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2023-05-30魏健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水葫芦斗笠水墨画

魏健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语境、结合字源等方法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背诵《溪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难点:体会儿童诗的特点,并试着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谁来读一读单元主题?(出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童年。

谁来读一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名读)第一个要素指向阅读方法,第二个要素指向习作要求。

2.回忆学习方法:同学们,三年级上册我们学过许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呢?(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理解句子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

3.感受“水墨画”:下面我们就首先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注意写“墨”字时上宽下窄,上长下短,“黑”字的四点要均匀铺开,“黑”表示颜色,“土”表示是用砂石制成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出示视频)感受“水墨画”:像视频中这样用水墨的浓淡晕染出诗意的画面,就叫——水墨画。中国的水墨画,写意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本课的作者张继楼爷爷也像作画一样,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欢乐的儿童生活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的《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组诗共6首小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3首。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72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词语认读

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第一组词语:染绿、扑腾、钓竿、碎了、当作。强调“腾”字,“扑腾” 在诗中表示声音所以读第一声“腾”。强调“当作”中的“当”读四声,把词语放到诗中一起读。(出示: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指导书写“染”:(出示“染”)“染”是会意字,本义指从草木中提取染料配成染液,经过多次染色才能使布匹着色。因为九在古代表示很多次,所以右上是个“九”字。下面我们来写写这个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书写,“染”上下结构,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生书写)

第二组词语:你拨我溅、浪花、水葫芦。这个词里有两个生字“拨”“溅”,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个词。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读音变化的字,“水葫芦”的“芦”读轻声。

第三组词语:清清爽爽、蘑菇、斗笠。“斗笠” 就是用竹子编的,戴在头上的帽子。(出示斗笠图片)

2.初识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里画了三幅画,分别是《溪边》《江上》和《林中》,他们都在溪边、江上、林中干什么呢?(生答后师总结: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都是童年快乐生活。这三首詩都是同一个主题,所以我们称它为“组诗”。

三、走进《溪边》,欣赏其中

之美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溪边》这首小诗,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用“______”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用“__”画出你读不懂的子。谁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生画,师巡视。)

★预设句子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你在这句话里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从这句话我看到了溪水很静。生活中的镜子是平的,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所以才能当镜子。

师:真厉害,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看到了这幅画面。请读出你的感受。(板贴:联系生活经验)

师:瞧,平静的溪水还是垂柳姑娘的梳妆镜呢,加上动作读一读吧。(生读)这景可真美,真静啊!

(2)在这句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山溪就像绿色的带子。

师:是呀,绿玉带就是像碧玉一样的绿色丝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溪水的两侧有群山,山溪从山谷中蜿蜒地流过,像不像绿玉带?看,我们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板贴:想象画面)

(3)读到这儿你发现山溪有什么样的特点?(生:静、绿。)读出溪水的碧绿与平静。

(4)太美了,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像小诗人一样读,有停顿、有节奏。

★预设句子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在这句诗里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有人在钓鱼,钓竿上有一只红蜻蜓。

师:让你想到了哪首诗?(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读出你的感受。

(2)读这句诗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影怎么给溪水染绿了?

(3)“给”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哪个字来替换它吗?

生:“被”,人影被溪水染绿了。

师:变成“把”字句再来理解。

生:溪水把人影染绿了。

(4)溪水怎么会把人影染绿了呢,联系上文想一想。

生: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真不错,你通过联系上文读懂了句子。(板贴:联系上下文)那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师: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的

景色?

(5)想一想:绿玉带一样的溪水还会把什么染绿呢?

生: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天上的白云倒映其中,云影给山溪染绿了。

生: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两侧的群山倒映其中,山影给山溪染绿了。

……

师:同学们真厉害,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了这个“染”字的神奇,好像整个世界都被染绿了,多美啊!读出你的理解。

2.在这个绿色的世界中还有

一种颜色,它醒目、独特,正因为它的点缀,这个绿色的世界变得更美了。你发现了吗?那就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像这样红绿映衬的画面,我们在一首诗里读到过——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蜻蜓的红和人影的绿相映成趣,红绿相衬,这样的画面好美啊!(板书:美)这就是诗的意境。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意境。

★预设句子三: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

笑声。

(1)读完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一:为什么人影碎了?

