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2023-05-30
立德树人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即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应注重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追求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交流讨论、拓展延伸等方式,成功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课堂导入,渗透德育
导入环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注重渗透德育,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真正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的人。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寓教于乐的故事来渗透德育,也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渗透德育,还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来渗透德育。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或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团结、助人为乐和诚信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导入环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古人的故事,例如,《郭汲不失信于童》《李勉诚实无欺》《季布一諾千金》以及《烽火戏诸侯》等,这些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诚信的价值。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如:“同学们,这些故事触动了你们吗?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你们愿意读一下吗?读完后,谁能给我讲述故事的主旨呢?”这种导入活动既有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借助导入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德育教育中逐步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进而更深度地融入到文本阅读之中,从而更好地构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巧设问题,关注德育
问题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的良方,而在语文学科中,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设计问题时应着重考虑学生能否可以借助问题的思维导向开展探究,能否透过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尤其对于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科学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在设计问题时注重凸显这一点。例如,教师可从文本相关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让他们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同时,提出更加个性化且深刻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若干年后,陶罐行为所反映的品质是什么?它能让人找到它的朋友——铁罐,这表明陶罐拥有何种优秀品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挖掘,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认识到陶罐身上的优秀品质。铁罐的嘲笑在事实面前变得十分可笑,这也揭示了这节课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并尊重他人,这也就是尊重自己。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德育便得到了更好的渗透。
思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力,从而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问题凸显出其内在价值,从而更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
三、交流讨论,深化德育
目前,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为有效地探讨学习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小组协作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多方思维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例如,在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让学生探讨德育教育的话题,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你认为哪一种更接近成功?做事之前应该如何思考?”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逐渐认识到做事之前应该有积极的思考,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应该急于求成,更不应该拖拉做事,因为急性子和慢性子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在无形当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将使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知,远胜于简单、直接的知识灌输。在自主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梳理和整合,形成的判断更具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引导学生交流更加有方向性和有意义。
四、拓展延伸,强化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情而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若不够扎实、理解不够深刻,那么他们将很快便会遗忘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不过,这种对文本的情感共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散,学生的道德素养也难以在此基础上完整形成。所以,教师应在文本拓展中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思想认知,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思想记忆,并深入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凸显,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展开。
例如,在《元日》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融入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中国有众多传统佳节,今天我们学习了与春节有关的古诗,现在,我特别为你们准备了《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青玉案·元夕》这几首经典诗词。请大家继续朗读,思考这些诗词分别描绘了哪些节日,以及在节日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拓展了对古典诗歌的阅读视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
教师在选择拓展内容时,要注意突显拓展内容与文本内涵的相通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思想或进行平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想认知会得到强化,他们将对德育教育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选择德育内容时需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通过德育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当下,德育教育依旧存在较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妙设问题、交流讨论、拓展延伸等多种方式贯彻德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倪振贤(南通市海门区汤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