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哲学价值

2023-05-30骆庭

理论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认识论

摘 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认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利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来论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否定马赫主义,并通过科学的批判性建构方式来揭露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批判性哲学应当从经典理论的高度解读把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精神实质,从实事求是的原则梳理阐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意义,从理论自信和民族复兴角度分析探索哲学价值的历史方位。

关键词:唯物主义;马赫主义;批判主义;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1 — 0061 — 0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辩证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本重要经典著作。这本书主要批判马赫主义者的唯心观念和主观真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批判,尤其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真理问题的阐述,全面肯定了客观真理和唯物主义观点,坚定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重现了列宁批判马赫主义者所采用的教育反思和方法论原则,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双向融通提供重要借鉴。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主动权,不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中国理念,提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贯穿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全面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想,将以马赫、波格丹诺夫为首的唯心主义者称为“想当马克思主义的马赫主义者”,有力批判了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它的出现阻断了马赫主义所宣传的第三派别“哲学超党性”,揭露了马赫主义的唯心观念的本质,坚定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观,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促使哲学界发生重大变革。

(一)从本质上揭露马赫主义唯心思想,批判其理论违背了客观实际

列宁肯定“物质是第一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批判“感觉第一,认为物质是感觉的复合”的唯心主义,全面阐述并论证了“客观实在”才是感觉和思想的来源。列宁提出了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到底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呢?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而马赫主义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①。紧接着马赫主义又提出了新术语来混淆概念,模糊物质问题和认识论问题之间的界限。如“物质是感觉的复合”、“世界要素”、“原则同格”等等。马赫认为在世界中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和要素,要素分为物理的要素和心理的要素,后者依赖于人的神经,而前者不依赖于他们②。马赫主义认为这些新术语的出现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去随心所欲地瞎想创造,但其实这些新术语的实质不是改变思想,只是将问题搞乱,混淆概念而已。此外,阿芬那留斯提出了“原则同格”,即自我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同格,这里的自我叫做同格的中心项,环境叫做同格的对立项①。在这些新术语问题上,列宁坚持了唯物主义,运用了辩证思维,全面驳斥马赫主义唯心思想,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开启了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的新方法。

(二)对切尔诺夫思想进行有效抨击,坚持正确马克思主义,斥责不正确观点

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必然会使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催生出新的不可控因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提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②切尔诺夫用表面言语在“此岸性”这词上借题发挥,认为这句话阐明了人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出现问题时只能停留在思维的此岸,不能到达彼岸。这就是切尔诺夫的断章取义,他随意地制造思想的内部对立,没有理解这个理论的真正内涵,就自认为马克思主张人的思维仅留在此岸,不能到达彼岸,而恩格斯主张思维是可以到达彼岸的,其实就是利用伎俩、拐个弯子制造所谓的“马恩对立”。显而易见,这种理解方式是错误的,列宁运用事实驳斥此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观点,从本质上论证马克思与恩格斯都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是唯物思想的前沿典范,是当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

(三)批判马赫主义“无党性”,肯定哲学党性原则

马赫主义者坚定哲学无党性原则,利用一些概念来混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义,模糊它们的界限。如波格丹诺夫在《经验一元论》中利用“经验”来掩盖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使二者的混合神圣化③。其实就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来冒充唯物主义观点,使经验在唯物和唯心中均可使用,模糊两者界限,借用经验更好地宣传马赫主义,借用“超越”概念走上所谓的“第三条道路”,认为除了之前所提到的两个派别,还有“超党性第三派别”,以维护自身的哲学地位。这就是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他始终坚持经验就是感觉,经验是占第一位,先有感觉后有物质,放弃了唯物主义阵地和哲学党性原则。在哲学界的研究中,他并没有跳出唯心圈子,只是在用唯心主义冒用唯物主义来做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仅仅是思想里自我以为的变化。这其实就是打着“哲学无党性”的幌子,借用矛盾又无联系的认识论命题来隐藏唯心主义的实质。列宁认为一切企图超越哲学两种基本派别的都是“哲学上卑鄙的中间党派”,猛烈抨击其所谓的“超党性哲学”。新时代,哲学党性原则依旧没有过时,始终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任何虚化或否定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继承运用哲学党性原则有助于破解对唯物主义的丑面化和污名化,批判唯心主义思潮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意义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清晰轮廓,明确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范式和逻辑思路,以实践为枢纽,探究主客体之间的转换和联系,坚定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发展,在真理观上批判主观真理性并论证了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明确认识论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要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使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更加系统化、思辨化。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

