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长领导力重构
2023-05-30曹培杰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挑战。中小学校长应具备时代洞察力,能够理解技术、拥抱技术、善用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流程优化与再造,开展有温度的教育数字化实践;应具备教学创新力,通过精准把握学情、密切师生对话、创新教学方式、重塑课堂形态,把技术用到传统手段做不到、做不好的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创新;应具备组织变革力,把信息技术从学生接收信息的终端变成打破知识边界、连接真实世界的窗口,建设柔性组织,实现“世界即教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愿景。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校长领导力;自组织学习;互聯网思维;柔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1-0009-04
注释:①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科技赋能未来教育的路径选择与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YJ2021066)的研究成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催生出大规模在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人机协同教学、自适应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面貌,为学校办学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联合国数字教育峰会明确提出,教育变革刻不容缓,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是世界各国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2022年1月,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教育体系发生深层次变革和整体性重构。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与引领者,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领导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变革成败。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校长领导力,以新理念新技术引领未来学校变革,为培养时代新人赋能,是一个关系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社会分工调整,[1]大量的重复性机械劳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部分传统职业岗位逐步走向萎缩甚至消亡,而大数据分析师、区块链工程师、城市管理网格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型职业则快速崛起,社会转型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未来。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体系诞生于工业化进程中,带有明显的标准化特征:学生按年龄分班,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统一教学,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在考试中达到相应标准后升入更高年级。[2]这种大规模标准化教育的模式为技术进入提供了前提条件。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的实践表明,机器取代人力正在成为重要趋势,新技术在高度流程化的应用场景中往往具备替代性优势。当前,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除了完成日常授课和班级管理之外,还要从事学情分析、批改作业、考试组卷、成绩统计等重复性工作,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育人创造性发挥。[3]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教师工作负荷已经成为可能。以批改作业为例,有些学校利用智能批改系统,对学生作业进行自动批改,在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预警信息,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当然,教育教学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与工业流水线生产有着本质不同,其对象不是标准化机器,而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学生,每一次教育对话都充满无限可能,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升级,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办学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其核心是利用技术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推动学校教育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订制”模式。[4]所以,校长要把握时代脉搏、读懂技术本质,推动教育教学流程优化与再造。
一是理解技术。要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敏感反应;要重视新技术的教育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积极引入技术力量优化办学体系,将技术融入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教育教学过程。
二是拥抱技术。要遵循适度超前和简洁高效的原则,科学制订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计划,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应用工具、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智能、敏捷、互联的智慧学习环境。同时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多模态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支持学习者以不同的学习节奏、学习进度、学习路径开展学习,从而推动“基于经验的班级授课”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学习”。
三是善用技术。要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共享和利用的方法,协同开发专题式、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同时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可能产生的隐私、伦理、公平、安全等风险,避免技术滥用造成教育关系失调,推动技术应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开展有温度的教育数字化实践,共同构建向善向美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回顾历史,技术在教育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比如:人们在四百年前就发明了图片、模型等传统教具,让抽象的知识经验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利用直观教学的原则,编写出图文并茂的《世界图解》,在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利用电影、电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开展电化教育,以视听觉媒体的方式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极大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边界,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改变命运的一块屏幕”成为可能。但是,“新技术”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新教育”。有研究者指出,许多国家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存在“技术导向”的固定思维方式,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思考教育改革,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人们总是热衷于将新技术不断地运用到教与学变革中,但又不断地失望并转向新的技术。[5]
教育数字化不能为了技术而用技术,也不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更不能把课堂变成“炫技”的舞台。比如:笔者曾经多次在学校调研中发现,在有些课堂上,无线投屏、网络投票、电子抢答、自动计分等技术运用愈发熟练,但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在课文阅读中,本来可以利用书本进行朗读,却偏要让学生利用电子屏幕和网络平台进行阅读,这不仅弱化了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支持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或通过社会化评论进行跨屏合作阅读等优势,而且人为放大了技术的劣势,导致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影响学生视力等。如果在教学中“用技术”和“不用技术”的效果一样,那就完全可以不用这种技术。
