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探究

2023-05-30王蓉

江西教育B 2023年1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课文

王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单独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相对固定,由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等板块组成。每个习作单元都精选了两篇习作例文(如表1)。但在实际教学中,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往往被弱化或异化,习作例文教学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的现象屡见不鲜,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笔者拟在认识习作例文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习作例文的内涵特征

习作例文作为习作单元的重要板块,给学生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范例。因此,对习作例文内涵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教师用对、用好例文。笔者认为其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民族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文化自信”置于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首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习作例文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除了《我家的小狗》一文出自捷克作家之手,其他作品均来自中国现当代作家或教材编者。从例文内容来看,无论是人、事、景、物,都体现了由“写真”走向“向善”“尚美”的民族文化追求。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两篇写景例文《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从北京到天山,从气势恢宏的历史遗迹到巍峨秀美的边塞风光,在彰显祖国统一、民族大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筑牢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2.时代性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从选编的习作例文看,不少篇章关注当下学生生活,指向培養学生的审美。如旅行、运动、科技等内容元素,生活情趣足,现代气息浓。《别了,语文课》一文描写了即将移民到中美洲的“我”,在告别语文课时复杂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祖国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热爱之情。语文学科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培植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树立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3.生本性

习作例文为学生获取习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提供了可迁移的范式。习作例文特别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在例文选编序列上,遵循学生具象思维主导的特点,如低年级以状物观察和想象为主,中年级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选编了写景、记事类文章,高年级为满足学生表达需要,引入了实用性文本。习作要求也由一开始的“写下来”到“讲清楚”,最后过渡到围绕中心、表达情感。选文呈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逻辑体系。

4.典范性

习作例文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是表现主题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习作例文中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说话,是作家个性化审美经验的体现,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大于思想,蕴含言语表达的艺术、谋篇布局的方法、文体特征的呈现、思维能力的进阶……都是学生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二、统编教材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

从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习作例文在教材中置于精读课文和“初试身手”之后,单元习作之前,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是以单元习作要素训练为目标的简单重复,而是编者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智慧显现,其教学价值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1.育人

习作是学生审美情趣的直接反映,但学生在习作中难免会出现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内容。作为习作例文,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选编的习作例文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抑或想象说明等各类文体,在内容上都力求贴近儿童世界、反映儿童生活、表现童真童趣,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学会积累习作素材。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讲述了母亲和毕大妈在艰辛的日子里,凭借着智慧和爱心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通过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再苦,日子再难,只要用心经营,苦咖啡也可以散发缕缕醇香。

2.范例

阅读习作例文可以获得写好某一类文体的实用方法。透过例文所“言”,揣摩其中之“意”,提炼出习作之“理”,自然会促进学生某一方面写作能力的提升,习得写作某一类文章的基本范式。学生即使不会写,但只要观察、模仿习作例文,往往能有所收获。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颐和园》一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描写了一路看到的景象,段与段之间通过地点切换的方式实现了自然过渡,让“按一定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直观化。例文中还兼顾了“同一位置不同视角”的定点观察法,借“抬头一看”“向下望”等词语有顺序地描写了景物的静物或动态变化。这些观察和写作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单元基本习作目标的达成。

3.打开

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反对学生阅读习作例文,认为例文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导致作文千篇一律。实则不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均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加两篇习作例文,虽然都聚焦同一个习作要素,但在选材视角、语言风格、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看,精读课文也承担着阅读鉴赏与研习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四篇文章互为补充、共同拓展。其实质是告诉学生写同一题材的文章方法是多样的,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文章围绕习作要素“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编者精心选择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精读课文,在具体的人、事、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将作者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则主要借助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来实现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习作例文中涉及的写作方法,则更有助于学习迁移和情感表达,细化与拓展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三、习作例文的教学策略

1.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遵循“以终为始”,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旨归。它强调指向写作方法上的“大概念”。大概念是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的“锚点”,其本质是关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论断,是可迁移到各种情境中的概念性理解。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写人文章,主要通过典型的事例,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反映人物的特点。

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组单元内容,设计任务框架。以“你在我眼中是最美”为例 ,笔者设计了三个任务、六个活动。任务一是回归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寻找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可以从精神面貌、性格等角度入手;任务二是让学生用相机记录身边有特点的人,相机捕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筛选人物的过程,组内分享,又是筛选典型事件的过程,活动的层层推进,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任务三则是学生带着从文本中习得的言语经验,回归现实生活情境,实现对美的意义重构,获得深刻的涵泳体悟,进而产生“情动而辞发”的习作冲动。

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如表2),力求在真实的任务情境驱动下紧扣习作单元要素,整合学习内容,迁移运用习作方法,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对比导读

习作单元选编的四篇文章均指向本单元习作的训练点,为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教师可在单元整体指导下进行对比导读。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寫清楚。这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篇连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归纳写清楚一件事的一般方法,将习作思维可视化。

“写一件事情”的关键是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中就暗含着表达的顺序,怎样才能落实“把事情写清楚”这一语文要素呢?书后的习题或例文中的批注其实就是对语文要素的细化和具体化,这也契合了“新课标”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表3将隐藏着的习作知识进行可视化的对比呈现,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感受选文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从而有效促进写作知识的具体化应用。

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鉴赏悟法,习作例文则重在仿学用法。针对学生在“初试身手”或习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习作例文都借助书后习题或者批注,给予必要的提醒。如《我家的杏熟了》第一处批注“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这一批注就为接下来故事的起因小淘淘摘杏摔下来埋下伏笔,防止学生在交代事情起因时含糊不清;《小木船》课后的习题“‘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以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这一思辨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重要的部分写清楚,不重要的内容简单带过。当然教师也可以围绕单元习作目标,自主选择其他例文作为拓宽写作视角的补充,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获得习作知识的同时,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意识的建构。

3.训练结合

习作例文不等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它是链接阅读感知和写作实践的桥梁。习作例文教学不能脱离习作实践,需要基于实践,结合训练。所谓“训”指向写法指导,“练”指向写作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需遵循由读到写,由仿到创,由写到评的规律。在练的时机上,可选择单元习作前进行兴趣、方法的指导;也可选择在单元习作后进行优化、创新指导;在练的内容上要紧扣习作教学的增值点,有机链接生活或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多重视角,增加表达频率,有训有练,读写一体;在练的方法上,可以进行片段练习并找出共性问题,借问题回归例文找寻对策,也可以进行全篇写作,借助例文学谋篇布局和表达方法。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单元习作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学生极易产生选择事例同质化问题,这时就要呈现例文《爸爸的计划》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选取事例。

当然,在指导学生“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勤练”“精练”。评价时,除了要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习作评价不仅要关注写得如何,更要关注修改得如何。“只有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写作思维在不断地优化、改进,并成为个人满意、为人肯定的习作成品,才能获得成功的写作体验,感受写作价值,形成持久的写作内驱力。”因此,遇到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回到习作例文,在例文的不断重温中真正领会习作评价标准的要求,找到修改习作的方法。要通过学生间习作比较,学生习作与例文的比较,在多重反复的训练中,指导学生提升习作评价和修改能力,不断提升习作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巴黎城校区)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