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山果实飘香
2023-05-30陈璐
陈璐
临澧是我的第二故乡。2006年大学刚毕业,我满怀期待地来到这片土地,16年星霜荏苒、风雨兼程,感恩组织的关怀与培养,我从一名普通乡镇干部,成长为刻木山乡的党委书记。脱贫攻坚以来,我始终扛牢第一责任,用心用情,全力以赴,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刻木山乡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被常德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2020年,我有幸被常德市评为“最美扶贫人物”,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动真心、动真情
2019年2月,我调到临澧县最偏远的山区刻木山乡,上任伊始,第一次党政办公会议就是专题研究脱贫攻坚。我深知,刻木山乡想要全员脱贫,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全乡党员干部只有带着责任和感情打好脱贫攻坚大会战,紧扣“扶谁、谁扶、怎么扶、扶得怎么样”精准发力,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刻木山乡15个村(社区),14个已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唯独凤兴村还有29户饮用水靠肩挑手提。凤兴村为省级贫困村,村支书胡亮毅介绍,前几年,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邮储银行县支行等后盾单位大力支持下,筹集到120万元,村里修建了3处水塔,采用三级提水方式,让山下及半山腰661户用上自来水。但由于山高地僻,农户居住分散,山顶上29户村民没有解决饮水问题,其中贫困户5户。
扶贫路上,决不能让一户落下。我拉起村支书,冒着严寒,爬上了海拔500多米高的刻木山山顶,逐户走访。贫困村民吕宗清苦恼地说:“遇到干旱我们挑着水桶四处去找水。”
“再难也要解决,这是我们的职责,请放心,短期内,一定让大家喝上自来水。”我当即承诺。回到村部,我把村两委干部召集一起,商议解决方案。经过多方面汇报,多途径争取,共筹措到位资金30万元。工程动工前,我和技术员爬山岭,测线路,选泵址。经过反复比较遴选,决定安装大型增压泵4个,延伸主管道3000多米,采用三级增压,四级提水的方式送水。经过1个月紧张施工,终于将自来水送上山顶,实现了全村群众饮用自来水全覆盖。
精准扶贫,重点是要扶产业、扶基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和固本之基。基于走访得来的情况,结合乡情实际,一个大胆的思路在我的头脑中明晰:发挥刻木山乡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优势,发展林果产业。我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先后建起园丰脐橙、中华脆蜜桃、优质杂柑三大绿色经济产业带,5.4万亩水果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全乡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160元。到2020年底,凤兴、岩龙、桃树、俄井、九里岗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39户4095人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万元。在“临澧美橙”核心产业区岩龙村,建立3000亩高产示范片区,3000亩新种植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对5000亩老果树进行“高接换头”。使岩龙村这个省级贫困村变成了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该村果业产量达到700多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在五里堆村,建设全自动化水护管控系统,使梅林果业这个全国最大的杂柑基地更加耀眼夺目,132户贫困人家受益脱贫。在楼子村,设立扶贫产业园,使这个贫困人口超300名的非贫困村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在桃花岭开辟旅游景点,人面桃花相映红,村民收入节节高。
为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里出台了优质果业发展实施方案、扶持政策、奖励标准等文件,每年统筹安排2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户苗木补助、奖励,大户扶持及示范园建设;聘请省、市专家进行讲课;在通水、通电、通路上优先解决。优惠的激励机制,真金白银的扶贫举措,使村民喜上眉梢,水果扩种以每年4000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到2021年,果业种植面积发展到5.4万亩,其中脐橙3万亩。
随着林果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急剧上升,又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即如何扩大果品销售渠道,变现果品的商品价值。我开动脑筋,发动群众,拓展和扩大果品销售市场。让合作社唱主角,将本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9个果业合作社,让他们参与决策。合作社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加工、储存仓库,添置了果品自动分拣设备,采取“线下+线上、电商+直播、旅游+采摘”模式扩大销售;通过召开产品推介会、举办临澧美橙文化节、中华脆蜜桃节等方式大力推介当地水果。特别是在果品促销中,我既动脑,又动嘴,在微信朋友圈、直播平台等反复宣讲园丰脐橙和中华脆蜜桃的果品特色,吸引了不少客商。每到水果成熟季节,北京、河北、福建、安徽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纷纷前来抢购,还将其出口到越南、泰国。同时,为打通山路最后一公里,我与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争项目、求支持,筹资1860万元,为5个贫困村修建村组公路52.3公里,通过和邮政部门的对接,为每件水果节省邮费2元,构建起了户与户相接、组与组相连、村与村相通的路网,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
精准扶贫,核心是要扶精神、扶志气
扶贫工作开展得越是深入,对贫困的感受就越是深刻。在不断的奔波与沟通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基础条件的缺失、信息技术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我们的贫困群众丧失了向上的希望,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我负责帮扶的贫困户黄修春开发了105亩脐橙,但他由于痛失爱子、儿媳出走,失去生活信心,无心打理果园,加上技术跟不上,脐橙产量较低。于是,我耐心开导他:“家庭虽遇变故,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要把两个孙女抚养成人,你的责任还很大,不能自暴自弃啊。”在开导的同时,我为他的两个孙女送去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品,为老两口送上慰问金,又为他聘请果木栽培专家,面对面地指导,使他重拾信心。他按老师教的方法施用有机肥,巧剪果树枝,科学治病虫,年收入上升到30多万元。看到他愁眉换笑脸,我很欣慰,之前的细致工作没白费!
由于长期加班,无暇顾及家庭,我最大的遗憾是对9岁儿子疏于陪伴。但儿子没有抱怨,反而为我写下日记《战斗在一线》:妈妈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才会选择逆风而行,我从她那儿汲取奋发的力量,支持我遇到困难不退缩。
儿子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要带领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贫有千样,难有百种,只要痛下决心,就没有啃不动的骨头,闯不过的难关。看到全乡681名贫困学子,无一失学;看到274户贫困户告别四面透风土坯房,住进宽敞舒适的暖心屋;看到果农收入不断上升,一种幸福感成就感油然而生。看到群眾灿烂的笑脸,满山的果实飘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本文经中共津市市委党史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