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仿佛是新的
2023-05-30张巧萍
张巧萍
“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个诗题拨云见日,如同欢歌。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起句的两行就把读者带入一个音韵美妙的空间,“在”和“该”韵“ɑi”;“晴”和“径”韵“ing”;“候”和“走”,韵“ou”。真像是琴键上弹出的句子,能让人感受到脚步的弹性,弹性里的欢快。
第1节整整十四行,前两行就像推开了两扇晴天的门扉。而接下来的十二行,好似长长的晴天的舞台——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儿,它们依次出场,展现各自的妙不可言。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给雨润过的泥路”,似不经意的“给”字,有一种口语化的亲昵,细腻的亲切感给了雨,也给了泥路,呼应着下一行泥路的“温柔”。而一个“润”字,恰到好处,轻柔可感,它是动词,却又传达着形容词的质地,“凉爽”和“温柔”就来自于它的点染。
平常令人厌弃的“泥路”形象焕然成新了——它奉上的,是一条清爽温柔的小径。这样的小径,谁不愿意迈着轻盈的步子在上面走走呢。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谁不愿意在它身旁尽显自己的明亮、美丽和自由呢。
小草的“炫耀”不是平常意义的“显摆”,而是如《长歌行》中的“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炫耀”是小草在丽日映照下的炫目和耀眼,对应着后面的“新绿”之“新”。
小草的“新绿”,与第2节的“新泥”、第3节的“新阳”,遥遥相和。这是晴天的赠礼,“晴”字忽现,天地间顿时充满光亮和生机,一切都仿佛是新的了。
泥路和小草,只有两行,是因对晴天的感受才刚刚起步,脚步轻快,一掠而过。而接下来的小白菊和凤蝶儿,都是四行,因为闲游的脚步慢下来,目光更加凝注。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小白菊的盛开是一层层的慢镜头式展现。从含苞的抬头,到初绽时的“试试寒,试试暖”,直到一瓣瓣绽透。诗人以四行的长度表现一朵花的绽放过程,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朵小白菊的整体,而且是每一片花瓣的鲜活动人。
“试试寒,试试暖”,一对简单美好的三言句,穿插在一群长句间。是花瓣的小心翼翼,欲放还收,欲收还放。也是句式的腾挪闪转,变化自如。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凤蝶儿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像蝴蝶本身一样美妙灵动。“抖去水珠”,于蝴蝶来说,“抖”这个动作,听来略显笨重,而细小水珠的抛洒,修饰了它,使它变得格外唯美轻灵。抖去水珠,身轻好闲游,为后面的“闲游”之“闲”做足准备。
“抖去”与“闲游”,它们的位置极有讲究,如果换作“凤蝶儿抖去水珠/在木叶间自在闲游”,这样一来,两行的动作都靠后,句式变得相似、单调、缺乏变化,失去了原来的自在轻盈。
且从听觉角度看,“抖”和“游”韵母都是“ou”,一个居句首,一个居句尾,句内空间更足,凤蝶儿在这个“ou”韵回环的长句子间翩飞,足够从容,足够自在,是真正的“闲游”。而后面的“一开一收”,因为两个“一”字,“开”和“收”都轻灵忽闪起来。“闲游”之“闲”之“游”,在这四行间流动回旋。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第2节的前两行呼应着第1节的开头,但两行位置互换。因为第1节对晴天里的美好事物已经尽情描绘,于是——“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这个迫不及待的声音,就被提到前面,一再回响。
接下来,节奏加快,第1节的那种长歌曼吟之势彻底改变,句子变短,“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转为轻盈对称的充满古典气质的三言和四言句式,这是突然的凝聚,凝聚其中的,是成串的、欢跃的步点。
晴天里的人们也如凤蝶儿一样变得轻盈,变成赤着脚的孩童,笑语晏晏,携手同游。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形式上,第3节与第2节相称,都是四行。内容上,又与第1节相似,同样是摹写事物。可是比较之前两节,第3节要简洁轻快得多。有一种脱去尘间负累,轻清者欲上浮之感。新阳、溪水,还有那山间移动的暗绿,那是流云行过时的脚迹——它们在这最后一节里一齐闪现,事物和动作都洋溢着欲飞的闲姿逸态。
最后两行的破折号有极致的绵延作用,它們微妙地呼应着前面新阳的“推开”阴霾,只轻轻一推,又一推,仿佛有一个无形的秋千存在,于是,山间的暗绿——流云的脚迹,它无限地荡开,荡开——它悠闲地飘游起来。
最妙的是这云一般的“闲游”,它所带动的,不仅仅是云的脚迹,而是整个最后一节,是整首诗。云起而忘忧,他们,晴天里的所有人和事物,都被推向晴空,推向超然忘我的闲游之境。
《在天晴了的时候》写于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诗人所渴望的天晴尚未到来,但这首诗创造了一个阴霾尽散、欢乐怡然的境界,予人无尽的阳光和希望。就像他写于同时期的诗歌《偶成》所言:“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作者单位:山西静乐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