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剖析女性独立和女性意识

2023-05-30张尹李鲁悦阿尔祖古丽·阿迪力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喜福会

张尹 李鲁悦 阿尔祖古丽·阿迪力

【摘要】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的婚姻遭遇阐述了基于不同生活背景下母女分别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美国社会中对自我意识以及婚姻观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态度。本文主要以这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女性独立以及女性意识,旨在唤起女性精神觉醒,撕掉传统柔弱女子的标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关键词】华裔文学;《喜福会》;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0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02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无缝学习环境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110060124)的阶段性成果。

一、《喜福会》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背景

纵观历史长河,男性多占主导地位,而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在过去,她们饱受了来自社会各层的压迫、歧视和摧残。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女性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干家务活,丈夫去世后寡妇不能再婚,余生只能独守空房,茕茕孑立,孤独终老。尽管女性以及整个社会长期极力奋斗与抗衡,一些封建思想与制度得以废除,但是一些旧习俗、惯例以及传统的思想和观点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实现男女平衡,需不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予以慈悲的包容。同时,女性应勇于抛弃传统的封建思想,积极主动去接纳那些创新和先进的思想观念。

随着美国华裔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华裔文学正逐渐成为美国主流文学当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所谓华裔文学,就是指由华裔美国人创作并发展的文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真正的发展时期是在二战以后,华裔文学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在美国华裔文学艰难坎坷的发展过程中,像汤亭亭、谭恩美、李格斯等一批优秀作家纷纷涌现。他们用笔墨写出了自己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和感悟,其作品深受海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华裔文学作品作为比较和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和交融的材料,被众多学者所采用。本课题旨在探讨由美国华裔文学作家谭恩美所创作的经典作品《喜福会》中所凸显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女性独立和女性意识,并分析其中的缘由所在,进而引申出更多的现实意义。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52年在美国加州的奥兰克市出生,祖籍广东台山,因为她的父母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移居到了美国,所以她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虽身处在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1968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她的外祖母也因再也无法忍受自己作为小妾的屈辱生活,吞食鸦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躲避“厄运”的魔咒,她们搬了15次家。她的母亲还时不时威胁要自杀……正是她早年这些悲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构成了她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与创造的源泉,这就决定了她的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视角与风格,为她后期的佳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长于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她依照母亲和祖母的经历写下了她的女性题材杰作《喜福会》。这部作品于1989年一经出版,便一跃成为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潮,并赢得了主流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这部作品取名《喜福会》,是因为四位移民母亲试图通过麻将聚会寻求心理慰藉,象征着她们对“喜气”和“福气”的憧憬。作为塑造和刻画美国华裔女性形象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更展现了不同背景下女性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二、《喜福会》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精神独立与

女性主义意识

(一)《喜福会》中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冲突

《喜福会》讲述了两代华裔女性截然不同的命运,传达了新时代女性在父权迫害之下奋起反抗的精神。她们当中的第一代移民遭受到传统包办婚姻的迫害,自己完全没有选择婚姻和未来的权利。于是她们勇敢地选择逃离家乡,试图走出命运的阴影,在异国他乡开启了新的生活。为适应新环境,她们不得不接受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以至于她们只能将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格特征隐匿起来。然而,由于深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们无意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女儿们,她们“望女成凤”心切,却被女儿们的误解和反叛弄得心烦意乱,深感困惑和无奈。

在美国出生并成长的第二代女儿们,在精神上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那时的她们生活在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社会里,婚姻建立在相互吸引、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深受过去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的影响。然而,流淌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和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使她们形成了过去女子固有的女性形象:柔弱、谦虚、温顺、服从。尤其是在婚姻方面,由于受到上一代人的影响,她们对自己作为妻子的要求极为苛刻,常常为了满足丈夫对妻子的要求而选择妥协。

《喜福会》中两代人之所以产生思想冲突,与东西方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作为第一代移民,林多、莺莺、安美和苏是过去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她们生活的年代里,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她们常常以忠孝观念要求和教育女儿。而第二代的薇莉、李娜、露丝和君,在崇尚自由、宣扬个性的西方社会中长大,她们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认为母亲的言行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发展,不愿意母亲来规定她们的生活目标,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还是延续了她们母亲在崩溃边缘遭受不公平婚姻的悲剧。在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她们终于找到了女性应有的精神独立意识,两代人各自在同一个问题上的矛盾终于得到了和解。