列宁指出:“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任何原则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尚未认识的东西和已经认识的东西;认识论和其他一切领域一样,都需要辩证地思考,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④首先,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第一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种说什么“感觉第一、意识第一、意识决定物质”都是不符合规律、虚幻臆想中提出来的,都只是站在自己立场随心所欲地宣传、散播自己的观点,其实是背离思想正确性而存在的。这表明了物质哲学范畴既有本体论的事实依据和价值意义,也有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和路径指导。其次,“自在之物”是指尚未认识的东西,它利用实践转变成“为我之物”,证实了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是可以被认知和完善的,其本质是主客体之间进行联系和转换,有力批判了“自在之物与感觉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错误观点。最后,事物是需要慢慢认识的,需要辩证地思考,尚未认识的事物不是不存在,只是还未被人们发现,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无限的时间去认知、去探索、去改造,不断发展完善旧事物和考证发现新事物。总之,列宁的观点坚持了辩证思维,我们既要坚持建设性,倡导正能量学习,勇于革除弊病,又要坚持批判性,抵制负能量思想,在自省和反思中谋篇布局,坚决同危害祖国的负面言论作斗争,同违背意识形态的不当言行或错误言论作斗争。此外,我们也要坚持启发性教学与灌输性教育的充分融合,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重点培养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在思想碰撞、话语交流和合作讨论过程中,构建话语体系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二)批判主观真理论,论证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列宁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论,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并针对波格丹诺夫错误的相对主义提出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真理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相对真理如同汇聚大川河流的水滴,它的总和构就绝对真理这条历史长河。但这个“总和”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它揭示了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相互转换的辩证统一过程。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间绝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虽然理论向绝对真理接近时会受到条件的制约,但认识也是无条件的,是可以成为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总的来说,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也体现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这种确定性是真理绝对性的完整阐述,表现为真理具有现实唯一性,也就是说,它不受主观意志而改变,事物的真相只有一个,从而坚决地划清了与马赫主义相对主义和唯心思想的界限;而不确定性是基于人类认识水平不断发展的,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不完全的,表现在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无限性、循环性的发展過程方面。

(三)明确认识论的唯一客观标准——实践

实践是可以证伪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我们所坚持的真理,并严厉抨击马赫主义的主观论,因为其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不切实际地夸大实践,使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对立。这种确定性表现为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完善,而马赫主义者否定实践标准的唯一,认为除了实践还有价值、多数人意志的标准,片面夸大标准的多元性这一根源性错误,从而走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不确定性是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否定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认为事物的认识就是绝对化的、虚幻化的,在真理问题上彻底陷入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事物进程始终是曲折的,总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这就要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内涵,进而在时代转换中调整自己的核心议题和研究方向,提高对认识论的思想认识。总之,把握实践标准的辩证思维,就是要坚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坚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实践作为人们认识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来证伪观点,与一切唯心主义作绝对斗争,又要无止境地探索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坚持不断发展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坚决反对僵化不变的永恒真理。

三、继承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与创新性,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列宁这本书中蕴含的价值内核十分深邃,既丰富发展了认识论,也有利于当代中国正确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髓,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只有充分认识、探索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能从根本上批判甚至是驳倒各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坚持以经典原著为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真谛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实践探索,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精华,表达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真理的渴望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①我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国家,必须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实践优势,不断深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原著,深究其内在本质和精神价值,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发展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若想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就要先认真学习经典原著,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坐得了冷板凳,吃得了苦中苦,悟得出新问题,并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不懈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概括新理论。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避免人为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学说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和理论品格。历史已经证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一切事物都要从实践出发,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不然就是纸上谈兵了。所以,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立足实践,全面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们在形成过程上都有着一定的传承和联系,如果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忽略其中存在的联系,必然只会看到事物的表象,不能探究其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里,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文化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二是要准确认识,避免曲解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马赫主义者提出的新术语,其实质只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来宣传他们的唯心思想,这种不准确的诠释或歪曲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会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彻底陷入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域。就比如说,当今世界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同时也衍生出具有腐蚀性的庸俗思想文化,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思潮通过精美“包装”去裹挟那些缺乏政治敏锐度的大众,侵蚀人民群众的价值思想,耗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威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一个人如果被错误的腐朽观念所左右,就会迷失心智,影响到自身的“三观”,甚至可能在政治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任何事物的探索都不可脱离实践,哲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实践基础上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侵袭,避免思想摇摆不定,又要坚定文化自强自信,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把握正确的奋斗方向,孜孜以求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源知根,使其知于心、践于行、成于果。

(三)坚定理论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持都离不开理论上的自信。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构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离不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运用。深悟列宁的真理观,有助于我们坚定理论自信,坚守政治立场,在新时代中辩证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与挫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存在种种困境,但是我们党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引领方向,用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涵养本根,这样便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内容丰富,逻辑完整。这个理论逻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或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是十分清晰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如果不研究这个理论方向的群众,就不一定能把握好价值观的思想内核,可能就是熟知理论知识,仅仅是浮于理论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实质。在当前各种思潮交流碰撞、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迅速准确地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培育好共同的价值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奏响青春主旋律,把社会正能量传播出去。此外,我们也要善于继承和发扬列宁的理论自信和政治立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变化,将党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化解前进困境、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不断探索出独具中国风格、中国语意、中國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发展的独特价值,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发展难题的理论意义,才能以理论价值的显现促进理论自信的生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需要建立在对思想的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之上。

四、结语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一本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后世学习列宁相关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核和思想精髓,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智慧和思想武器,它全面肯定辩证唯物主义,反对马赫主义和唯心思想,强调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基础上去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坚持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风险因素呈现增多复杂的趋势,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泛滥成灾,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改革进程仍有许多重大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发展进程中的利与不利,发展环境的变与不变,发展前路的机遇与挑战,深刻领会经典原著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境界。因此,我们要从方法论的视角去辨析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创新,促使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融汇贯通,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理论创造,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祖国伟大建设之中,用小爱促成大爱,紧紧把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①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

②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50。

收稿日期:2023 — 01 — 07

作者简介:骆庭(199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