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住“交集点”,实现教材中传统文化载体的价值

2023-05-30郭剑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汉字

郭剑波

“交集”一词常是数学范畴的概念,指在两个集合中,有某元素既属于A集,又属于B集,则说明这两个集合交集,而两个集合的共同元素即为它们的交集点。语文课程近似“百科全书式”课程,不仅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多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进入语文课程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但其价值却极其重要,是给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民族思维教育和爱国情感教育。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集点主要体现在汉字汉韵、插图插画、技术技艺、传统节日等板块上,只有开发好、利用好这些交集点,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汉字汉韵类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每个汉字都能讲述一段丰富的故事,其一笔一画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罗常培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仰仗它来推进。”[1] 汉字记录、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由单个汉字组成的词句篇的语言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传统文化最直接、最生动、最精彩的具体呈现。

(一)汉字汉韵之一 ——单字。统编本教材采用了与以往教材不同的编排体系,一年级上册不再是先学拼音再认字,而是先认字,再学拼音。这是传统认字方法的回归,是对传统文化载体的认同。于漪老师说:“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不仅让他们理解、领悟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简洁、深刻、和谐、丰富内涵、联想空间,而且能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他们进行精神哺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结。”[2] 生字教学中,教师应有选择地把汉字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使课堂极为充实、极为有趣、极具思维深度。教材除安排随课文识字方式之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还用多种形式讲述着汉字的故事和文化,有关于汉字起源的课文,让学生了解构字方式;有探寻汉字规律的栏目——《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识字加油站”等,让学生感受象形、形声、会意等字的意蕴;有探究汉字文化之旅的整个单元,让学生感知汉字博大精深的魅力,如五年级下册“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皆文章”的汉字文化学习专题单元等。《字词魔法课》一书中说:“汉字绝对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文字,它以独有的‘象形方式传情达意,倾诉自己。”[3] 教师对于汉字单字的教学,确定教学目标至少要趋向两个方向:1.学生能了解汉字音形义的组成规律,会读会写会用。2.通过“三结合”活动,即书本与溯源相结合、抽象记忆与生动想象相结合、无温度笔画与有温度生活相结合,讓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与神秘、丰满与气息,激发他们对汉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真诚的亲近感。

(二)汉字汉韵之二——特色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名家哲理名言等特色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典型的语言材料。这些特色的语言一部分零散在课文中,一部分集中体现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因材施教是教学高效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态和个性特点,采用适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因材施教不但适用于学习的主体,还适用于学习客体——知识本身。教师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因教材施教,提高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语言文化的特殊形式,需要教师设计特殊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组合的结构特点,挖掘特殊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教学资源,助力学生产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常态使用的习惯。特色词句的教学一般可采用三部曲完成学习目标。首先,创设美读的环境。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语言结构形式相对固定,韵律尤为协调。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领读、范读、角色朗读、自由读等,通过优美的节奏让学生烂熟于心。其次,创设美溯的环境。“如果讲授者能做到文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五‘文统一,掌握其文化‘背景及其文化渊源,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进入作者为文的时代和情境,文化理解就产生了。”[4] 溯源言语背后掩藏的人物、故事、哲理、习俗等,发现、探索、体验传统语言的丰富性,能帮助学生打开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长河之间的闸门。再次,创设美用环境。教师链接原文原著,或相关出处,给学生铺好仿用的语境,调动他们生活的经验,运用此类特色的语言来再创造、再表达,体验运用特色语言带来的快感,养成自主、自觉积累的习惯。

(三)汉字汉韵之三——小古文。小古文即篇幅较为短小,人物形象较为单一,阅读障碍较为稀少,便于小学生朗读、记忆的古文。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即选入了文言短语,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中均有小古文课文,而且随着年级升高,此类课文的数量也在增加。教材大量入选了《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经典作品中的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中小学教材应保持一定的古文比例,文言本身和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以及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感与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5] 因此教材中小古文的教学目标除普通课文目标之外,还须凸显两点:其一,帮助学生建立对古代语言的感性认识——行文严密简练,文字大部分为单音节词。其二,从文字走向人文。教师须围绕这些小古文,组织学生探讨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并以一篇课文为原点,推荐更多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代经典作品,开展一些有趣有深度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储备知识,启迪思维,从古代语言中汲取文化底色和智慧。

