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2年高考数学题引发思维能力一体化训练
2023-05-30周日桥
周日桥
高考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风向标,2022年高考数学依据课程标准,深化基础考查,突出主干知识,创新试题设计,加强教考衔接,很好地引导和促进高三复习备考.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命题方向是突出强基计划之基础导向,着重体现数学育人功能,尤其彰显要学好数学所具备的思维能力.
一、考题回顾:思维能力多层次考查
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包括观察、比较、类比、归纳、运算推理、可逆思维及分析综合等能力.数学高考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如新高考数学Ⅰ卷第22题重视基于数学素养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所体现,对高三考生的复习备考给予了很好的思考与启迪.
例1.(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2题)已知函数f(x)=ex-ax和g(x)=ax-lnx有相同的最小值.
(1)求a;
(2)证明:存在直线y=b,其与两条曲线y=f(x)和y=g(x)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并且从左到右的三个交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答案】(1)a=1.(2)证明:略.
【试题评析】问题(1)通过求导数可求出函数的单调性,于是可求得相应最小值,再通过对自变量x进行分类讨论便可求得a.问题(2)根据(1)可得当b>1时,ex-x=b和x-lnx=b的解的个数都为2,于是可构建一个新函数h(x)=ex+lnx-2x,利用导数可得该函数只有一个零点且可得f(x),g(x)的大小关系,根据存在直线y=b与曲线y=f(x),y=g(x)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可得b的取值,再根据两類方程的根的关系可证明三根成等差数列.
典型错误主要表现有大概三分之一的考生出现逻辑欠严密,如由f(x1)=f(lnx0)直接得到x1=lnx0,缺乏对f(x)的单调性进行论述或讨论方程f(x)=b解的情况,漏掉了不可或缺的推理步骤.通常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都是借助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分析过程中往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但对于不同方程的根的性质,则需要利用方程的特征找到两类根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
例2.(2022年新高考I卷第21题)已知点A(2,1)在双曲线C:x2a2-y2a2-1=1(a>1)上,直线l交C于P,Q两点,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
(1)求l的斜率;
(2)若tan∠PAQ=22,求ΔPAQ的面积.
【答案】(1)-1;(2)1629.
【试题评析】求解本题思路大概有四:一是可以联立直线与双曲线,通过消元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韦达定理得到两根关系,结合直线斜率定义便可求出,运算量大,是一种常用的通性通法;二是利用设线求点的思路进行化简,通过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元,由设而不求也可求出,运算量也大;三是利用直线的参数方程设线求点,运算量较少,过程较简单;四是采用齐次化的解法,代数变形较为简单,运算量也较少,过程更为简洁.概而论之,类似直线与双曲线的综合问题,复习中要考虑直线斜率、直线与曲线的关系,常用方法是联立方程消参法或点差法,借助设而不求的技巧,再结合定值、三角形面积等条件进行转化、化归,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推理、运算、验证等思维能力,体现由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例3.(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设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点D(p,0),过F的直线交C于M,N两点,当直线MD垂直于x轴时,|MF|=3.
(1)求C的方程;
(2)设直线MD,ND与C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A,B,记直线MN,AB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当α-β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AB的方程.
【答案】(1)y2=4x;(2)AB:x=2y+4.
