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尔库塞“新感性” 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3-05-30曹长滨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审美异化

【摘要】 马尔库塞揭示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困境,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艺术和审美之维的新感性思想,以建立艺术乌托邦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现存体制和新感性思想进行分析与反思,并阐释在如今全球化发展语境下,马尔库塞思想对于技术生成现代艺术、审美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技术理性;异化;新感性;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13

马尔库塞的诸多著作中针对个体实存境况做了分析,形成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彰显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色彩,并且在对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思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进行继承与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感性思想。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根本问题,经历了正—反—合的辩证循环过程又回到了基于哲学的美学形式之中,新感性注重人的存在和感性层面上的价值以及艺术自足独立性构建审美生活世界的可能。

一、单向度的人: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异化

在西方现代社会,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1],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的力量已然丧失了作用。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2]这样一种技术合理化的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工业文明,冲击了人的理性思维和感性生活方式,内心自由向度的意识形态作为工业化物质生产的对立面被压制或调和,马尔库塞批判在技术理性的控制下,呈现的是对人的生命力一种长期占有、消耗和麻醉,甚至是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完全丧失。处于这种工业文明之中的本是理性思考和批判否定性思维的意识形态的丧失,不仅是上层统治者引导经济追逐利益化的结果,而且是社会现存体制持续运作下导致的必然规律。

发达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宰制使得人成了单维人,社会也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单向度的社会,人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需要在被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扼杀了,由一种虚假需要代替了自由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3]在这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之中,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者们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发展集团利益,使社会制度持续下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控制了人们行为和思想,大规量生产和分配填满人的全部身体和心理,当个人拒绝“随大流”的意识同这种控制进行对抗时,高度一体化的模式直接打压人内心的反叛意识,将现实的不合理性转替为现实的合理性。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主体性意识已被压制势力统治社会的产物所抑制,这种抑制性的需要是一种既成的事实,也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事实。

马尔库塞对技术控制下生产出的大众文化做了批判,大众文化或群氓文化即文化工业不断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以至于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这种文化工业的所有创造活动被视为技术机械化的复制品。文化工业生产出的这种大众文化关心的并不是对现实与审美价值的反映,而是工人长期从事消极劳动下的虚假需要,人们内心维度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之维在文化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被消弭了。马尔库塞认为:“这些文化产品向人们灌输着某种虚假意识,操纵着人们的思想,让大众无法看清其欺骗性……这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4]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根本不会发生任何质变,工业社会压制和调和对立面的物质化生产过程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技术理性使人屈从于现实生活,长期工业进程运行下当个人同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物质需要相一致并且从中得到满足时,虚假意识也就成了一种永恒意识,陷入虚假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死循环”状态。因此,文化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否定性、超越性都在文化工业生产中被解构,生产及消费过程的这种一体化的高度诉求,人的劳动与生存难免偏离人的内心向度,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都朝着单向度发展。

二、新感性:作为自由解放的审美救赎

针对工业社会人的异化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环境,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为解放人的本然意识和构建审美生活世界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即要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体验、感受世界,这种新的方式在马尔库塞看来就是建立新感性的途徑,通过建立新感性,摆脱压抑进而满足人内心对自由需要的向往。在马尔库塞看来:“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进化。”[5]他提出的新感性并不是传统的暴力革命来反抗社会剥削和压迫,而是一场人的心理层面上的解放,在于人行为心理结构和本能结构的改造,通过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反叛现实的压抑,孕育着在“合理性”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实质合理性现实的生产及意识形态。马尔库塞强调感性的本体论,解脱单面人被技术理性所压抑的感性,正是这种形式通过改变人们的虚假意识,并且引导出一种新的意识,这种新的意识就是新感性。因此,新感性所强调的是在人的意识形态实践这一领域来反叛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生产下的现存体制和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为构建审美生活世界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论观念那里,他的现象学是基于先入之见的自在世界,胡塞尔所讲的是将已有日常生活中、宗教中等一切观念排除在外,以纯粹意识看待世界的状态,在与事物的交互过程中的和谐关系性,注重的是一种无前提的被给予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通过这种先验的还原论来回到事物本身。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构建受到主体论与纯粹意向性的制约,没有克服纯粹意识的规定与限制,正因为这样,这种审美生活世界难以为人们现实的审美生活打下基调,无法从现实基础上打开审美解放的通路。不同的是,马尔库塞的审美生活构建是将思想渗入进现实生活艺术的审美形式中去,马克思在对现实世界异化劳动中做的批判正是击中了要点,马克思的批判点是基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抑和摧残上,因此马尔库塞是基于发达工业社会的现状分析,他认为那种对阶级革命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武器的批判已然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存在于具有批判意识的主体对现实的反叛才能具有解放自身的力量,批判意识是通过新感性建立的。

此外,海德格尔存在论所构建的“在世存在”的世界,是个体与他人的共体存在,从根本上说,海德格尔着重存在的本质和人的存在,但海德格尔的“此在”缺乏社会现实的具体性,并没有指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审美化。“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只能够反思技术带来的灾难,而马尔库塞则超越了对当下的严肃沉思,具体地构想了一个能够救赎技术社会的理想的完美境界。”[6]可以说,马尔库塞解放美学的新感性建立的审美生活世界,是人的本质层面对合理性现实的对抗力量,蕴藏着打破这种高度一体化的技术理性控制现存体制,是基于审美世界的可能性想象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从而建立的审美生活世界。