实际上,教育数字化将会创设一种灵活弹性、充满活力的教学组织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近年来,在线教学受到学校的普遍关注,为实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关键支撑。但不可否认,许多在线教学仍然以传统听讲为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教师讲课来学习知识,唯一不同的就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网络,但教学组织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6]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苏伽特教授把几台能上网的电脑嵌入印度新德里贫民区的墙里,一段时间后贫民区的孩子们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电脑上网以及一些英语和数学知识,甚至有些孩子还掌握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遗传基因知识。后来,他又陆续建立了七所“云学校”,这里没有教师、课程,更没有班级或年级,而是由四至六名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为此,苏伽特还招募了一批英国退休女教师,她们不用教知识,而是在网上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引领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个生动的教育实验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点不是支撑“统一化讲授”,而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重新思考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变革作用,[7]引导课堂教学从“技术导向”转向“学习导向”,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界限,探索形成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
校长要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引导教师把技术用到传统手段做不到、做不好的教学环节,突破传统课堂的瓶颈,实现教学的结构性创新。一是精准把握学情。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自然情境下采集多模态学习数据,开展全流程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投入程度等非认知特征,从学习大数据中发现背后隐藏的关键信息,逐步揭开学习的“黑箱”,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可能。二是密切师生对话。要利用社会网络、远程协作等交互工具,构建稳定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深度交互的发生,探索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的协同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创新教学方式。要创设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通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重塑课堂形态。要从班级授课走向自组织学习,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建立跨班级共享教师、跨学校选修课程、跨区域协同教学等机制,打破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安排,形成新型课堂形态。
教育数字化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拆除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墙”,推动学校教育从教室场景走向网络场景、社会场景,实现从“三尺讲台”到无边界学习的历史性突破。那时,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随着课程主题的不同,可以在校园里、教室里,也可以到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去不同城市开展深度游学,把全世界都变成学生的“校园”和学习的“教材”。于是,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工厂”,而是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和“服务中枢”。比如:美国THINK Global School就是一所没有校园的高中,他们把每个学年分为四个学段,每个学段有六周时间,其中一周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学习,剩余五周为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式学习。高中三年,学生要前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游学,包括在北京马连道茶城学习普通话、在斯德哥尔摩研究一艘沉船、在悉尼与当地作家一起讨论当代文学等。THINK Global School通过校内校外的资源融通和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数字胜任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人才。
2020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提出了未来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8]一是学校教育拓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施更加灵活的课程安排,教育分工精细化、专业化,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二是教育外包,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出现了不同于学校的学历证书和教育质量标准,支持学生开展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三是学校成为学习中心,传统学校体系逐渐瓦解,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根据学生的特定需求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促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逐渐融为一体。四是无边界学习,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持下,教育场景走向泛在智能,教育、工作、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学校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将从“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分科教学、班级授课、科层管理、关门办学等都会被重新定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图景呼之欲出。
校长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把信息技术从学生接收信息的终端变成打破知识边界、连接真实世界的窗口,建设柔性组织,助力实现“世界即教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愿景。
一是打破知识边界。要积极探索STEM教育和創客教育,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和结合点,通过以跨学科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围绕某个主题将不同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更贴近学生经验和真实生活的课程体系,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连接真实世界。一方面,要利用技术手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汇聚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让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可以在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学探究,也可以在博物馆和艺术馆进行人文研学,还可以在农田、社区、劳动教育基地进行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建立科学家驻校、工程师驻校、艺术家驻校等长效机制,灵活选聘兼职教师,邀请“行家里手”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研究性学习、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等,让任何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变成“导师”或“助教”。
三是创建柔性组织。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精简管理层级,推进扁平化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让校务管理变得更加智慧,增加家长和社區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自主管理,创新教育评价标准,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将思想品德、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化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精彩,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许勇,黄福寿.人工智能哲学研究述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6-123.
[2] 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2):143-150.
[3] 余胜泉,王琦.“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14-22+29.
[4]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9-13.
[5] 周晓清,汪晓东,刘鲜,等.从“技术导向”到“学习导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国际发展新动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4(3):13-22.
[6] 汪基德,颜荆京,汪滢.“墙中洞”试验的理论透视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5-8+28.
[7] 李兆义,杨晓宏.“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9(7):110-120.
[8] OECD.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DB/OL].[2022-10-12].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178ef527-en/index.html?itemId=/content/ publication/178ef527-en.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