:

从以上梳理可见,高考作文命题与教材的人文主题密切相关,所以,对教材的素材梳理迫在眉睫。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有28个人文主题: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自然情怀、语言家园、中华文明之光、探索与创新、媒介素养、抱负与使命、观察与批判、不朽的红楼、责任与担当、伟大的复兴、百家争鸣、多样的文化、逻辑的力量、理论的价值、苦难与新生、历史的现场、丰富的心灵、诗的国度、时代镜像、至情至性、求真求实。人文主题即为素材梳理的切入口,以“人文主题”“基本内涵”“课内素材”为项目列表进行梳理。

总之,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统整思维为核心,通过梳理、整合、提炼,激活思维,盘活素材,以形成系统性、立体化的素材网络,才能在复杂的作文情境中灵活应对,写出有广度、有厚度、有深度的作文来。

责任编辑廖宇红

猜你喜欢

妙手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