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地坑院民居的成因与建筑特征分析

2023-05-30张心源李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张心源 李恩

摘 要:豫西地区的地坑院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它的建筑空间位于地下,在建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绿色智慧,以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豫西地坑院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46座豫西地坑院民居进行现场调研,归纳总结典型豫西地坑院的建筑特征,以加深人们对其的了解,更好地开发与保护地坑院,实现豫西地坑院民居的传承与延续。

关键词:豫西地坑院;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豫西地坑院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天然穴居。“见树不见人,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其真实写照。豫西地坑院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和建筑特征,气候适应性极强,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豫西地坑院被废弃或破坏,逐渐被新建农村住宅代替。这些新建住宅的形式千篇一律,在设计上也并未尊重当地的气候条件,导致室内热环境差、能耗高。这种新建住宅既不利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生态保护目标。基于此,有必要探究豫西地坑院的成因,归纳其建筑特征,继承传统民居的营造智慧。

一、豫西地坑院民居的成因

(一)地质条件

豫西地坑院在黄土高原边缘位置,坡度平缓,面积较大。一个黄土塬区可达几十平方千米,且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厚度为30—100米。这里的黄土土质孔状适中,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的作用,中间夹杂石灰质结合层,有垂直节理,且湿陷性较小。在这种黄土层上凿挖窑洞,不会出现大块塌方,坚固耐用。在实际走访中发现,部分地坑院已有上百年历史,如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地坑院的建筑空间位于地下,因此地下水位的深浅是决定其能否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豫西地坑院所在位置海拔较高,地下水位很深,大多数在30米以下,而地坑院的深度多为5—7米,最大深度也不超过8米,远远高于地下水位,因此在凿挖过程中不会出现地下水涌出现象。

(二)气候条件

本文所述豫西地区主要指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属于寒冷地区。三门峡在气候方面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4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0 ℃,年最低气温为-10.3 ℃;夏季昼夜温差大,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4.8 ℃,年最高气温为37 ℃。地坑院具有很好的气候适应性,它以黄土为主要建筑材料,能通过自身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蓄放热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内热环境。

三门峡地区降水量较少,全年干燥少雨,几乎不会出现暴雨,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保持黄土的干燥,使地坑院坚固耐用。黄土塬三面沟壑,天然排水系统发达,再加上当地黄土层渗水性能良好,保障了地坑院的安全,为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三)文化因素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思想在地坑院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地坑院建造于地下,就地取材,施工简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地坑院的建筑形式与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呼应,展现出人與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四)经济因素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苦,黄土塬又因位于浅山丘陵地带,缺少烧砖用的煤炭和木材,能够建起砖瓦房的家庭少之又少,因此建造砖瓦房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为解决住房问题,当地人普遍采用凿挖地坑院这种特殊的建造方式。它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花费一定时间和体力就可以完成,这对当地人来说是解决住处问题的最佳选择。1949年以后,农民虽然有了土地,但经济水平未有大幅度提高,受经济条件限制,当地的大部分人依然沿用地坑院作为自己的住所。

(五)社会因素

在封建社会,由于思想受禁锢,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长期保持不变,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挖窑洞、住窑洞的生活方式也一直延续着,这是地坑院这种独特而古老的传统民居形式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社会相对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每个家庭人数较多,子女长大后逐渐进入婚龄,居住需求很大。在当时人力资源充足的背景下,地坑院很快便可凿挖完成,且一座地坑院可有十几孔窑洞,每个房间又相互独立,几户人家能共居一所地坑院,可以容纳很多人。

在旧时代的农业社会,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都要依靠人力。由于缺乏机械设备,在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人们需要将收获的农作物堆积在地上,进行晾晒和碾打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面积的场地来完成。地坑院可以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经济实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同时也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二、豫西地坑院民居的建筑特征

(一)建筑朝向

地坑院一般根据阴阳方位决定主窑的位置、宅院的朝向及类型。根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位置,窑院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四种类型,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地坑院主窑的朝向通常为坐北朝南,作为居住空间使用,将炕布置在南向靠窗位置,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辐射,有助于营造更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二)窑洞数量

地坑院的窑洞分为主窑、偏窑、角窑三种类型,其中看起来较为特殊的为角窑。角窑就是在院子的四个角落挖的窑,从立面来看像是半个窑,其实内部与其他窑无明显区别,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拱形空间。角窑的凿挖形式有效减少了开挖的土方量。地坑院内窑洞的数量根据宅基地的面积和家庭人口数来定,一般为8孔、10孔、12孔窑洞,宅基地较大的可挖至14孔。在实地调研的46座地坑院中,17.4%为8孔窑洞,32.6%为10孔窑洞,50%为12孔窑洞。其中,10孔、12孔较为常见。各个窑洞功能不一,分为主窑、客窑、厨窑、门洞窑、牲口窑、粮食窑等。

(三)平面布局

被调研的地坑院均为独门独院。其中,93.5%的地坑院以院落为中心,在四周布置窑洞,洞口两两对称布置;有6.5%的地坑院以院落为中心,在三面布置窑洞。在凿挖时,首先在平地上挖出地坑,形成院落,形态较为规整。地坑院的地坑一般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一般每侧凿挖2孔或3孔窑洞。正方形院落的边长一般为8—14米,长方形院落长为10—18米,宽为8—12米。

窑洞开间受土壤拱券跨度的局限,不宜过大,在2.5—4米之间。在实地走访的地坑院中,开间为2.5—3米的占76.1%,3—3.5米的占15.2%,3.5—4米的占8.7%。与开间相比,进深的大小较为自由,不同窑洞之间相差很大。调研的地坑院中,8.7%的窑洞进深为6米以下,45.7%为6—8米,30.4%为8—10米,15.2%为10米以上。根据统计结果,豫西地坑院的窑洞进深一般为6—10米。地坑院的开间一般较小,进深较大,小开间、大进深能够在冬季减少热量损失,应对当地冬季的寒冷天气。

另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地坑院中单个窑洞的开间并不是从洞口到房间深处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外口大、里口小的形状。当地居民表示,这种做法有利于排烟、排湿。

(四)建筑层高

豫西地坑院凿挖的深度通常为5—7米,最大深度也不超过8米,在凿挖过程中挖至预计深度时开始初整地平。建筑层高指的是从窑洞室内的地面到拱顶这一部分的高度,一般为3米左右。在实地调研的地坑院中,3米及将近3米高度的占比为64.1%,3米以上的占比为35.9%。豫西地坑院的建筑高度相对于当地普通农村住宅较低,较低的高度可以缩短热空气循环的路径,将热空气较长时间地保留在室内,有利于室内温度的稳定,以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

地坑院各个房间的顶部呈现半圆拱形,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并且地坑院内部没有梁柱,拱形结构可以分散屋顶覆土层的压力,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定。与建筑开间的做法一致,层高也是洞口较高,沿着进深方向逐渐降低,但差距不大,一般相差10厘米左右,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为了更方便排烟、排湿。

(五)开口设计

地坑院仅在外立面开窗,窗墙比较小,侧壁和内壁没有开口,能够减少热量损失,以应对冬季的寒冷天气。由于全部位于地下,夏季潮湿是地坑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故在外立面的上方设有通风口,能够加强自然通风,使室内更加舒适。

(六)围护结构

地坑院的围护结构材料以黄土为主,辅以砖、石、木等材料。黄土具有良好的蓄热作用,传热系数小,使得窑室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