(四)汉字汉韵之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我国经典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口耳相传而遗留下来的文学财富,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入选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成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添花之笔。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常常具有超常的想象、超能的人物、超完美的情节等性质,而且是民众多次创作而形成的。教学时既要关注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曲折变化的情节,更要关注故事人物的美好形象和美好品质,关注故事的神奇性。往往这些神奇性是人类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古代人们智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2022年版课标强调:“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的教学围绕神奇性引导学生辨析“神奇在何处?”“怎样表现神奇的?”“老百姓为啥创编这个神奇的故事?”等问题,用故事中的神奇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祖国文化内涵,借鉴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苍穹,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插图插画类

鲁迅先生特别强调插图在书籍中的作用,他认为插图能“增加读者的兴趣”“不但有趣,而且有益”“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6] 。统编本教材选用了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说是教材的第二种语言。图文结合,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责任。

首先,从封面说起。封面以图画的形式承载着知识和情感,蕴含着教材设计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之一。12册教材封面反映的均是儿童参与学、玩、做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浓烈、馥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一年级是《放纸鸢》和《雪人和糖葫芦》,二年级是《演皮影》和《戴虎头》,三年级是《做泥塑》和《包粽子》,四年级是《画脸谱》和《贴门福》,五年级是《对弈》和《剪窗花》,六年级是《石榴红》和《逛灯会》。成尚荣先生在《语文的定义与意蕴:语文的断想》中回忆小时候最期盼、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坐在教室里等发新语文书。他说:“书发到手上,迫不及待地从封面一页一页往下翻看,直看到封底。有时会在某一页、某一课,或某一幅画,目光停留的时间特别长,因为那些文字,那些图片,那些故事深深吸引了我。”[7] 封面是学生爱读的“文字”,却时常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成尚荣先生道出的不只是他一个“大孩子”的心声,也是众多孩子的做法。“教师安排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业任务,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机。”[8] 学业任务如果让学生具有兴趣、有获得感和自由感,则是有价值的任务。教师应重视从学习动机——学生喜欢封面这一教学价值出发,在学习活动中或让学生自由翻阅,进行美的想象;或组织学生“看图说话”;或作为本册相关学习内容的补充拓展。围绕教材12幅封面,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在小学六年时间开展12个传统文化主题项目研究活动,把中华文化元素渗透到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成长中,让文化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成功感和愉悦感。在不断成功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升华认识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其次,聚焦书中插图。教材插图的内容有着共性——洋溢着中国元素:中国山水、中国田园农村、中华服饰、中华民族特有的物件及民风民俗等,描述着华夏大地上的景、人和故事,体现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插图表现的形式也具有强烈的中国味,其中有剪纸,如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抬头听呼救图”;有国画,如一年级上册《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的插图是傅抱石的《一望大江开》;有工笔画,如四年级下册《白鹅》的插图是丰子恺漫画《鹅》组图;有中国文化元素符号,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的呈现,都是用卷轴式绫布装饰作背景。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奠定文人志趣。传统文化味最浓的要数古诗的配画,一首古诗时常配有一幅国画,共同述说着“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深远意境。诗与国画的组合,既助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又浓墨重彩地给学生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他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布鲁纳认为,概念形成过程因其富有策略性而表现出人的主动性。[9] 在学生心灵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帮助他们建立传统文化的概念同样需要策略。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性。面对教材中大量精美的中国元素插图,教师须图文结合,预设好插图使用时机,使其在关键节点发挥作用,有的插图在读文之前出示,有的插图边学文边赏用,有的插图在突出课文重点、难点问题时出现,有的插图作为文本知识的补充和巩固。课堂上教师策略性地利用生动、形象、鲜活的传统味画面,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能使他们逐渐產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三、技术技艺类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学、建筑学、自然哲学等许多科学成果仍在使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技术技艺类传统文化包括古代建筑文化、科技文化、戏剧文化、哲学文化、节气文化、生肖文化、中医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如星星般散落在教材中,如二年级“日积月累”栏目中有《二十四节气歌》《数九歌》《十二生肖歌》,“我爱阅读”栏目中有《十二月花名歌》《李时珍》等。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是一件凝固的艺术品,耐读、耐看。教材编选此方面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对文化遗产中某个建筑深入研究,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建筑优秀成果,感受古代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和古人的审美方式,调动学生产生去现场观摩这些文化遗产的愿望。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和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等。这些课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多维空间内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卓绝的智慧,从而敬畏传统文化。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把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对于这类内容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要关注古代建筑本身所承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由对物的敬佩、惊叹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喜爱,实现文字、文物、文化的育人作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京剧脸谱已成为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有符号,教材中就入选了与戏剧相关的知识,如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和“日积月累”中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等。因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戏剧文化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陌生感。针对此状况,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联想学习法。心理学研究表明,联想须遵循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四种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中戏剧文化内容的学习,应注意“四性联想”相结合:一是知识性联想。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的戏剧专业术语会有些生疏,学习文本时可借助于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该方面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是问题性联想。课堂采用活动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戏剧学习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主动接近戏剧艺术,从课内走向课外。三是拓展性联想。学生对不同戏剧的表演形式不太了解,此时组织学生观赏生活中熟悉的经典曲目视频,探究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相似性,了解戏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四是美感性联想。戏剧是歌、舞、诗、画、武术、杂技等融为一体的艺术,处处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美具有情感性,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可以移植,甚至几何级增长。因此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将舞台美、音乐美、情节美和人物品德美等综合在一起赏析,使学生对戏剧类传统文化的情感越来越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入选教材的文化常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系统学习。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反映了古代伟大的科学技术;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反映的是中华美食文化;五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中有“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反映古代年龄礼节文化。2022年版课标强调:“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这些内容的教学应将文化常识与语文知识融为一体,采用“多课时、多阅读、多合作、多搜集、多活动”的学习形式,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使知识和文化两者相互发生作用,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他助、自由状态,发展为自发、自觉状态。

