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2023-05-30赵雨香蔡婷
赵雨香 蔡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颁布以来备受关注,“新课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了素养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古诗词底蕴深厚,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一、“新课标”对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可见,古诗词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各学段古诗词教学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强调:“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知,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且随着学段的升高,教学侧重点也有不同,呈进阶发展之势。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教师的“教”方面观察,发现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诵读能力欠佳,仅依靠播放范读录音来指导诵读,较少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二是缺乏古诗词诵读的相关知识,指导起来比较盲目,体现不出古诗词诵读抑扬顿挫的滋味来;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意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等方面做得不够。有的教师仅靠课件(画面和视频)创设情境,在学生还没有通过品味语言来感悟诗境、想象画面的时候,就仓促播放课件,学生的想象空间过早地被课件画面填充,这样的诗歌教学是遗憾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练习诵读、感悟诗情、涵泳诗意,会导致“教师情有独钟,学生无动于衷”。
三、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究竟怎么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古诗词教学要以诵读为主,教师可以把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手段,并在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领悟诗意、体悟情感。
(一)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家宝,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法宝;诵读,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增强学生内驱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古诗词伊始,以读为主线,从解释诗题、识字解词入手,将古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生字、新词读准、记牢,借助文中注释理解字义,初步感知古诗词内容。
(二)读出节奏,感受诗句美妙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诗中平仄韵律,读出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押韵也分押平声韵和仄声韵。押平声韵时,声高扬并持续延长,押仄声韵时语音则短促,戛然而止。
一般来说,三言诗的节奏是“二一式”,四言诗是“二二式”,五言诗是“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六言诗是“二二二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诗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如摇头晃脑读、画小节打拍子读、引读、对读、表演读等,形式不拘,方式可多样。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走进诗句,反复品读,感受诗意,感悟诗情。一字一句总关情,每一句诗都折射出诗人的真情实感。
1.抓诗眼,知诗意
理解诗意,要学会抓关键词,也就是“诗眼”。例如《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从景物的颜色来说,可以把“绿”和“白”作为关键词;从景物描写的程度上看,可以把“遍”和“满”作为重点理解的词语;以上关键词,都可以作为古诗的“诗眼”来突破,只有明确了这些诗句中的意象,整首诗的意思也就基本理解了。再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诗人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当时的心情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喜欲狂”了。“喜欲狂”即诗眼,体現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找准诗眼,指导朗读就“有法可依”了。
2.抓画面,入诗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大都配有相应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借助插图,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引发学生的联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中插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诗人的情怀。如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笔者注意到教材中的插图与诗歌描绘的情景融合度高,教学时便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将诗词内容与画面对应,帮助学生读出古诗的意蕴。
当诗中意境离现实较远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在诗的意境中徜徉。教学《乡村四月》时,诗中“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中的“绿遍”,渲染了山陵。田野无限绿意,“绿遍”的是什么呢?笔者创设了相关情境。
师:此时,我们来到了山间,看到山陵——
生:绿了。
师:田野——
生:绿了。
师:到处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近处——
生:小草嫩绿。
师:远处——
生:小山青绿。
师:这就是诗人描写的——
生:绿遍山原。
3.抓补白,悟诗情
语言的跳跃性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意象、抓空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面是在劝酒,实际上却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笔者利用这一空白,通过课件,重现当时王维和元二分别的情景,引导学生“补白”:如果你是诗人王维,请用手中的笔把心中所思所想写下来。学生在读写中真切地体会到两人的深厚情谊。
4.拓展延读,积累诗句
古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古诗词鉴赏品位,仅学习书本中的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课堂拓展延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种极佳的积累、复习方式。把握好拓展时机,适当关联学习的内容,补充学生易于学习、便于掌握的典型诗句。如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可出示范成大描写田园的其他组诗;学完杜甫的《绝句》,可介绍他的其他诗作。
5.多读粗解,内容理解适度
“新课标”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就是“打底子”的学习,能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但学习古诗词,重在日积月累,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理解要适度,不用逐字逐句精细翻译,而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致诗意,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中的“独”进行分析,有些学生理解为“独自”,有些学生理解为“孤独”,笔者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并未简单地判断对错,而是引导他们借助插图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带领他们分析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蕴及表现手法。我们要明白,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是一个慢火熬煮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文学鉴赏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切忌急功近利。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教育体育局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竞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