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罗马妈祖庙
2023-05-30纪明教
崖州罗马妈祖庙,又名天后宫,或婆庙,位于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南坊,是海南西南部最大的妈祖庙宇。崖州罗马妈祖庙,建于宋末元初。1279年宋军被元军驱赶到一崖山(今广东沿海),陆秀夫抱着九岁的皇帝投海殉国。南宋一支残余部队渡海镇守崖州(今崖城),其时中原百姓尤其是福建百姓大量南迁海南。早在元军渡琼之前,罗马妈祖庙己经建成。罗马港是著名的港口,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陆路闭塞,主要靠海上运输。罗马港口即在罗马妈祖庙宇前,其东至今老纪祠堂、羊麻园一带;其西至青田下、坡陆(即今纪策家门前)、反资坝、成昌坝、沙土糖、小坝。这里曾经是一片茫茫水域,潮起潮落。罗马港直通望楼港,全长四公里。庙前水域状如葫芦。港口四周长着茂密的红树林,白鹤、天鹅聚集其上。退潮后,周围水域变为泥沼,螺、青蟹、鳓鱼来去觅食,海鸥在半空盘旋,其中螺最多,有海螺、长螺、尖螺、铁螺、香螺等数十种。
当潮落时,罗马村的姑娘,或外村来的姑娘提着竹筐采螺,满载而归。港口之西岸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妈祖庙。当时时有吃人的大鲨鱼藏匿港湾之中。某日,一采螺小姑娘忽然见一位美若神仙的女子手提竹筐,飘然而过,瞬间不见踪影。采螺小姑娘所见到的就是妈祖娘娘特地来点化她们,以免被大鲨鱼所害。因这里的螺很有名,妈祖庙也很灵验,故这个港名叫“螺妈港”,这个村子起名叫“螺妈村”。由于时代变迁,“螺妈”就误读成“罗马”了,这就是罗马妈祖庙、罗马港、罗马村名的由来。
当涨潮时,港湾波光粼粼,显出十分辽阔。到了黄昏,彩霞满天,海鸥飞翔,鱼虾相跃水面,夕阳西照,千帆竞渡,渔民哼着歌曲摇橹返航。站在罗马妈祖庙望去,那就是一幅“渔村夕照”的景色了。当这个时候,若是在港湾的船中向罗马妈祖庙眺望,只见村烟袅袅,海鸥满天,寺庙里传来了晚间钟声,显得庄严肃穆,又是另一番景致了。若是在秋夜,有月亮的时候,更是佳境。此刻,月儿中天,雾茫茫中的港湾,鱼儿打水,扑扑响动,与虾相戏,满湖跃金,偶尔有几点渔火闪现,涛声迭迭,港湾显得异常空灵,真是妙不可言。
罗马妈祖庙之西有一座弓形七孔桥,长桥卧波,直通大山。尽头有一座古亭翘然;庙之东是南宫门,门内则是商业街,长约四百米,渔民们在此集市。南宫门之东又有一座古亭。庙宇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古木参天,有山莓、荔枝、花梨树、坡垒、莺哥、青梅、酸豆、沉香等良木,古藤萝攀附其上,鹿鸣呦呦,猿子爬行树上,啼声不绝,和海鸟互相唱和。
罗马港是个优良港口,停泊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尤其以湛江、厦门、泉州、北海等地渔民为多。其中也有一支“疍人”,俗称江湖隐者。这些渔民、商人都来南宫门街集市,用鱼、虾交换稻米、菜、布匹等生活用品。有些远方农人看到罗马水源好,土地肥沃,鱼、虾、蟹多,生活条件好,就带子携女迁来居住,开垦田园,成为永世居民。渔民、农民相互通婚,港口渐渐人口多了起来,形成了个“鱼米之乡”——古老的罗马村。村里几乎都是福建移民,以莆田甘蔗园村的最多,这是有家谱记载的。
当时罗马集市是很繁荣的,因受潮涨潮落的影响,鱼又鲜活,菜又青鲜,罗马人早上集市一次,傍晚集市一次,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日早晚市”,罗马村民对吃的很讲究,鱼必须是鲜活的,早市买的吃了不剩余,晚市再买,成为至今不变的习俗。当时在本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