四、传统节日类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产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信仰祭祀、天文历法、数理易术等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众多文化内容,反映着古代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折射出古代人們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节日丰富多样,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每一个节日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教材将这些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编入不同板块,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学习环境,有的作为课文,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有的入选综合性学习,如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有的入选《语文园地》,如一年级上册《春节童谣》等。

与传统节日相关内容的教学,固然要完成对学生字词句篇章方面的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但由于它们入选教材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典型性意义,所以更要注重它们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解决好传统节日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代表传统的活动是什么、我们传承的载体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版课标指出:“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此类内容教学除设计常态知识性学习活动外,更要从节日生活中的表现出发,设计追问活动,巩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在生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在初接触节日环节,和学生回忆当下生活中“我们是怎么过节的”,感受节日存在的形式。在感知文本呈现的传统节日热闹环节,比较文本中的习俗与我们身边习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了解节日文化特征。传统节日有相对固定的事或物作为符号印记,即习俗传统。在理解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节日标志物是什么,代表意义是什么,传统节日经历了上百年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些文化习俗意义已经变化了,甚至消失了,但随着时代发展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拓展理解节日现代意义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节日的各种寓意,感悟传统节日存在的价值。在巩固整理文化成果实践环节,让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整理资料,并向他人介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习俗。思维导图法能把零散的传统节日知识点结构成系统化、规律化的学习网络,产生稳定的记忆、学习和思维的模式,学生由此对节日有全方位、深刻的理解。传统节日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彰显着民族凝聚的情感,昭示着未来社会的进步意义。各地各个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涵虽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认同感教育的优秀资源。对于传统节日的教学,教师须做到知识性、趣味性、生成性、实践性、研究性“五性”合一,带领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实践和传承。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备课的时候……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10] 教材中语文要素、人文素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集点有明的,有暗的,还有即时生成的。这些交集点是教学的关键点,敏锐的教师会找出、设计这些交集点,作为学生生发困惑的“大问题”和“好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有深度的智力挑战,把众多交集点作为学生文化素养积淀的起跳点,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最大化地实现教材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语言与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4.

[2] 于漪.钟情·倾心·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2):3.

[3] 赵旭.字词魔法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1.

[4] 邓文圣.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误区[J].人民教育,2016(11):25-27.

[5] 汪瑞林.四问传统文化进校园[N].中国教育报,2015, 3(3).

[6] 姜维朴.鲁迅论连环画[M].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2:2.

[7] 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8]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8.

[9]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46.

[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5.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汉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