再者,马克思在现实社会层面上对劳动的异化问题做了阐释,马尔库塞认为,还应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爱欲作为依据来建立标准,爱欲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自由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在弗洛伊德那里,爱欲是作为人的本能层面之上,力比多就是一种直接性的快感,他认为社会现实的压抑是由于拒斥人的本能进入自由的意识,而如果实现爱欲本能层面的快乐,改变机制控制下的模式,尤其性的本能最重要,因为本能冲动是不容易受控制的,力比多发挥力量下机制所建立起来的压抑就能被消除或者转化了,弗洛伊德把它概念为升华,而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能心理论与审美相结合,强调一种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统一,提出一种基于本能层面的非压抑性升华,认为“爱欲的目标是要维持作为快乐主—客体的整个身体,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有机体,加强其接受性,发展其感受性。”[7]

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是基于艺术的力量承担者之上的,早在1937年他所写的文章《文化的肯定性格》中,就提到了注重艺术的审美形式。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批判否定意识就集中在艺术的审美形式中,“艺术无论仪式化与否,都包含否定的合理性。在其先进的位置上,艺术是大拒绝,是对现存事物的抗议。”[8]关于艺术和审美是如何造就新感性的,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否定性在于它的自足独立形式,艺术的形式是与其他事物本质特征的根本区别。形式是指“那种构成作品的独一无二,经世不衰的东西,那种使一件制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东西-这种实体就是形式。”[9]那些在内容之外从未表现过的形式使作品从既存体制中分离出来进入到自身现实和形式的王国。马尔库塞的艺术否定的自足独立性是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修正,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艺术作品的实质上,包含了特定阶级的逻辑,难免会将自身与特定生产阶级和生产方式进行捆绑,哪怕这个现实是一个普遍异化的事实,那么艺术是如何在特定范围外的方式进行社会批判,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作为批判现实世界之手,人通过艺术的审美形式来重新改造现实。新感性的建立必然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虽然反判的是既存体制下带来的压抑,但人不能彻底脱离社会生活与现实而成为本身,在艺术的审美之中,人类关系不再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前提,而是摆脱了不自由社会的虚假满足。还应强调的是,艺术作为自足独立的形式解放人的思想,实现审美超越,但审美经验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的范围之中。并且,艺术尽管被赋予了自由解放的使命,但艺术于审美和活动可能会被现行体制和技术理性所同化,从而丧失原初的解构性力量,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马尔库塞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控制下的工业文明所做出批判,揭示工业机械化进程中人的异化和消费异化,这是针对工业时代的具体语境去分析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后工业时代,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所呈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发展带来对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负面影响。马尔库塞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第一,人的主体性与技术的价值性相统一。要把握时代的技术问题,在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要重视人与技术的协同作用,技术是作为人的延伸起到作用的。在马尔库塞那里,批判技术是人异化转向为单面人的根源,马尔库塞揭示了技术代替人的理性而主导主体性地位的人,技术导致人的异化并且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如何把握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力量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去关注的。首先,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发展層面,生成人类生活世界的物质属性,从而满足的人的物质需求,而合理性需求是避免人们过分依赖于技术,所谓合理性需求是个体与现实反映的自身逻辑体系,因此,清楚地认识科技带来的作用,避免人成为科学技术的从属,而不应该让科学技术主导人的思想意识,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性。其次,在意识形态层面,人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要靠人的主导发挥作用的。技术生产的物质产品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以可现的现实让人们逐步地借用于科学技术,因此要把握总体性价值和社会发展,既要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也要把握人与技术之间的协同发展。

第二,艺术的形式法则建立现代审美生活世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揭示了艺术和审美作为超越现实的否定性力量,是技术与艺术在建构审美生活世界的一个契合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要求,立足于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即艺术通过打破人的旧的感性,建立新的感性的过程,使得艺术具有了思想革命内涵,是对旧秩序的打破,也是新秩序的建立。正如沃林所言:“在现象世界之无处不在的堕落中,艺术作品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拯救力量: 它们把这些现象置于某个自由塑造的、非强制的整体的处境中,借此把它们从其残缺的日常状态中拯救出来。”[10]马尔库塞把新感性诉诸人的感性解放,通过解放人的感性方式打破旧秩序,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建立新的世界,展现了艺术独立自足性基于现实并且对现实的改造。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思想对于建构审美生活世界与当代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人们也不应该局限于艺术的象牙塔内,并且艺术可能会被现实技术所同化的问题,都是应该去值得考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生成产品以及人消费过程中,艺术审美何以成为人们对物化文明的拒斥和批判。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尔库塞对西方工业社会做了批判,赋予感性以本体价值,阐明艺术自律对改变单维人命运和建构审美生活世界的可能。尽管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理想化问题,是否只是一种宏大的社会构想-审美乌托邦?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感性的思想以建构感性本体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核心,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实语境下一些人受到技术拜物和商品拜物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以此形成了圈层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会按照各自的逻辑“长大”,是否会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艺术是否商品化?爱欲是否货币化?人们的思维是否发生了异化?因此,当代世界关注艺术、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正如技术算法导致的圈层文化分野和艺术审美维度的缺失,如何重建审美之思和构建审美生活世界是要考虑的一个话题,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也许是能作为出发点去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4]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9.

[5]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06.

[6]安德鲁·芬博格.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M].文成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5.

[7]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5.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8.

[9]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聯书店,1989:193.

[10]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1.

作者简介:

曹长滨,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审美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