生:鱼儿被钓竿和鱼线提拉出水面,尾巴甩来甩去,把溪水的平静打破了,水面上的圆晕一圈圈荡漾开去。

问题二:草地上为什么会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学生回答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你看到过鱼儿上钩的场面吗?如果你是钓鱼的孩子,当你钓上来一条大鱼,你会有什么表现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孩子们看到鱼儿上钩了,用力一拉竿,鱼被甩到了草地上,这条大鱼在草地上蹦跳起来,孩子们看见钓到了大鱼,在草地上开心地欢呼雀跃……

师:通过大家的描述,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在这简约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完整而且快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想象。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歌不仅写了静态之美,而且还有鱼儿上钩、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动态之乐。我们配上音乐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幅溪边钓鱼图。(男女生接读,分别读出那份安静和快乐。)

3.尝试背诵:同学们读得如痴如醉,谁能借助老师给出的这些词语尝试背诵一下?(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垂柳把溪水________,

山溪像________。

人影________,

钓竿上________。

忽然________,

草地上________。

4.师小结:同学们太棒了,当堂就背诵出了《溪边》这首诗。

我们先读准读通了诗句,接着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画面,感受到溪边之美、童年之乐。

四、扶放结合,走进《江上》

《林中》

1.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上》和《林中》两首诗,同样用“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用“       ”画出你读不懂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先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再提出不懂的问题。

3.进行汇报:

(1)走进《江上》,感受其中之乐。

小组汇报:

★预设一:我们是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读懂“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一群孩子在水里拍水,玩得很开心。

师:(出示图画)这里是真的在写鸭群吗?他们是怎样戏水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是呀,结合相关图画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呢。(板贴:借助图画)

再读读这句诗,你还读出什么?从哪些词能看出是一群孩子在快乐地玩水呢?

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

★预设二: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什么是“水葫芦”?

教師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水葫芦,喜欢生活在水中。“水葫芦”在这句诗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把孩子称为“水葫芦”呢?

生:孩子们在水中戏水,将头露在外面,就像水葫芦一样漂在水上。

师:对,这叫借代。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水里钻来钻去,像在水里捉迷藏一样,玩得很开心很快乐。

师:瞧,一个“水葫芦”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游泳的自在和戏水的快乐,读出了童年的乐趣。这就是诗歌简约、写意不写实的特点。(板书:乐)读出你的理解。

(2)走进《林中》,感受其中之趣。

自主汇报:

预设一:“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这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树当作人来写,说明下雨后林中很干净。

师:理解得不错,而且“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一起读一下吧!

预设二:“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里把小蘑菇当作人来写,还把一朵朵小蘑菇比作山花,很漂亮。

教师设疑:出示“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两个句子。

(1)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两句话中都有蘑菇、斗笠。

生:把蘑菇比作斗笠,把斗笠比作蘑菇。

师:看看这两幅图(出示斗笠和蘑菇图片)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蘑菇和斗笠的样子很相似。

师:你看作者就是把蘑菇比作斗笠,又把斗笠比作蘑菇,两种事物互为比喻,多么有趣啊,这就是诗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板写:趣)

师:(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同学们,是谁一声欢叫啊?

生:是头戴斗笠的小孩子。

师:在一声欢叫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是啊,你在诗中读出了孩子们戴着斗笠在林中蹦蹦跳跳地采蘑菇的情景,太有趣了。下面让我们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2)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林中采菇之趣,读出了童年的乐趣。

五、比较发现,迁移写法

同学们再读这三首小诗,你发现了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師总结:三首诗的诗题都是地点,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这三首诗都有孩子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活动、孩子们的心情。而且每首诗语言简约、想象丰富,就像水墨画一样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孩子们玩乐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难怪这组诗称为《童年的水墨画》呢。

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写一写我们的快乐童年吧。(出示仿写提示单)

雪地里

雪花宝宝________,

大地穿上了________,

孩子们在雪地里 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每一个角落 ________。

(师生共同交流,师相机点拨。)

六、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通过想象画面、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了诗句,欣赏了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的欢乐画卷,感受到了儿童生活的童真童趣!《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一共6首,我们课文选取了其中3首,这是后3首。(出示,略。)课下,就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自己去欣赏一下《街头》《花前》《树下》这三幅画面,并拿起你手中的笔,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们自己的快乐生活,勾画出一幅自己的童年水墨画吧!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长清区文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水葫芦斗笠水墨画
水葫芦
牡 丹 (水墨画)
基于无线遥控的水葫芦清理装置的设计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斗笠
安静的水墨画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水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