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夏文《将苑》的版本价值

2023-05-29孙濛奇

西夏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汉文文集译本

□孙濛奇

《将苑》一书以质朴简要的文字传递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尤其在总结左右战局的诸多客观条件,如何加强将领的军事素质和知人善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的说理为世人称道。现存《将苑》汉文版本众多,笔者依据成书年代、版本源流考察和文本中字词句选用上的相似性而将其划分为了两个大类①:一类以万历年间黄邦彦刻《诸葛武侯心书》为代表[4]1-24,一类以光绪年间刻张澍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所收《将苑》为代表(以下分别称黄本和《文集》本)[5]142-178。夏译本《将苑》与黄本和《文集》本堪比发现存在较大差异,包括章数、章题、章次及部分文本表达等方面,这是夏译本版本独特性的体现。笔者从以上所及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总章数不同

通过对西夏文《将苑》现存部分的完整解读,可以确定其正文内容始自黄本的《谨候二十二》[4]11到《北狄》篇[4]23-24结束。西夏文《将苑》卷末处存有一完整章题章次,即“”[1]219,意为“威仪三十七”。关于“威仪三十七”的内容,聂鸿音先生指出“该篇虽然包括了《北狄》篇的内容,但这段文字间的前后两部分无法衔接”[3]46。又考虑到“‘四夷’在文献中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合理推测应该是夏译者所依据汉文底本的残佚,导致‘四夷’章中的三章佚失、一章佚题,并估计丢失的字数与蝴蝶装的一整页相当,因而夏译本应当包含四十一章”[3]47。

夏译者为何会挑选一部明显有破损的《将苑》作为翻译底本?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夏译本《将苑》所依据的汉文底本原来就是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四章。而实际上,不录“四夷”章的情况在现今流传的部分汉文《将苑》版本中也存在,如《学海类编》所收《新书》[6]5536,《百子全书》所收《心书》[7],《广汉魏丛书》所收《心书》[8]455,三者都止于《威令四十六》;《唐宋丛书》所收《汉诸葛亮著武侯心书》[9]767则止于《将情四十五》,且西夏文《将苑》的末章标题即为《威仪三十七》,后附尾题“”[1]219,汉译为“将苑终校同”②,所以也不存在《威仪三十七》下还有额外章节的情况。

如此推测其总章数应为三十七。本文更偏向于夏译本《将苑》所依据的底本中从未存有《东夷》《南蛮》《西戎》三章与《北狄》章题,今本《威令》与《北狄》原本为一章,前后两部分文字实际也有相通之处。

今本《威令》章③,大致从桀、纣被推翻,孙武、穰苴能够让士卒听命正反两个方面得出教训,即“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逆”[5]175。今本《北狄》章④,以对农耕民族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例,认为汉族不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较之于发动战争,远不如守边备塞,大致从耕牧、运输、争夺地形三个方面作了说明,所谓“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5]177-178。这是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各自所处的“形势”决定的。在内容上,仍然是“势不可逆”的延伸。后之好事者,大概认为北方游牧民族为四夷之一,于是把这一部分独立出来,作为《北狄》章,并补写了《东夷》《南蛮》《西戎》凑足“四夷”章。

总之,笔者认为夏译《将苑》汉文底本总章数应为三十七,并无缺失。后来的四十五章本、四十六章本与五十章本《将苑》应该都是在这个本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中多出的内容应视为后世所累加。

二、章题与章次不同

根据夏译本《将苑》现存的内容,可确定的章题章次与黄本和《文集》本中各章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夏译本章题章次推补的文字用“[]”标识,译文有出入的地方用“()”标识。

夏译本与黄本、《文集》本章题章次异同表

续表

据上表可知,夏译本缺《将蠹二十四》《审因二十五》《三宾三十》《没应三十一》《应机三十三》《情势三十七》《自勉四十一》《察情四十四》《东夷四十七》《南蛮四十八》《西戎四十九》《北狄五十》在内的十一章的内容。夏译本的章次也与黄本、《文集》本完全无法对应。如此巨大的章节差异,表明夏译本《将苑》与黄本、《文集》本应不属同一版本系统。正如聂鸿音先生所言:“就目前所见的夏译汉籍,译文绝大多数都忠实于原著,虽然个别译者会对内容进行删削,但绝不会擅自改变原来的章节次第。”[3]47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夏译本《威仪三十七》内容大致包含黄本与《文集》本中的《威令》和《北狄》。以黄本和《文集》本为代表的汉文诸本中的“四夷”章都保存完整,且不与《威令》合并。因此文本是否存有完整独立的“四夷”章节,其实是夏译本作为新的版本系统而独立于黄本、《文集》本体系的判断依据之一。且夏译底本《威仪三十七》包含《北狄》一部分,这个极为独特的特点也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思。

此外,《北狄》中之所以不主张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或与北宋在对辽夏的战争中一再失利而被迫采取“守内虚外”的历史背景有关,且《将苑》在宋朝始见于著录,这也可以佐证学界以往关于《将苑》最晚成书于宋代,系托名诸葛亮而撰的猜测。

三、夏译本与《文集》本和黄本文本表达不同

夏译本与《文集》本和黄本文本除了总章数、章题、章次有别外,在文本表达方面也有差异,而且个别差异十分关键,试举几例如下。

四、结语

关于古书的流变,李零先生曾用“文本三态论”⑦来阐述。古书成于众人之手,绝非一版到底,而写本时代书籍的版本价值恰蕴藏在其成书的动态演化之中。《将苑》一书首见于宋代,后世版本众多,其中夏译本年代最早。与今本《将苑》已作为兵家经典从而文本“固化”不同,夏译汉文底本仍处于向传世今本的演变过程中。故夏译本《将苑》有十分重要的版本价值。

本文通过对夏译本《将苑》与黄本和《文集》本比较后发现各版本间都存有显著差异,而从差异之处还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文本思想的差距和转变,这些都是研究西夏文《将苑》所不可忽略的,也是其区别于黄本和《文集》本等汉文版本的重要特征。总之,夏译本《将苑》应当被视为一个与现有两大《将苑》系统并列的“第三大系统”。

注释:

①对汉文《将苑》各版本的梳理和分类,由于汉文今本序言中明确提及版本来源的文字线索少之又少,只能先对汉文各本进行比勘,把归纳内容的差异与相似点作为归属于同一版本体系的佐证,同时还须将本子整理和刊刻者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倾向考虑在内。这项工作是明确夏译本在诸多版本系统中定位的前提。

③《威令四十六》载:“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该章取自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出版,1988年版,第174—175页。)

④《北狄五十》载:“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该章取自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1988年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出版,第177—178页。)

⑥“命”与“逆”之别也反映出自唐宋至清,中国古代军事学中兵阴阳家的衰落,唯物主义价值观和战争理念的逐步发展。实际也正是受军事思想领域这种变化的影响,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兵书及其注本逐步完成了向传世今本的演变。

⑦“文本三态论”中心思想即“战国秦汉古书如气体,种类同篇卷构成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如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来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型,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参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198页。)

猜你喜欢

汉文文集译本
《熊铁基文集》出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郭汉城文集》简介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