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 表现性评价框架的实践与探索
2023-05-30黄娜
【摘 要】将表现性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通过明确表现性目标、前测表现性任务、优化表现性教学、多元化表现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差异、多主体评价等评价策略,可以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 小学美术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小学美术“问题+”教学范式是在“大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导入融问题—任务驱动启问题—感知体验联问题—创意实践解问题—展示评价生问题”的教学新范式,使知识形成深层次联结,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美术教学全过程[1]。
表现性评价是指对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进行检测,这种思维结构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2] 。有研究指出,表现性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并旨在检测高水平、复杂的思维能力,且能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获得这些能力[3]。这与“问题+”教学的目标相吻合。把表现性评价嵌入“问题+”教学活动中,可在教学中发挥表现性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提升学与教的效能,从而改进教学。其路径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作品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明确表现性目标、前测表现性任务、优化表现性教学、多元化表现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差异、坚持多主体评价等评价策略,从而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明确表现性目标,情境导入“融”问题
表现性评价针对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反映学科本质的目标。在美术教学中,这些目标是处于知识结构高位的概念和思想,即学科大观念。因此表现性评价目标的设定应基于美术学科大观念。
“汽车博览会”是岭南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笔者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课的大观念—“调动学生在创新设计汽车的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情感体验”。
以学科大观念为统领、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表现性评价目标,具体的课堂评价目标分以下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汽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的造型、色彩特点,凭记忆表现现代汽车;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中,根据现代汽车的优缺点进行未来汽车的创新设计;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对美好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性评价中的学习任务还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要求将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直接与解决复杂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联系,有效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至生活中并加以运用的程度。根据评价目标,笔者创设了真实问题情境:同学们一定都亲身经历或听说过堵车,汽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新功能才能改善交通拥堵现象呢?请根据汽车的基本结构发动联想,设计一款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未来汽车。
二、前测表现性任务,任务驱动“启”问题
明确表现性目标、基本问题后,须评价学生对内容要素的理解程度,在明晰学生所处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施以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SOLO分类理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层次:①前结构;②单一结构;③多元结构;④关联结构;⑤抽象拓展结构[4]。笔者据此划分并描述了学生对“汽车博览会”一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水平,确定了表现性评价框架(见表1)。再根据表现性评价框架,以表现性任务进行驱动教学,采用前测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差异,为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问题一:你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一辆汽车吗?
通过“画一画”任务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见图1~图3)。
对照表现性评价框架,得到学生前测水平情况表(见表2)。共有35.4%的学生处于水平0、水平1层次,数量较多,说明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表现性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结构、造型等特点,其次进一步了解现代汽车的优缺点,最后能在完善自己的想法与创意的过程中设计未來的汽车。
三、优化表现性教学,感知体验“联”问题
结合学生学习起点,运用递进式问题串设置,将碎片化的知识教学改为结构化的问题探究。
问题二:从外观看,汽车的结构分哪几个部分?不同汽车的造型、功能、色彩又有哪些特点?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在既有知识与新建构的课题之间搭起“脚手架”,让处于水平0、水平1的学生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清楚汽车的结构,了解不同汽车的造型、色彩特点。
问题三:合作探究现代汽车有哪些优缺点。
构建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差异,使原37.5%处于水平2的学生通过倾听交流、思考思辨进一步了解现代汽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的深度学习能力。
四、深化表现性教学,创意实践“解”问题
根据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是否能联想创作设计未来汽车的学习结果进行质性分析。
问题四: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在第一幅作品的基础上你会怎样再次设计?
生1:我借鉴鱼的造型,设计一款未来汽车,它的鱼鳍不仅能飞翔还能潜入水底,能避免交通拥堵(见图4)。
生2:我借鉴胡萝卜的外形设计了一款可以飞翔并且还能立起来停的汽车,可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见图5)。
教师在“为什么联想创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联想、仿生、创造,是以学生为主体、激活学生的过程。根据表现性目标,运用“问题+”优化教学,让原14.6%处于水平3和12.5%处于水平4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达到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艺术表现力。
根据前后测对比数据(见表3)可以发现,最终高达70.8%的学生处于水平4,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说明运用“问题+”教学方式能使教师在“大观念”的基础上,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基本问题的牵引力、问题串的驱动力、学习支架的支撑力、共同体的协同力,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创造设计出解决现实交通问题的未来汽车,表达内在感知,实现了从“学科本体”向“学生本体”的转换,解决了本课的基本问题—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五、多元表现性评价,展示评价“生”问题
教师设计“汽车博览会”参展活动:请“汽车设计师”带着自己设计的汽车,到“汽车博览会”参展,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设计,为什么?让学生和作品共情,运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核心素养。
问题五:除了运用绘画的方式,还能运用其他媒材进行设计吗?
本课起于问题、忠于问题,最后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兴趣,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与实践,让学生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本课的大观念“调动学生在创新设计汽车的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情感体验”。
将表现性评价嵌入“问题+”教学活动中,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变革,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从浅层走向纵深,从感知走向应用,从艺术走向生活,发展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深度学习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黄娜.小学美术“问题+”教学范式在“造型·表现”课中的建构与实践——以“吃瓜果的人”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21(8):74-75.
[2] 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5.
[3] 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9):36-43.
[4] 蔡永紅.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6(1):34-4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