【试题评析】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其中第(1)小问由定义得|MF|=p+p2,结合已知条件很容易求得结果.第(2)小问依题可设点的坐标及直线MN:x=my+1,联立两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得kMN=2kAB,之后由正切公式进行推导,结合基本不等式得kAB=22.再设直线AB:x=2y+n,结合韦达定理便可求解.解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方程对进行化简,通过联立方程用韦达定理得到两横坐标的和与积关系,综合考查了直线、抛物线、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知识,体现了复习中要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难度分析:选拔性功能愈加突出
1.运算素养要求高,小题运算难度大
今年高考题不仅大题难度大(如前提及的题目1-3),而且小题运算量大增,绝大多数考生按以往经验和解题套路都拿不了高分.由于小题难度增大导致用时过长,严重影响了后面大题的解答时间,再加上考试紧张增加了考生心理焦虑,大大制约了正常水平的发挥,更不可能超水平发挥了.又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同一知识点考了多次,如第7、10、12、15、22等都考查导数(以往同一张卷子不会同一知识点考那么多次),单求切线就考了几次.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4.(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研究嫦娥二号绕日周期与地球绕日周期的比值,用到数列{bn}:b1=1+1a1,b2=1+1a1+1a2,b3=1+1a1+1a2+1a3,…,依此类推,其中ak∈N*(k=1,2,…).则()
A.b1 C.b6 【答案】D.【试题评析】根据ak∈N(k=1,2,…),再利用数列bn与an的关系判断bn中各项的大小,便可求得答案D正确.数学试卷选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激发考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事业的信念.如上面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的思维能力. 例5.(新高考Ⅱ卷第3题)中国的古建筑不仅是挡风遮雨的住处,更是美学和哲学的体现.如图是某古建筑的剖面图,其中DD1,CC1,BB1,AA1是举,OD1,DC1,CB1,BA1是相等的步,相邻桁的举步之比分别为DD1OD1=0.5, CC1DC1=k1,BB1CB1=k2,AA1BA1=k3,已知k1,k2,k3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且直线OA的斜率为0.725,则k3=() A.0.75______B.0.8______C.0.85______D.0.9 【答案】D. 【试题评析】根据题意可设OD1=DC1=CB1=BA1=1,则CC1=k1,BB1=k2,AA1=k3,于是可得k3=k1+0.2,k3=k2+0.1,且DD1+CC1+BB1+AA1OD1+DC1+CB1+BA1=0.725,代入化简可得k3=0.9.试卷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情境,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应用的成果,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如上面新高考Ⅱ卷第3题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等差数列、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题型灵活多样化,套路刷题难得分 2022年高考题体现了“弃模式,去套路,求创新”的特点,与平时考生心目中的“机械刷题”大相径庭,考生感叹“长时间刷题到头来只刷了个寂寞”,许多考生本想数学科拿高分结果大失所望,深感平时为数学的大量付出而懊恼不已.显然,今年解答题大部分的第(1)问运算量和思维量都增加了许多,不少考生为此大为困扰.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8题第(1)问根据已知条件不是得到某个值(角度或三角函数值),而是得到一个两个角的关系式(角B与角C的函数关系式);第(2)问从题目特征来看,不少考生会认为用余弦定理会比较简单,结题用正弦定理进行“边化角”更容易.或许不少考生感悟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入剖析,掌握题目特征和思维考查要求才是王道. 例6.(新高考Ⅰ卷第18题)记Δ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osA1+sinA=sin2B1+cos2B. (1)若C=2π3,求B; (2)求a2+b2c2的最小值. 【答案】(1)π6;(2)42-5. 【试题评析】第(1)小问依据诱导公式(二倍角和两角和差)进行化简,由cosA1+sinA=sin2B1+cos2B得cos(A+B)=sinB,再结全三角形性质便可求得. 第(2)小问可由第(1)小问得到两个关系式:C=π2+B,A=π2-2B,再利用正弦定理及二倍角公式将a2+b2c2化简成为4cos2B+2cos2B-5,之后再利用基本不等式便可求得结果. 但实事上,第(2)不会运用正弦定理进行“边化角”运算的大有人在,大概占比13%,不少考生只写了a2+b2c2=2abcosC+c2c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看到边长的平方第一意识是用余弦定理;二是在正弦定理的训练中,往往把重心放在ab或sinAsinB这类形式的化简上,对于二次齐次式如a2b2或sin2Asin2B这类的化简比较少;三是考生缺少多变量问题转化为单一变量问题的思想方法,导致看到a2+b2c2直接就感到焦虑而无从下手. 3.核心素养最重要,改造题目收益多 研究发现,高考题几乎都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原创题,2022年新高考Ⅰ卷再一次彰显了这一特点,而且难度大大增加,主要是考查数学核心素养,其关键还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显然,以往的大量解题刷题、校外培训套路等优势已明显应付不了了,这进一步昭示着复习要回到知识原点,深入研究教材学法,灵活运用通性通法,尝试改编课本题目,不盲目依靠所谓的教辅宝典. 三、回归教材:思维能力一体化训练 研究发现,要突破2022年新高考Ⅰ卷题目之难,其前提还是要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好题目理解、信息处理、批判质疑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考生一看到题目,阅读理解能力起首要作用,审题不能出现偏差;分析过程中,信息处理能力起关键作用,整合不能出现错误;求解过程中,批判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推导不能出现缺漏;书写过程中,语言表达起主要作用,书写要规范,勿漏了不可或缺的步骤. 