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树立“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

2023-05-30杜茂根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杜甫古诗词

杜茂根

语文教育呼唤灵性,语文课堂需要诗意。语文,作为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充满了浪漫的文学气息。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传统文化在教學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尝试在课堂中将语文学科的浪漫属性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收获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切实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古诗词,既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又是学生眼中的难点。面对这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难免产生了厌学情绪。然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是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最佳选材。为此,树立“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美学享受的双重“盛宴”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情画意”需要营造诗意情境

当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着实存在一些难题,机械式的语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词,本就会让部分学生感到“头疼”,如若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真切理解诗词大意,体恤作者情思,感悟诗词之美,这样的教学确实不敢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诗词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诗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浪漫的课堂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学习,切实感悟到作者的所写所诉,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好的教学是教师拉着学生的手,把学生带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学生与教师携手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主性,将印在课本上的铅字诗词转化成一幅能看到的、活灵活现的画作,让“死”的文字在眼前“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理解所学的诗词,与作者感同身受。这样的诗词教学才可以算作成功的教学。

想要让教学如诗,让课堂如画,让学生上课如沐春风,不仅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浪漫、饱含文采的句子为学生创设情境,而且需要配合多媒体设备,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诗词,快速精准地抓住诗词大意。

例如: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在课前我便通过播放二胡音乐《二泉映月》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此歌曲,初听是畅快的,然而沉浸其中便会体会到歌曲中的回味悠长,深邃悲凉。“畅快”之中蕴藏的伤感怆然与昂扬愤慨之情,就如同我们当堂课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般,“喜悦”只是表象,背景才值得深思。好的作品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听着悠长婉转的乐曲,仿佛悠然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此外,教师的遣词造句也是塑造诗意课堂的关键因素。有些教师对于诗歌没有引导与铺垫,生硬地让学生翻开书本,翻到所学课文的位置,然后朗诵一遍,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让学生认为“诗词只是一个学习内容”,从而无法领略到诗词的美感。此时,如若教师换一种说法:“同学们,一千多年之前,曾经有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喜极而泣,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种生动形象、充满意境的课前导语,不仅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而且立马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欣喜若狂、掩面而泣的诗人形象。因此,对古诗词教学而言,诗意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说,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魅力,乐于学习诗词并且最终爱上诗词,做到教学如诗、课堂如画,课堂情境的营造、教师诗意的语言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诗情画意”需要结合背景资料

教师对诗歌的讲解与品读不应是孤立的,如若一首诗歌离开了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那么诗歌解读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一字一句地分析解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单薄枯燥、一知半解。任何诗歌都应当放在大背景之下,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诗歌的思想内涵,体悟诗歌中所蕴藏的浓浓情感。

在讲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课时,如果学生之前未曾听闻何为“安史之乱”,对大诗人杜甫又知之甚少,学生便很难理解作者为何会发出因听闻收复冀北而“涕泪满衣裳”的“失态”之举,进而无法把握诗作者最核心的思想。诗句是诗歌的形,而诗歌的主旨大意则是诗歌的“魂”,只有形魂兼具,才可算作理解了这首诗。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学习之前,我就铺叙:“曾经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容貌瘦削,胡须浓密有致,虽然饱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但他依然目光坚定,忧国忧民,他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多媒体屏幕上,我向学生展示了杜甫的画像及生平简介,通过形象的画像与文字的描述,这位伟大的“诗圣”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了学生面前。随着对杜甫解读的愈发深入,学生也愈发明白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何能在听到收复冀北的消息时喜不自胜,喜极而泣。

此外,任何诗歌的创作都是与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境遇息息相关的,想要让学生彻底掌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诗歌的深意精髓,“安史之乱”的史实资料必不可少。但是,笔者认为:杜甫诗词学习的最关键因素,不是单一的背景,而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时间轴。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适当引入《望岳》《春望》与《登高》。这几首诗虽都是杜甫创作的名篇,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本文大相径庭。通过对这三首诗的欣赏,学生逐渐发现:杜甫创作诗歌的风格居然与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唐王朝徜徉在开元盛世时,杜甫诗风豪迈,有“会当凌绝顶”之势。奈何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昔日的繁华,在如此战乱中终归尘土,昔日长安空留“城春草木深”之破败。作为早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杜甫,听闻“收河南河北”,怎会不喜极而泣?当然,学生也会疑问:“唐王朝往后能否恢复昔日荣光?”一首《登高》,道尽唐人之无可奈何。所以,在三首诗歌的对比中,通过背景的探究,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就自然流入学生的心中。而在往后教学中,以时间轴为线索,通过不同背景下杜甫诗词的积累,学生又会逐步发现:杜甫之喜不在己,而在民、在国。这种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不正是杜甫的“圣”味吗?

所以说,任何诗歌的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真正想要读懂一首诗,就应当在营造好诗意情境后,适时结合背景资料,将自己带回那个年代,体悟诗歌的情感。

三、“诗情画意”需要贯穿古今,古为今用

学习古代的诗词,不仅是要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而且要让学生贯穿古今、古为今用。只有将古诗词的内容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才能够更确切地把握诗词大意,明白古诗词其实和自己并不遥远,昨日之人的哀愁也是今日之人的忧思,昨日之人的喜悦亦是今日之人的欢喜,“昨日”与“今日”,其实并非两个时代,而是一脉相承。作为今日人,要通过昨日之诗明今日之志。只有这样,才可以算作是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优秀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而是诉诸情怀,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仅要解读诗词大意,而且要解读杜甫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杜甫是苦难诗人,也是人民的诗人,他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并且被历代人民所敬仰传颂,不仅仅是由于他精妙的文笔与出众的才华,还由于他诗歌中那种深深的爱国之情,情真意切足以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在课堂上,我用深情的朗诵带学生领略了杜甫的流离之悲与闻讯之喜,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流连忘返。然后我又用饱含情感的话语向学生诉说:“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杜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母亲是伟大的,然而她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无数革命先辈就是怀揣着浓浓的爱国之情为我们祖国的发展付出了一切,乃至于生命。同学们,你们是年轻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忧祖国之忧,有朝一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台下的学生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杜甫浓烈的爱国热情已经让他们动容,而古今贯通、诗里诗外的联结又让他们真切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生眼中,诗词学习不应是难点,而应是盛宴。“诗情画意”不仅是教学方式,而且是教学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创设好诗情的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书本,走进古诗词,走进古人,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徐德明)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杜甫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杜甫改诗
我和古诗词
杜甫与五柳鱼
趣读古诗词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古诗词中的新年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