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和原创性贡献

2023-05-30沙占华鲍琳琳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三农乡村振兴

沙占华 鲍琳琳

[摘要]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围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首要任务、中心任务、推进策略、领导力量等进行了系统阐释,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乡村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012—07

[作者简介]沙占华,男,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鲍琳琳,女,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三农”工作,坚持“两个结合”,创造性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看待“三农”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并就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研究其丰富意蕴、创新性贡献及时代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

(一)“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习近平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就到河北阜平考察,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2]为了彻底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习近平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为了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习近平“先后七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五十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这不仅彰显了习近平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经过全党努力,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习近平告诫全党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强调我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短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审视“三农”问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振兴。新发展阶段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2]。

(二)“三农”工作的战略目标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及战略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明确提出“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2]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在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前瞻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2]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推进“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2]“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2]

(三)“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依据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提出确保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吃的问题解决不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根本谈不上,“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习近平强调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是战略问题,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强调只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老百姓有饭吃,中国的事才能稳得住。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經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习近平还强调粮食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从量上讲,确保粮食的供给立足国内,通过自己生产粮食解决老百姓吃饱问题,“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2]从质上讲,就是强调不仅要解决吃饱问题,还要解决吃好的问题,这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要在抓好农产品数量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2]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强调要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首先要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在食品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通过科技解决种源安全;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要善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

习近平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既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国内国际挑战的科学研判,告诫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四)“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2]要富裕农民,就需要扶持农民,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农民增收。习近平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其二,要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为务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农业面对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必须有国家支持保护。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研究如何使农业支持保护措施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2]其三,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这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解决因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产生的“微腐败”问题的需要。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清产核资,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2]。其四,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针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干农活的青壮年男性寥寥无几的情况,习近平表达了对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忧,强调“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2]其五,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既是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要求。“只有让他们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不断提升技能,也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2]。

(五)“三农”工作的推进策略

一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三农”工作,要聚焦于农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村,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这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2]基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落后状况,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这些重要论述,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是空口号,要认真抓好落实。一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2],强调“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集体所有制改垮了”[2],必须坚守这个底线,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第二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重点强调的是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失去土地,就容易引发大问题,历史教训必须铭记。“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这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2]第三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党在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顺应民意,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适时延长土地承包期。“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关键”[2]。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习近平强调要开展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工作。这些思路和举措,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承包者不再自己经营土地,习近平强调要结合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完善,“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2],这增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权利的保护、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吃饱、能不能吃好的问题,特别是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2]这就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强调,在理念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5];在道路选择上,要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2];在制度机制上,要积极稳妥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

四是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和健康;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农村生产上竭泽而渔、生活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2]的总体思路,强调要“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2]。具體包括在生产方面,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生活方面,提出扎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建设上要突出生态涵养功能。

五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形成了优秀的农耕文明。习近平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如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2],这样才能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从而使中国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更好地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2],要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2],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

(六)“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在“三农”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要求各级党委要担当起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三农”工作不断走向成功的政治保证。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2]如何更好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提升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要在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予以完善;特别是针对不少干部对农业农村情况不够了解的现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2],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二是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是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基层党组织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建立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组织。”[2]从这个意义上讲,就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习近平强调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2],使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腐败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及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2]基层党组织队伍本领过硬、作风过硬,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2]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实际,主张运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运用世界视野看待“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诊断。

(一)对“三农”工作地位的新概括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问题看成是根本性问题,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如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中就包含了农业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农业是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6]。习近平在继续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4],之后又反复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2]强调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文章做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意味着现代化建设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是对“三农”工作地位的新概括,是党对“三农”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

(二)对“三农”工作总目标的新表述

农业现代化已经讲过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包括了农业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后也一再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不仅仅是要解决一个农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福祉问题[7]。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一是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属于经济现代化的范畴,侧重的是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加上农村现代化则强调了农村全方位的发展,涉及农民多方面的福祉,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全方位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三农”工作总目标的新定位,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二是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过去只强调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基于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来解决吃饭问题和为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新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采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实行不同的治理体制、不同的投入机制,农村附属于城市,农业支持工业,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通盘考虑工农城乡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放在一起论述,将工农城乡关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之后又对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健全体制机制、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强调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表明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体现了党对城乡关系认识上的深化,转变了过去工农和城鄉从属关系的理念,把工农、城乡放到平等的地位进行制度设计,实现了“三农”工作推进方式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的时代性跃升[8]。城乡融合发展这个新时代城乡关系的新定位,明确了城乡共荣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

(四)对乡村发展战略的新认识

习近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2]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中得出的科学判断。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除了乡风文明的提法没有发生变化外,其他几个方面的表述都发生了变化,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升级转换,既契合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展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2],彰显了乡村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提供了科学指南。

(五)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识的新拓展

改革开放后,在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3年7月通过的《农业法》中提出“国家长期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9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法规及宪法层面得到确认。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习近平在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论述中,不仅强调了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2],同时结合新的发展实际赋予这一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内涵。一是提出农业经营方式要创新。在强调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的同时,强调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或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经营,或家庭承包、合作经营,或家庭承包、公司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第二种实现形式。”[2]新的农业经营方式的提出,科学地处理了“统”和“分”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三权分置”的思想。“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分离问题”[2]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习近平提出要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2]这一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三、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和继承历任中国共产党人“三农”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实际,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运用大历史观、大农业观来审视中国“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三农”问题看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强调要补齐“三农”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着眼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提出了以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等来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些重大创新体现了观察“三农”问题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情怀,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指引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开创新局面

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农业强方面,习近平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实现了粮食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产能稳定提升;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2%,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9]。在农村美方面,习近平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按照这些要求,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地区道路、空气质量等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根本扭转。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5.5% [10]。在农民富方面,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思想的指引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9899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长125.7%。2013—2021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个百分点。

(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不仅是立足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科学指南,也是着眼于世界共同进步的深刻思考。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防止出现农村衰退的“乡村病”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诸多内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乡村病”从而实现乡村发展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如精准扶贫思想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2],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减贫成就及减贫的历史意义,“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40%下降至现在的10%,大多数贡献来自中国,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国减贫的经验。”[11]再比如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认为中国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幸福感。”[12]此外,习近平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总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胸怀天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乡村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2.

[8]王兆华.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9(8):76-83.

[9]何娟.建设农业强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强国之路正扬帆⑨[N].人民日报,2022-9-29(007).

[10]黄俊毅.农村人居环境向整体提升迈进[N].经济日报,2021-12-8(006).

[11]李贞.中国减贫世界称羡(十九大时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17(001).

[12]戴楷然,陈晓航,谢佳宁等.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2-3-18(003).

责任编辑:刘昌龙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三农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