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达视角下城市家具设计应用探析
2023-05-30李暮晗承恺冯星乐
李暮晗 承恺 冯星乐
摘 要: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也是展示地域文脉特色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品质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居民归属感紧密联系。从城市家具对地域文化传达的意义入手,结合相关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滨水公共空间为例,结合空间现状,提取地域文化特性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并提炼出一套针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流程,从而通过应用设计提升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及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城市家具;地域文化;滨水空间;文化引导
基于城市文化传达的必要性和滨河城市发展的必然性,通过设计使城市家具表达出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展现滨水空间特色,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部分城市由于盲目强调保护或过于注重经济价值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导致城市家具外观功能趋同,不能明显体现出城市文化内涵,只注重设计新形式从而忽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文章重点探索沿河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中城市家具的特色设计流程,从而扩大城市文化的传播,更有效地增进城市居民认同感,以点带面提升城市文化的传达效果,从小入手,实现多维度的城市振兴。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挖掘城市文化的价值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延续,并运用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来弥补滨水空间如今的单一性与趋同性问题,推动城市文化的综合复兴。在设计应用方面,对城市家具设计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地域文化与设计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优化滨水空间环境、建造具有先进城市设计理念的文化特色空间,可以增强城市文化特色,为居民提供可感知的城市家具。
一、滨水空间的基础性研究
(一)理论研究基础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阶段,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城市生态保护活动的物质载体。我国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已从早期的国外经验引入研究探讨,深入到空间评价体系支撑的研究体系与设计分析,且技术还在不断创新中。学者阿拉依·阿不都艾力等在新疆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通过人居环境三元论构建了“和谐共生”的理想人居环境,将人居背景、人居活动和人居建设三方面作为滨水空间建设的基本[1];学者赵爽等以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编制的创新实践为例,强调了功能、活力、风貌和生态系统相统筹,提出了通过分区导则引导沿河城市色彩设计,形成承接地区的人文脉络、凸显地区风格的色彩基调的策略[2];学者邱岚等从定位特色、 布局特色、环境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了梧桐湖新城滨水绿道空间的特色营造策略[3]。
(二)实际案例分析
世界上许多知名城市都是伴随着水域而兴盛的。滨水沿岸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挪威奥斯陆Stranden滨海步道的街道家具,该项目针对不同的步道空间设计了不同的街道家具,从而促使人们在此处停留更长时间,增加了此处公共活动的可能性。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提供给游客及居民丰富多样的观赏游玩体验。
我国古代以漕运文化为发展核心的城市,如苏州、天津等城市的滨水空间设计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中。例如,苏州河长宁段运河改造设计中将亲水平台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并赋予其艺术性的形态设计,同时将不同人群的视線和感受纳入空间环境设计考虑,设立了主题特色河岸以回应河岸的整体规划与功能。
二、镇江文化现状及问题解析
(一)研究现状
1.镇江城市文化
镇江城市文化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通过漕运文化遗产的传承,镇江不仅在经济、社会、科技和城市建设等物质形态方面的发展成效颇丰,而且民俗风情、生活艺术等非物质形态文化也得以不断发展。笔者在研究镇江运河文化、城市发展的背景后,发现镇江缺少明确的自我文化定位,且城市开发建设过于注重经济化效果,导致城市面貌趋同。运河是沿岸城市的丰富遗产,城市的重要发展资源及文化的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滨水空间设计对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2.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文献对于镇江运河滨水空间的研究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且多数研究者建议镇江大力发展旅游业。笔者在参考国内外运河的改造案例后,总结出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镇江的文化定位不明确且文化没有得到充分传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知名度却不高。其次,镇江的城市发展及本土文化因运河而兴盛,运河文化应作为城市文化宣传的核心向外辐射,但事实上少有人重视当地的运河文化。最后,城市文化内涵无明显载体依托。有的城市以街道的小型构筑物为载体,融入城市文化内涵以带动区域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解决创新点
为促进镇江文化的传播与城市家具的创新,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与设计。首先,分析地域特性及文化特征,从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设计当中,引导居民进行城市文化体验。其次,拓展设计的开放性,提升居民的可参与度,并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引导标识,指引居民停留驻足。最后,增强城市家具的传达意义,使其成为镇江文化的一种标志,增强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自豪感和亲密度。
三、总体设计及方案
(一)现状分析
概括与总结镇江当前城市文化现状后,针对镇江运河段滨水空间的现状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环境空间设施过于普遍、老旧、少有人使用,且场地内缺少文化指引标志及特色空间,应根据场地需求和周围居民密度更新设施并增强设施互动性。其次,滨水公共空间环境有待改善。再次,滨水空间多为步道,缺少亲水平台和互动空间。最后,场地使用者多为老年人群,特色空间设计及健身场所的缺失,使得人群结构较为稳定,难以吸引青年人及外来旅客驻足。
(二)总体设计方案
1.文化引导