1.素养导向,促进思路一体化发散 2022年高考题提倡应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活”的现实问题.例如本文题目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要注意以下两种思路:一是用同构的数学思想,观察f(x),g(x)的结构,只要将f(x)中的x替换成lnx,即为函数g(x)的结构.类似的同构思想在函数中较为常见,如x1ex1=x2lnx2=lnx2·elnx2,左端的x1與右端lnx2的均可作为函数f(x)=xex的自变量的值.二是采用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巧妙地利用y=x+b,y=ex及y=x-b,y=lnx关于y=x对称,得到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中点横坐标相等,从而可以证明x1,x2,x3成等差数列.用数形结合法时要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由图形的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维. 2.钻研教材,重视母题一体化拓展 高考题中基础题通常占60%,这些题几乎都是源于教材的改编题或创新题.因此,复习备考要以大单元为统领,对教材中的例题、练习和习题进行深度研究、变式拓展,充分用好“母题”开展系列化、专题式探讨,避免大量的机械刷题. 比如不少考生不重视反函数法的应用,但如果能熟练掌握,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眼前一亮”之效.此思路来源于: 教材题目1.(人教版选修2-2第40页B组第1题)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下列不等式,并通过函数图象直观验证:lnx 罗增儒教授提到“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其实是教材.”高考题往往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变式、拓展,给考生的感觉应该是似曾相识而又似乎没见过,在教材中却又能找到“源头”. 例7.(2020新高考Ⅰ卷第21题)已知函数f(x)=aex-1-lnx+lna. (1)当a=e时,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2)若f(x)≥1,求a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第(2)问:反函数法)f(x)=aex-1-lnx+lna1等价于aex-1≥lnx-lna+1=lnexa,由于y=aex-1与y=lnexa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我们只需aex-1≥x即可.因为aex-1≥x,所以a≥xex-1. 不妨令g(x)=xex-1(x>0),则g'(x)=1-xex-1在(0,1)上g'(x)≥0,g(x)单调递增,在(1,+)上g'(x)<0,g(x)单调递减,所以g(x)max=g(1)=1,所以a∈[1,+).通过以上的解法分析,利用反函数法实质上是找“中间量”,直线y=x只是“中间量”的一个代表,借助于这样代表的“中间量”,可以让过程简单而思维能力又得到进一步训练.找“中间量”是证明不等式常用办法,这种方法在比较大小、数列放缩、数学归纳法证明中常有应用.究其原因,这些“母题”还是来源于教材,比如: 教材题目2.(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04页复习参考题第18题) 已知函数f(x)=ex-ln(x+m).当m≤2时,求证f(x)>0. 教材题目3.(人教版选修2-2第40页B组第1题第(3)题)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下列不等式,并通过函数图象直观验证:ex>x+1,x≠0. 立足教材生成变题,是高考命题一个不争事实,根据“母题”进行编题是命题的一个趋势.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如何深入研究教材?如何对教材进行改编?这很值得高三考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3.注重通法,强化单元一体化复习 高考中的通性通法迁移属于下位迁移,2022年高考有一个很突出特点就是考查通性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學生能将知识、思维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应用系统. 比如上述题目1(2022年新高考I卷第21题)在解答完成后,为了强化通性通法的掌握和应用,还应该增加以下的变式思考:一是可将点A(2,1) 改为点A'(22,3),其他条件不变,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二是将点A(2,1) 改为A(x0,y0)(y0≠0),将定点问题转化为动点问题,培养通性通法思维;三是 将条件与所求问题适当对调,比如在知道a2=2,kl=-1等条件下,求kAP+kAQ;四是将双曲线改为椭圆或抛物线,情况又会怎样?如此这般,不断引导自己进行变式训练,通过一个题了掌握一类题或一个小体系,让通性通性的训练成为一种复习常规. 4.精选资料,重视融合一体化重构 高三教材教辅资料各类繁多、参差不齐,而且从学习目标、知识结构、专项训练、随堂检测、作业拓展等都应有尽有.面对智能化精细化的海量信息,学生的选择能力和整合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新课标强化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无情景不复习”,复习中要充分理解问题情景,结合方程与函数、不等式、图形的变化、抽象与数据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训练自己能应对有关应用型、综合型和探究型等情景的思维能力,减少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刷题套路等低效做法,学会主动思考、观察猜测、运算推理、数据验证和直观想象等思维方法. 四、结语 对高中生学习而言,“冰冷的美丽”背后往往有“火热的思考”,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将获得知识放在首位.”2022年高考题充分体现教材具有很多概念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知识内容,这需要考生会根据有关的问题情景,通过一体化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解、体验或感悟数学的思维之美、学习之美和文化之美.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学习罗盘2030的中小学数学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012);广东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DESH14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