欲吃青鲜嫁螺妈,
欲吃甜糖嫁州城。
罗马的“一日早晚市”一直延續至今,今天的罗马人仍传承着这个优良传统,每日两次集市。有了罗马妈祖庙之后,罗马港更加繁荣。
罗马妈祖庙建成之前,元军尚未渡崖,南宋残余以重兵把守崖四区,设九所、十所、四所前哨保护着螺妈、六螺(今乐罗),这就是今之九所村、十所村、四所村的得名。
始建的罗马妈祖庙,规模宏大,庙宇仿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宇来修建。整座庙为土木结构,内为檀香格,外为花梨木,为飞檐楼阁式建筑,古香古色。
明末清初,罗马妈祖庙原先的土木建筑由于长年遭受到风雨剥蚀,严重朽烂倾圯。重新修葺后,大殿内朽烂的木柱换成石柱,雕梁画栋,左右木墙改为夯土墙,重修瓦面,并全部油漆彩绘一新,使庙宇更为壮观、古雅。
面对宫门,摆放了一只2米多高的特大型石雕香炉,炉体上镂龙云图案。在香炉的左右两侧增设有两只花岗岩大石狮。并在大埕南沿,与宫门正对处,建造了一座大戏台。每逢妈祖诞辰日、羽化日等重大节日,村民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戏剧表演,或演唱崖州民歌。
庙内东壁上绘有一幅画,描绘的是天妃助郑和船队下西洋情景。天妃头戴王冠,手捧圭璧,端坐于庙堂之上,殿上祥云缭绕,天妃后有侍者执雉扇护卫,文武侍卫则立于阶前,阶下则是海涛汹涌,舳舻相接,在左上方还绘有端立云间观音形象,表示天妃乃是观音弟子。
罗马妈祖庙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传说我国棉纺织家黄道婆,少年时受封建家庭压迫,随未婚夫流落崖州,第一站在罗马港登陆,居罗马六年。她在罗马开设作坊绣花织布,所织的被褥巾,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璀璨夺目。她是罗马天后宫内最虔诚的信众,每天在庙里毕恭毕敬,焚香叩首为出海的丈夫及渔民祈祷平安,又多次捐助巨资修缮天后宫,深受百姓的敬仰。她看见庙前无树,就移来了一棵酸梅树,给谒见妈祖的信众们乘凉。至今,这一棵枝叶繁茂的酸梅树,依旧屹立在庙前,诉说着千百年沧桑历史。
黄道婆在罗马居住期间,不仅学会了罗马方言,还学会了唱崖州民歌。罗马是古崖州民歌的发源地之一,许多经典民歌,都出自于此。黄道婆深受其影响,工作之余还哼着歌儿。她始来罗马的时候,有点惦念故乡,就作歌曰:
我母以我嫁海边,
无亲不戚侬自己;
日听浪来夜听漾,
夜深静静听鸡啼。
这就是远嫁女思乡之歌。黄道婆所作的崖州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十送情郎》了。传说是其夫读圣贤书,要上京赶考,临别之时,黄道婆所唱的离别恋歌。
送郎下床手欲分,
心中总迷迷昏昏;
忍泪不流怕兄见,
假作看鞋拭泪痕。
送郎出鸾房深闺,
一片愁肠一片酸;
并蒂莲花剥开种,
鸳鸯枕床独自陪。
鸳鸯枕床空自恨,
更鼓夜长侬孤单;
秋冷月明云飞散,
春暖夜长梦飘零。
送郎来到妆台边,
对镜整容颜青鲜;
屈指按胸慢自算,
画媚重逢在乜年。
送郎来到酒店中,
盅酒送行嘱咐兄,
歌馆楼台兄勿去,
专心学堂争功名。
送郎出到寺门外,
日出红云映青山;
不得亲身跟兄去,
心中离愁似浪潮。
心中离愁难分手,
千里程途路悠悠;
侬心化作三春草,
海角天涯随兄游。
送郎出来到大路,
鸟鸣猿啼诱心姑;
目看流水波浪急,
耳听树高猿声愁。
送郎来到大树下,
翠绿杨柳折一枝;
杨柳常青心欠挂,
侬挂兄来兄挂妹;
送郎来到螺妈湾,
螺妈湾头话双关;
知妹家里等待你,
扣日至时候兄回。
送郎送到长亭地,
嘱兄半途要小心;
骑马登山勿大意,
过江渡河要注神。
送郎上船拆分踪,
船也顺帆帆顺风;
祝兄中首名魁甲,
引侬京城相唱随 !