镇江因水而建,因“运”而兴。得天独厚的江河交汇条件,成就了镇江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故事。随着时代发展,镇江城市发展已经步入存量更新时期。因此,要深入挖掘镇江由漕运带来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精神,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打造以镇江城市文化特色为引导的历史文化符号。同时,通过滨水空间的优化,从而提升沿岸的生态景观及人居舒适度。
本设计整合镇江城市文化特征后,提取了居民最为熟知的“三山一渡”“江河交汇”文化,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城市家具的形态设计和功能布置。此外,考虑到场地对居民的特殊含义,也将津渡文化纳入设计。城市家具不仅仅承担着丰富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更寄托着城市的过往记忆和未来期许。而设计本身,也就是创造一个场合宣传城市文化,从而真正通过城市家具将城市文化、运河文化传播出去。
2.以人居环境三元论指导的城市家具设计与实践
(1)理论运用
人居环境三元论将人居环境的存在、意义、追求划分概括为人居背景、人居活动和人居建设三大元素,并前瞻性地提出了人居生命观、人居时空观及人居综合观[4]。借助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站在学科哲学观的高度,为滨水空间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支撑。
城市家具是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一类,而人居环境三元论是人居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人居生命观引导着人们贴近自然、顺应自然,激发人们对于蓝天碧水的向往。城市家具理应满足人们期望和顺应自然规律。人居时空观则是基于自然发展进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科学证实的自然规律,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人居文化与生活方式[5],以前瞻的思考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加以规划。城市家具也应充分考虑城市特质,将设计融入滨水空间整体规划。人居综合观弥补了当代设计只注重外观或经济效益,忽略人类感性思想的弊端,注重以地域文化为感性思维切入口,依托情感价值创造纪念场所。
(2)设计方法
通过对人居环境三元论的解析会发现,城市家具设计应立足未来、结合城市实际、满足人群对场地的情感寄托需求。人居生命观指引着设计从当地自然环境出发,顺应镇江生态发展规律及运河沿岸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顺势而生营造出特色城市家具。此外,地域空间逐渐向人文生态发展转型,设计也应当具有前瞻性思考,在人居发展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居民文化引导。人居综合观引导设计从城市记忆出发,提取历史传统元素及地域文化内涵融入设计当中,创造出居民特色记忆点,以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3.总体设计方案
(1)滨水空间改造
首先,不同河道的功能规划应有所区别,应有自己的主题特色。其次,在场地内融入城市家具作为特色记忆点,使它成为区域小地标。同时,城市家具也可以作为镇江运河段亲水平台的一种形式,给居民提供一个近距离体验水域、可以休憩的景观空间。最后,在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通过环境构筑物提升空间美观度,传达文化特色,将镇江打造成运河名城。
(2)设计灵感找寻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设计应减少大规模不必要的开发建设,随坡就势、因地制宜。基于上述镇江区位及文化定位的分析,将具有镇江区位特色的“三山一渡”“江河交汇”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再结合具体设计要求生成最后的设计产品。同时,设计应结合城市特色文化引导,为运河周围生活的居民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此外,设计也应考虑到居民的基础需求,充分考虑到休憩与互动功能,并辅以艺术元素和照明设计,使得城市家具设计更富观赏性和实用性。
(3)居民记忆点创造
回顾镇江的漕运文化与津渡文化发展,运河寄托着当地人的情怀和记忆。而随着时代发展,运河的实际功能性正在逐渐丧失,转型为文化交流空间。设计从“三山一渡”“江河交汇”文化入手,切实符合居民的记忆导向及历史文化回顾的功能需求。通过设计实体场所及艺术效果的营造,赋予城市家具更宏观的城市文化传达意义,同时给予镇江人一个跨越时空的回忆场所,使人们可在这里怀念古运河的人文故事、感受文脉传承印记。
(4)方案效果展示
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拟选择大运河镇江段进行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实验,通过色彩指引、标识传达等方式将人群引入下层亲水平台,增加亲水平台游憩体验,打造具有“见水似山,山水交映”视觉效果的功能性城市家具。该设计从立面形态上即可看出三条江河交汇的形状,又似三座山峰伫立在岸边,既是对镇江独特地理区位的回应,也是镇江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从远处看,该城市家具又似两条河流汇到一起,也与镇江独特的“江河交汇”特点进行呼应。
四、结语
随着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设计本身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基础需求的工具,更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指向标,居民记忆与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从城市家具出发尝试在设计中为居民营造文化公共空间,并引导居民对滨水空间及运河文化进行再认知,从根本上改变运河滨水区功能单一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镇江段沿河滨水空间整体优化策略,将其打造成空间亲水性佳、景观生态良好、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区公共休憩空间及特殊场所[6]。因此,滨水空间的发展应以地域文化的保护、尊重和传承为前提,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契机,遵循人居环境基本要素,重视因地制宜、地域文脉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等,而不是拆旧换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与人居环境的共同发展,发挥地域文化价值在城市文明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阿拉衣·阿不都艾力,马椿栋,刘滨谊.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三元论:以新疆伊犁河谷为例[J].中国园林,2019(9):30-35.
[2]赵爽.超大城市沿河地区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4):91-97.
[3]邱岚,甘伟.多目标下城市滨水绿道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以梧桐湖新城滨水绿道空间特色营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8(9):78-82.
[4]刘滨谊.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16.
[5]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10):10-15.
[6]尹灵芳,伍晓慧,吴向阳,等.基于场所精神的运河滨水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2(13):45-48.
作者简介:
李暮晗,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设计。
承恺,硕士,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
冯星乐,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