(二)从女性角色中挖掘出女性的精神独立意识

第一位主人公林多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精明而强悍的女性。在她四岁时,由于家庭贫苦,母亲不得不与大户人家签订了契约,等女儿长成大姑娘了,就许配给这家的小少爷。母亲自此知道女儿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于是刻意和她保持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愈发地风仪玉立,而母女俩却愈加地难过。但母亲除了把她唯一的女儿嫁出去之外别无选择,因为在那个年代,这种穷人家的女儿被抛弃或者贩卖到其他有钱人家是很常见的。她的命运似乎完全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被有着绝对权威的母亲掌控着。最后,她嫁给了那位大户人家的少年,但他年龄却比自己小很多。他不愿意和她相处,不允许林多睡在他的床上,还制造恶作剧恐吓她。由于她在丈夫家中的地位是靠生育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她不免受到婆婆三天两头的打骂,却只能忍气吞声。尽管林多再三顺从和讨好她的婆婆,但一心想要孙子的婆婆反而变本加厉,将所有的怒火全发泄到了林多的身上,打骂她,软禁她,甚至让仆人给她喝药。有一天,受尽虐待的她无意间听到家里的一个女仆怀了男仆的孩子,男仆却不愿承担责任的时候,她意识到她的机会终于来了。她利用婆婆封建迷信的弱点,根据女仆腹中的孩子编造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谎称列祖列宗给她托了梦,其实祖先们看上的媳妇并非自己,而是那位女仆,便让她受了传宗接代的种,婆婆对此深信不疑。就这样,命运神奇地反转了,女仆凭着腹中的胎儿,成了大户人家的少奶奶,而林多最终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自由。她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把自己从悲惨的命运中拯救了出来,后来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从她的身上体现出女性反对封建传统社会,向往自由平等的倔强与精明。

第二位人物是林多的女儿薇莉,她自幼受到母亲林多的严厉管教,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她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母亲的欢心,由于缺乏沟通,母女间的矛盾也不断升级。薇莉在棋艺上很有天赋,林多对此骄傲不已,到处吹嘘自己女儿获得的那份荣誉,但没想到,她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女儿的反感。她赌气不再下棋,以表示对母亲不当行为的抗争。然而,母亲林多却对女儿不再下棋的事情视若无睹、充耳不闻,采用冷暴力的方式逼女儿就范。女儿在一番心理挣扎之后,终于还是向母亲低头,试图重拾下棋,最终在与母亲的反抗中结束了她的国际象棋生涯。在女儿长大成人后,为讨好妈妈,她嫁给了一个华人,但是不久就离婚了。薇莉的第二个男友是个美国人,她一直渴望母亲能够认可男友,极力说服母亲同意她们的婚事。但母亲依旧唱反调,表现出一副百般挑剔的样子。经过一番交心的沟通,母女间的误会才得以解开。

第三位人物莺莺深受过去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她将自己的青春埋葬在男权至上的婚姻,在丈夫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之后,终于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摆脱了婚姻的桎梏。那是在一个舞会上,她邂逅了一位英俊的男子,并深深地爱上了他。正值青春花季的她被爱情的美好冲昏了头脑。结果,她所嫁给的这个男人实际上是个花花公子,即便两个人结了婚,他依旧过着像单身一样潇洒的生活,花天酒地,彻夜不归,完全不考虑怀孕生子的莺莺。婚后莺莺终于意识到,即便为家族添了男丁,仍无法得到丈夫的尊重和爱,还要忍气吞声受着丈夫的斥责和打骂。两年痛苦不堪的婚姻让她精神恍惚,郁郁寡欢。最终她无法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放弃了这段婚姻,独自一人前往美国生活。

第四位主人公是莺莺的女儿李娜,她因母亲的遭遇始终对于婚姻有着恐惧与担忧,但也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她明白了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平等与爱。爱情使她和她的上司走到了一起,但结婚之后,她发现他锱铢必较,爱财如命。即使两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他依然要求一切费用均分,处处找机会占她金钱的便宜,但其实他的薪水是她的七倍半之多。对他而言,即使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依然是自我利益,而非尊重、平等、温柔与爱。母亲莺莺去参观他们的新家时,一眼就看出了女儿婚姻的不幸。母亲不想让她重蹈当年的覆辙,她希望抓住这个机会找回失去的勇气,她教导女儿宁可离开这个自己曾经深深爱过的男人,也不要在他的屈辱中抛弃自己的尊严和自我意识。两代人失败的婚姻终于凝聚成了双倍的勇气,在母亲的鼓励下,李娜结束了这段不平等的婚姻,母亲莺莺也找回了自己身上所失去的那份勇气,从过往的噩梦中走了出来。

第五位主人公安美從她母亲的遭遇中学会了捍卫自己的发言权。安美自幼不在母亲的身旁,因为她的亲戚们对母亲嗤之以鼻,竟将她赶出了家门。母亲回来的那一天,她看着母亲,多年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那一瞬间,她意识到不论外婆和舅舅怎样教她痛恨自己的母亲,她对母亲都完全没有仇恨而是只有深深的依恋之情。然而,母亲只能再次选择离开,安美知道母亲离开之后又不知何时会再见面,所以她决定跟着母亲去她居住的地方,这才知道母亲已成了大户人家的四姨太,地位低下。她从仆人对母亲的闲言碎语里得知,母亲其实在父亲过世后安守本分,是富家公子吴清贪图她的美色,才使母亲怀上了孽种。然而,没有人相信她是被强暴的,一致认为是她不守妇道,不仅遭受到了夫家的唾弃,甚至连她的娘家人都嫌弃她丢脸。走投无路的母亲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只能去找吴清,嫁到他们家当了小妾。作为姨太太的母亲,在吴家也是受尽了委屈,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被二太太据为己有也不敢声张。然而,在母亲心目中,最在乎的人只有她的女儿安美。但女儿到了吴家却要和她一样忍气吞声,母亲知道这样会害了女儿一辈子。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最后,母亲选择了吞食鸦片自杀,以此来发泄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之恨,教会女儿看清真假,勇敢说不。母亲死后,安美悲痛欲绝,她要挟吴清,若不给母亲一个体面的名分,母亲一定会化作厉鬼害死他的全家,终于吴清在母亲灵位前许诺立她为正室。也正是因为母亲的遭遇,安美学会了在不公平命运面前勇敢发声。

