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如何打赢“贸易战”

2023-05-30何小文

湘潮 2023年1期
关键词:苏维埃政府井冈山贸易战

何小文

井冈山斗争时期,尽管战争环境相当残酷、生活相当艰苦,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领导军民一边与反动军队进行军事斗争,一边开展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工作。革命根据地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不仅对武装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成功解决了军民“吃饭太难”的问题,使得红军部队有了基本供给保障,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局部割据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之路,使国民党反动派频繁发动的军事进攻和长时间的“贸易战”均以失败而告终。

自力更生,大力开展农业生产

一是开展军民合作互助运动,组织调剂劳动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贫苦农民没有土地,为了生存,只得租借地主的土地种粮食。因此,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就着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后来还出台《井冈山土地法》来为广大农民谋利益。

1928年5月,朱德下到葛田领导土地分配工作,发现翻身的农民,分得土地后,出于阶级友爱的感情,有的彼此换工,有的将劳力和耕牛互相调剂。朱德赞扬说:“这种做法好!”朱德经请示军委同意后,与三十一团参谋长到葛田;机枪连连长冯明宗到茅坪坝上;10月至12月,二十八团二营六连党代表赵尔陆到柏路。他们分别带领红军深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群众把这种自觉自愿的帮工队伍亲切地称为“帮工队”。不久,这种做法得以推广。

二是充分发挥妇女和老年人的“主力军”作用,充实劳动力量。翻身做主后的妇女,在“田土到农家,贫民乐哈哈”的政策激励下,发挥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如,茅坪的坝上村,从1927年至1928年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共有92人,留在家里的妇女便向本村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学习耕作,全村大部分农活都由妇女承担起来。

三是鼓励军地干部进村入户参加生产劳动,倡导廉政新风。为了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规定,在战斗间隙,县、区、乡各级干部都要深人到农村开展工作和参加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在劳动中建立感情,开展建党、建政、武装斗争等各项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对于红军家属烈属要特别优待,帮助解决他们缺粮缺食盐等生活困难,优先搞好他们的农业生产。

四是出台助农增收等惠民政策,调动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为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党组织和政府大都制定了惠农利民制度。如,宁冈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布告,就提出了“务须耕耘在前”,不得“自由抛荒”等具体要求,为了防止人为损害庄稼,特意指出“刻下谷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因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1928年井冈山地区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由原来受尽剥削的贫民到如今能填饱肚子,感恩的农民自然倾力支持革命。如遂川黄坳、下七区委(今属井冈山)成立后,“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当年平均每人分到1畝田的青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获得粮食生产大丰收,区委对农民第一次实行不收租、不还债政策。翻身做主后的农民却主动上交公粮,为红军提供粮食。”

积极发展制造业,促进物资交流

一是创建修械所,增强保障能力。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不久,就开始筹办简易的修械所。没有工具,没有材料,更没有机器,就利用铁匠打铁用的工具制造梭镖、土铳,修理损坏的枪支,连打铁用的木炭都是修械工人上山砍柴自己烧制。朱德率部上井冈山后,从湘南带来了水口山的一批工人,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摸索,提高了技术,使修械所发展了起来。

二是建立被服厂,解决过冬问题。工农革命军请来缝纫工人将缴获的布匹制成衣物,并在此基础上办起了红军被服厂。因布料颜色不一,特别是穿着白棉布制作的衣服打仗易暴露目标,为统一服装的颜色,被服厂在茅坪开办了一个小染坊,工人们想出用稻草灰以及一些黄栀子、牛眼子的汁液制成的原料和白布一同熬煮、浸染成灰色。此后,便有了“清一色”的灰布军装。被服厂除生产制作衣服外,还会用边角料制作绑带、干粮米袋等,为解决红军的被装及军需等问题作出了贡献。

三是开办硝盐厂,应对生活急需。为了解决“盐事”,毛泽东在亲自领导改造草林红色圩场的基础上,又指示宁冈县苏维埃政府在大陇开办了一个红色圩场,通过小商小贩,利用各种渠道把盐运了进来,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需要。为此,不得不发动群众自己熬硝盐。硝盐的生产是将刨来的老墙土,放入水缸中浸泡成泥浆状,经过滤后放在铁锅中熬煮,待水熬干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结晶就是硝盐。这种盐味道会有些苦涩,但却能缓解无盐吃的苦楚。

四是创办造币厂,缓解现金短缺。1928年5月,党组织和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开始在民间首饰、银具铸造加工作坊的基础上成立红军造币厂。这种货币版面虽然粗糙但是成色足、信誉高。因此,它得以在湘赣边界流通,群众可以用它购买物资,促进商品流通。

