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意识助推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四个维度
2023-05-30蔡桂芬
蔡桂芬
[摘 要]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自主与合作探究,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和突出问题解决,从这四个维度集中发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置于丰富的情境氛围之中,给他们“问题意识”的“土壤”,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有效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氛围中,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回答的问题,成为暂时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这一短暂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心理上又迫切探寻答案的求知状态。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产生了问题意识,便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并带着产生的疑问,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既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提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意识是一个系统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既要求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主动投入文本阅读探索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活动探索,自主阅读分析,让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升语文思维品质。
一、革故鼎新:从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的革新开始。新颖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阵地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大胆实践,提高學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课前的备课活动只是一种预设,其活动内容、形式,最终方案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课堂学生的学情变化而变化,体现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课堂的定位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师预设问题,围绕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而需要围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索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促进语文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实现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体现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师生角色的转变,才能让课堂成为滋润“问题”的土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问题思考。
二、生机勃勃: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法则,也是尊重学生个体,突出学生主体的前提。因此,没有民主与平等,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没有两者之间真正的对话,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创设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境
课堂上,教师以热情饱满、浓浓的爱意面对学生,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能够自主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敢于对教师的分析过程产生质疑,从而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变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学生回答有误。这样,学生才能心情愉悦,轻松自由,主动参与,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在引导学生探索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当揭示课题后,学生便对课题产生疑问,他们纷纷提问:“精卫是谁?他为什么要填海?他能做到填海吗?最终他有没有把海填平了……”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课堂立刻陷入了沉思,对于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需要给予充分地肯定,接着再通过巧妙引导:“学贵在于疑。你们能产生这么多的疑问,说明你们的思考能力很好,对于你们的疑问,我们不妨走进全文,通过阅读全文会给出答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文学习中去……”
针对新授课,教师灵活利用问题创设活动情境,不妨抓住文章中最基本问题,把握好问点,并围绕教师展示的情境氛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一个个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意识的重要方式。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释放强烈的内需潜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明,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对于语文教材中很多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科学探索等文章充满好奇,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急需教师利用问题引领,释放他们强烈的内需潜力。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内需动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发现更多相关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为新课探索做好思想准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置于这一丰富情境之中,自然会将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主动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探究与解决问题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一文,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学生对高新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纳米技术,以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纳米技术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纳米是什么?与米、厘米长度单位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纳米技术?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通过学习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后,学生还借助于网络技术,收集了纳米技术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应用,了解了纳米技术的前景,利用纳米技术产品奇妙的特点……针对这一课时教学,教师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探索活动,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深度探究意识。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积极阅读,主动探索,并尝试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三、静待花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思考问题
小学生身心发展表明,他们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问题意识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一)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
无论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还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他们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刚刚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质疑问难,教师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水平,结合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增强自信,敢于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因过度增加课堂容量,急于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当揭示学习内容后,就直接发问,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学生能够产生怎样的疑问;有些学生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直接说出问题,或学生刚提出些表象性的问题,就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这样让质疑环节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抛出的问题,教师需要给他们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的时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变换教学策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沉浸于思考之中,这样的回答才会更加全面,更有质量,表达时也更具体流畅。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开展自主阅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如“他长得什么样?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文写了闰土的哪些新鲜事?”等等,然后交流讨论,由于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得到保证,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并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回答得都比较准确。因此,时间是学生得以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索问题的基本要素,教师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二)掌控提问的空间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更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较高的价值,留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思考空间。问题不宜太难,更不能太空洞,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宜过大,如果太大、发散性太强,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角度思考,更难以表达教师设计的意图。例如,通常对于语篇第一课时教学,教师会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以学生阅读体验为基础,提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空间太宽泛,学生的思维很难聚焦,也难以把握问题的核心。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展分段落,分层次进行阅读分析,再具体化提出问题,从某个场景或细节入手,让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剥茧抽丝,层层递进开展问题探索活动,切分提问的空间,聚焦一个个“点”,也将较难的问题进行了分解回答,学生的思考与体验逐步深入,学习思考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四、循循善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思考性,要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积极思维,依靠学生自身思考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为课堂探索活动做好前提准备。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文本基础上,大力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要结合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他们主动提问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在问题解决中,唤醒学生思考,学会主动学习。教师既要巧于设问,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渗透必要的提问的基本策略,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切入点,可以针对课文的题目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课文某个段落内容提出问题,既可以是写作技巧性的问题,也可以针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质疑,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问题得到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索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本文以“我”在园子里体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记录了作者留心观察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首先初读课文,然后大胆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课堂探索活动:(1)祖父的园子在哪里?园子是怎样的?(2)从园子的描写,可以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同学们在阅读并初步了解了以上问题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分析:“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 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当‘我’在园子里瞎闹但他为什么还‘大笑’……”面对这些探究性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自然会感受到“我”是天真可爱,顽皮活泼的孩童,而祖父和蔼可亲、豁达开朗。通过以上问题探索,能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文本与表达内在思想情感的关系。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他们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提出的问题更深入:作者为什么几次写到祖父的年龄?小主人逃荒去了,她逃到哪里?又为什么要逃荒呢?对文本理解更加深入,思维之火再次被点燃,课堂深入探索欲望更加强烈。
五、方兴未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学科有着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同伴合作讨论中进行问题分析,获得新知,同时还能够实现一次次思维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索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文时,针对探究性问题:“科学家是如何探寻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他们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探索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内探索向课外拓展延伸,通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哪些现代化设备?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根据什么生物发明怎样现代化的设备?”同学们兴致勃勃,借助于网络手段查阅资料,观察了解某些生物的特异功能,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激发问题意识,并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现将语文課堂演绎成学生自主的“学堂”,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霞.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预设与生成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2(16):52-54.
[2]马稚书.问题引领,唤醒思考,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社会科学前沿,2020,9(9):1382-138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