第六位主人公是安美的女儿露丝,她从一段濒临崩溃的婚姻中意识到了女性精神独立的重要性。她和男友是大学同学,彼此欣赏,真心相爱。在她和男友恋爱期间,男方的母亲就因她是东方人而瞧不起她。但她的男友坚信人人生而平等,不顾母亲的反对,非娶露丝不可。在他的真爱与尊重下,露丝嫁进了豪门。结婚后,丈夫立刻陷入忙碌的家族企业中,而她尽全力去当一名合格的妻子,她是如此的称职以至于她一度迷失了自我。最终,露丝离那个曾经被丈夫欣赏的自己越来越远,婚姻濒临破裂。两人协议卖房子的那天,母亲安美亲眼看着她依旧如此的卑微,还为丈夫做了一个精美的蛋糕。母亲安美终于决定告诉露丝,自己的母亲曾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她的尊严,而作为安美的女儿,露丝不应该重蹈覆辙,在原本充满着爱和尊重的家庭中不知不觉放弃了自我。母亲教育露丝不应该再为婚姻感到痛苦不堪,而是应该找回原本独立个性的自己,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生活。这些话使女儿醍醐灌顶。当她丈夫前来协商卖房子事宜时,听见她喊出结婚以后从未表达过的心声,她抱怨道自己这几年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一味地顺从和妥协。她因爱情和婚姻而失去自我,委曲求全,她天真地以为那是维系一段婚姻最好的方式,殊不知正是因为她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才让这段感情变得畸形和不平等。最后,她的自我觉醒挽回了他们的婚姻,两人又重新和好如初。

第七位主人公是君,她太过于想要满足母亲的期许,却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令母亲感到失望。事实上,母亲苏早就发现了她自身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她的善良之心,为此使她重获自信。直到母亲去世之后,她从林多、莺莺、安美三位阿姨口中,才得知母亲过去的遭遇,并对她有了些许的改观。

三、《喜福会》所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喜福会》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女性独立宣言,主要讲述了四位华裔女性由于遭受过去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条条束缚,在各自不幸的婚姻中试图逃脱,逐渐形成了自我觉醒意识以及对父权压迫的反抗意识,并以自身经验来警示她们的女儿们切勿重蹈覆辙,从一个个边缘化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个独立的人物,展现出华裔女性坚强独立、自强不息、冰雪聪明等优秀品质。

从学术的角度而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当代华裔女性文学,这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关注女性权利。同样,当代华裔文学也鼓舞了一群海外華人,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共鸣和勇气,增强更多女性的独立意识,使她们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华裔文学作家们易于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但作为炎黄子孙,她们在文学选择和表现上同时受到中国文化情结和民族意识的影响。准确一点而言,正是通过华裔文学这个平台,中国文化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才得以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从社会意义上而言,正是因为摆脱了男权至上的枷锁,才使得女性逐渐认识并肯定了自我价值,积极乐观且循序渐进地迎接各种艰难险阻。她们为维护生命和尊严不屈不挠地奋斗,在考验和磨难中表现出热爱生活的态度和韧性。真正的婚姻应该如美好的爱情一样,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敬互爱的基础上的。这是冲破既定社会观念牢笼,争取自由和独立的一种方式。毋庸置疑,当今女性要比一百多年前的女性更加自由且独立,这就是女性觉醒的意义所在。本文以《喜福会》为例试图为华裔女性读者传达精神独立的思想,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自我,将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才能形成男女平等的共识。

一言以蔽之,女性应当提升自我觉醒意识,不要被既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要找寻真正的自我,积极争取个人的幸福和价值,这是极其重要的。越来越多的女性有资格为自己而活,但更清晰明确的认同感使得她们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有热情地拥抱生活,并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想要的生活相遇。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03):86-92.

[2]高合顺.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9,(08):150-153.

[3]郎芳.《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3-56.

[4]刘熠.《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92-94+128.

[5]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47-49+93.

[6]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唐碧莲.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3):50-53.

[8]万永坤,刘晓红.谭恩美代表作《喜福会》研究综述[J].作家,2010,(04):63-64.

[9]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03):82-85+173.

[10]周艳.《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83-85.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流散的颜色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