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教学改革与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课程设置

2023-05-28李世伟LiShiwe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雕塑系泥塑雕塑

李世伟/Li Shiwei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始于1959年,1994成立雕塑系。历经了几十年的学科建设及教学发展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厚基础、宽材料、重实验”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专业教学独特、学科建设多元、教学体系融通的国内一流学科。本世纪初,雕塑系进入稳步发展时期,确立五年制教学,其中一年级在造型基础部学习,二、三年级完成雕塑造型基础课训练,四年级进入材料工作室主修材料创作实践,五年级进行综合创作与毕业创作(包括毕业论文)。2008年,雕塑系建设的金属、木雕、陶艺、石雕四个国家级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材料教学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成果突出,社会反响大,其间,泥塑作为造型训练的基础地位并未动摇。如此,在具象训练基础上发展和蜕变的材料创作教学,成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主要教学特色。但是,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后,这种教学模式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已经不太适用,教学理念也明显滞后,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2018伊始,雕塑专业推进教学改革,其中第四工作室,公共·跨媒介工作室,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所在。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望眼发达国家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注重学科之间的融通性,学生在修习专业过程中对课程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环视国内,重要的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大多建立了教学方向明确的学科建制,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设有六个教学工作室,教学方向各有所重,中国美术学院在原有雕塑教学基础上,设立科技与公共艺术专业,具前沿意义。其他的如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都设立多个专业教学方向,授课教师各有所专,学生在完成基础课训练后,能根据自身兴趣进入相应工作室继续学习,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而我们还停留在简单以材料划分工作室的粗放模式中,低年级基础课程单一,高年级材料实验室课程保守,导致课程体系不能较好接轨当前新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也难以提升,改变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从理论上讲,当代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与当下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失去了这一根本立足点,艺术创作必定会脱离现实而成为空中楼阁。就现实意义而言,有效的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益,以此为起点长足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天津美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强调艺术的综合价值与当代城市文化发展形成互动。在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用所学,积极投入,充分发挥自我。在艺术互动和虚拟世界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享受过程、追问意义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跨媒介与景观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作用。

三、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课程架构与设置

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前置课程是二年级大基础课,主要包括泥塑基础和材料基础。泥塑基础是学生进系后泥塑造型能力的开始,也是学生由平面思维向立体观察方法转变的必由之路。材料是雕塑创作的物质载体,通过材料普修课,使学生能够对材料的物性特征和雕塑技法有基本的认识。基础课还应包括中外雕塑史的内容,这是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必修课程。

从三年级开始,第四工作室依据自身教学方向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其课程的架构与设置正是基于雕塑系几十年的教学传统以及应对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来设计的。从雕塑系自身教学传统溯源、参考各大美院的跨媒介教学,以及雕塑相关领域专家的论证等几个层面来设定第四工作室的教学框架。

(一)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课程架构

1.雕塑理论:从雕塑基础理论过渡到当代雕塑发展史的探讨,梳理雕塑发展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当代科技与跨媒介雕塑理论的研究。

2.具象雕塑造型基础:围绕雕塑本体语言,注重具象写实性的泥塑写生训练,在此过程中提升综合的造型能力。

3.跨媒介雕塑与雕塑创作:跨媒介雕塑涵盖动态雕塑、数字雕塑、公共艺术等内容,雕塑创作涵盖互动装置、数字科技、主体公共雕塑等内容。二者将科学技术与雕塑本体语言相结合。

4.艺术考察:在雕塑造型训练的基础上阶段性地进行古代雕塑遗存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古代传统雕塑的临摹与学习,融古探今,体悟东方的审美意趣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二)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课程设置

1.雕塑理论课程:中西方雕塑史-1周、雕塑理论-1周,约占总课时量的2%。

2.造型基础课程:泥塑半身像-3周、泥塑人体(2/3)-4周、泥塑人体(等大男人体)-6周、泥塑人体(女青年等大人体)-5周、泥塑人体挂布-5周,约占总课时量的25%。

3.跨媒介研究课程:抽象雕塑(跨媒介1)-4周、具象雕塑(跨媒介2)-4周、动态雕塑(跨媒介3)-4周、数字雕塑(跨媒介4)-4周,约占总课时量的20%。

4.雕塑创作课程:公共艺术(雕塑创作1)-4周、互动装置(雕塑创作2)-4周、数字科技(雕塑创作3)-4周、主题公共雕塑(雕塑创作4)-4周、立体构成-3周,约占总课时量的30%。

5.艺术考察课程:艺术考察-2周、毕业考察与实践-2周,约占总课时量的3%。

毕业创作及论文选题-5周,毕业创作、论文前期辅导-6周,毕业创作、论文-13周,约占总课时量的20%。

具体课程安排详见表1。

表1 公共·跨媒介工作室课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课程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造型基础、跨媒介研究、雕塑创作以及毕业创作。此外,在这四大板块之间还穿插有艺术考察和雕塑理论课。

四大板块之间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逻辑关系。三年级上学期为造型基础课,下学期介入材料课,并加入艺术考察。四年级上学期以跨媒介雕塑为主,加入雕塑理论专题,下学期都是雕塑创作课程。五年级上学期是毕业创作前期课程,这是为下学期的毕业创作(论文)打下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公共·跨媒介工作室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创作训练,注重未来科技与雕塑本体语言相结合,正是雕塑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学重心所在。

四、公共·跨媒介工作室专业特色与意义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推动第三次乃至第四次产业革命,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人类自身的影响亦前所未有,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乃至内在本质也都正在产生影响。公共艺术凭借新媒体对艺术性和功能性的重新融合而获得新生。多媒体装置所具有的空间性与雕塑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其初衷并非为了树立那种供人瞻仰的纪念碑,而是要创造一种场景,让公众从崭新的视野回眸他们共同相处的世界。

而公共艺术本身的变化也构成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一部分,表达人类的情感和认知,也为人类理解和接受新技术发展搭建了无可比拟的桥梁。新媒体艺术通过计算机变成技术与互动传媒来处理信息的双向传递,设计心理学、传播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了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等手段。其中互动媒介一般包括光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弯曲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震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红外线感应器等信息输入载体,以及投影、分屏仪、声音输出设备、视频输出设备等信息载出载体。

运用新技术创作的公共艺术,既有利用灯光技术,使得作品呈现新面貌,特别是可以在夜间展出的,也有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实现对人体各种感官刺激的新型作品形式。其中以沉浸式公共艺术为代表,这是借助新技术、新媒体而发展起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沉浸式(Immersion)从戏剧、展览开始拓展到酒店、公园、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充分调动了一切科技手段,特别是灯光、音乐等与电子显示屏、投影等结合在一起,还有的增加了气味装置、VR和AR特效等,让观众全身心进入艺术作品。由于其对人体从视觉到听觉、嗅觉乃至触觉的全面刺激,这类艺术作品呈现出以往不仅是雕塑和壁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就是一般的剧院、电影、音乐会等也无法达到的效果。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有几家优秀的团队,集合了绘画、摄影、音乐、灯光、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人才,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公共艺术作品。

新的表达方式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人类自身的影响前所未有,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乃至内在本质也都正在产生影响。在“新文科”建设大趋势下,雕塑专业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融合、拓展专业边界。天津美院雕塑系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持续推动雕塑专业深化改革与建设,深入研究雕塑工作室方向教学,构建新的雕塑专业特色,在教学的实践中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公共·跨媒介工作室作为雕塑系第四工作室特色明显,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雕塑系泥塑雕塑
泥塑玩具
巨型雕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