其夫上京考中举人后,杳无音讯,黄道婆很思念他,每天伫立庙前,望着归来船上的人群,疑夫其中,便惊喜万分,可是,一个个从船上下来的人都不是她的丈夫,又一次次失望了。她三年如此,苦苦守候,风雨无阻,却始终未见夫君的踪影。
又听人说在崖城有人见到过她夫君,黄道婆盼夫心切,当即告别罗马,去崖城寻夫,未果。她居崖城十六年,向当地黎、汉百姓学习棉纺织技术,中年返回故乡松江乌泥泾(今上海)。罗马村民为了纪念她,搬来一块巨石,立于罗马妈祖庙前“望夫处”,由村里书法家将民歌《十送情郎》镂刻于巨石之上,供人凭吊。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途中,闻知罗马妈祖庙灵验,船入罗马港谒见妈祖,供奉青果,焚香跪拜,仪态至诚。拜毕,便捐金百镒,修葺天后宫。又读了《十送情郎》石勒,深受感动,捐资修建一座亭子,并起名“望夫亭”,笼罩其石,并在亭匾上亲笔写“海不扬波”四個字。
明朝末期,村里有一户财主,为人仗义疏财,长年为村民修路搭桥,又出巨资在港中岛屿——坡巡头,建一座黄道婆祠,岁时享祀。约清乾隆年间,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将望夫亭、黄道婆祠冲跨,沉入港中。
当时的罗马港,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成为岭南一个有名的旅游胜地。
罗马人不管是在古代还是近代,从罗马港出发,带去本地的特产,漂洋过海,到北海、赤坎、南洋一带做生意,少则十多天或二、三个月,多则一年两年,满载而归。罗马人很早以前就信奉妈祖。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承,应与捕渔和海上贸易有关。南海绵延的海岸线遍布众多海岛、渔村,海上航路的风云变幻、行船捕渔、危难险阻,都靠海上保护神天后娘娘在人们心理上给以安慰。她是茫茫大海上唯一的女神。在信众心中流传的,是这样一个犹如祖母又仿佛母亲的最温柔亲切的名字——妈祖。海上的人们不信神佛,独尊妈祖。引路护航的,从来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神通,而是洒向人间的悲悯与大爱!
千年古庙,潮声依旧。可是,罗马港优美的自然风光,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古老的罗马港早已往后退去了1000米(今至公司坝),不知从哪个时候起,在港的半腰建起了老芦坝、告状坝、老干坝、新坝、公司坝,众多的坝像一条条巨龙将潮汐紧紧抱住,海水无法进来。庙前的港口原本是一片辽阔水域,现在变成了一个内陆湖,渐渐又变成今天的一片稻田。
古老的罗马天后宫内的碑刻、壁画、石雕等实物,还有鲜活而丰富的口头文化如音乐、戏曲、舞踏、礼仪、祭祀活动等,时至今日,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失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虔诚的罗马村民在原庙废墟之上重修天后宫,重塑妈祖金身,再续香火。可惜的是,大量与妈祖文化有关的民俗与民间文学已消失无踪。唯有庙宇里、烛光处,妈祖不语,她在静静地冥想,在静静地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静静地倾听着万千个朝觐者诉说心愿。
作者简介:纪明教,男,汉族,海南乐东人,著有乡土文学作品集《家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