保障商品流通,发展商品经济

由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经济“贸易战”中,直接让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受苦的就是本地众多农产品,如,竹木、油茶、手工业产品等不能运出去卖,需要从外地购入的食盐、布匹、棉花等日用品又无法运进来。经过有针对性的经济斗争,共产党领导军民解除了这些问题的困扰,使红色政权得以稳固发展。

一是制定保护中小商业政策,保障商品日常流通。受“左”倾盲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度使得根据地中小商业受到了打击。对此,毛泽东亲自走上街头搞调查研究,找中小商人和贫民百姓谈心,了解圩场集市情况,针对性采取纠偏措施。据当年苏维埃政府干部苏兰春回忆,毛泽东强调可以对中小商人筹些款项,但“筹款数字不大,采取评议的方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地拿出一部分钱来。同时宣布废除苛捐杂税,让中小商人自由营业、有利可图”。1928年11月,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极力主张下,红四军第六次党代会上,将“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等项列入提案,把“乱烧、乱杀,敲诈人民财物均处死刑”定为军队的纪律。

二是开设公卖机构,兼顾社会和私营利益。如,1928年初,苏维埃政府就在茅坪滩头开设了一个公营药店。这家药店除为红军医院提供中西药材外,群众有病也可以到这药店买药,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还可以凭乡、村苏维埃出具的证明免费购药,大大方便了群众;此外,苏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还用打土豪筹到的钱款办起了多家公卖商店。规定凡是来圩市经营买卖的群众,都可以自由到公卖商店购买经过市场调查后统一标价的物品;凡使用红军和苏维埃政府铸造的银圆,在公卖商店买东西均有优惠并优先供应;1928年五六月间,苏维埃政府还在茅坪村、小井村、行洲村等地开设了公众饭店,专门招待来往的苏区工作人员,一般12个铜板就能吃一餐。1928年冬,军民从茅坪、大陇一带挑粮上黄洋界,路过茅坪时,大多数人都到公众饭店吃饭,多时达几百人。

三是改造创办圩场,倡导买卖公平。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遂川县草林圩,在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有一条是打土豪、护商家、砸税卡,夺回圩场经营权。正因为措施得力,加之经过工农革命军的宣传和实际行动的影响,不到十天,萧条冷落的草林圩很快就充满活力。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欣喜地写道:“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受此鼓励,1928年5月,毛泽东等决定在靠近湖南酃县边境的宁冈大陇再开办一个红色圩场,使得原本偏僻的乡村,顿时呈现出一派市场繁荣生意兴隆的景象。

四是打通贸易渠道,鼓励民众对外贸易。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设法在原先开辟的秘密交通线的基础上,组织设立采办处、交换所、运输站,使群众能把粮食、茶油、蓑衣、棕、竹、木运到江西永新、遂川、泰和、湖南酃县等地交易,并从这些地方换回日用必需品来圩场集市进行买卖,从而缓解了红色割据区域人民物质生活的困难。

多措并举,解决财政困难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战争频繁,面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财政来源匮乏问题。为此,党和苏维埃政府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财政来源;一是取之于敌人,如打土豪,战争缴获;二是取之于民,如征收土地税;三是取之于自力更生,如办工厂、开商店等。同时,党和红军力争做到把有限的收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是提倡开源节流。根据地财政收入毕竟有限,因此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反对贪污浪费一直是党和苏维埃政府所提倡的。因此,除了保障军民基本的生活费用外,对于其他的支出尽量压缩。如,毛泽东本人连夜晚办公使用的灯油都尽量节省,朱德把被服厂发放的布鞋都送给了房东,红四军后勤处处长余贲民守着“钱粮”,居然无钱送新婚妻子一个戒指,等等,这种廉洁作风影响了许多干部。

二是严格财经纪律。从强调“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到“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到严格的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形成;从“打土豪要归公,买卖公平,损坏东西要赔”到“打借条向老表们借粮,以后偿还”军规的制定;从选优配强财经干部到加强财经反腐力度,乃至对贪腐分子严惩不贷,等等。这些纪律或法规不仅要求所有红军必须要这样做,地方各级政府的公职人员,包括赤卫队、暴动队中的普通队员都要求这样做。每次打土豪缴获的钱款和物资都要专门造册登记交专人保管。如有把财物随意拿走,把钱款装进私人腰包,这种行为即视为贪污,一经发现,不仅要退回款物,还要受到严厉批评和惩处。

(作者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苏维埃政府井冈山贸易战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百年锦绶堂传递红色初心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井冈山诗五首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致敬井冈山
井冈山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