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扶、放:三步解放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2023-05-28叶俏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初中语文方法

摘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小说,小说因其体裁不同,教法也应有不同。本文对出现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课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和归纳,结合“教读”“扶读”“放读”各自的教学特性,对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小说教学进行了科学与系统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教学 方法

叶俏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初级中学教师。

在现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说体裁的课文。不同于其他体裁的教与学,对于小说教学,教师要在立足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积极构建出大语文学习的任务群。对出现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课文要做认真的梳理、研究和归纳,结合“教读”“扶读”“放读”各自的教学特性与特点,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一、教读

顾名思义,“教读”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结合具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小说进行阅读学习。“教读”是为锻炼学生的阅读及思考能力,教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读”,因此“教读”对小说的择取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数量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小说内涵丰富、人物形象众多、情节复杂,需要教师的“教读”,比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孔乙己》《驿路梨花》和《范进中举》等。当然,不同的小说情节和内容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读”培养。

(一)抓文眼,巧设问

“教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抓文眼,采用设问的形式引领学生开展深度阅读。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的文眼揭示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彰显了文章的风格与主题内涵。对于叙事性较强的小说体裁来说,通过抓文眼能够很好地突破对小说叙事层面的解读。比如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钱”就是文眼;在《变色龙》中,“变”与“不变”成了文眼;而在《孔乙己》中,“笑”可以说贯穿全文的始末,构成了文章独特的文眼。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通过“教读”分别提炼了小说的文眼之后,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紧扣文眼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再落脚到文眼上,以此达到“教读”的目的。

在抓住文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巧妙的设问,帮助学生走进小说世界,打开阅读的大门,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例如,在小说《孔乙己》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就紧紧依靠着“笑”这个文眼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

问题一:小说中总共出现了几次“笑”?(问题设计意图:以“笑”作为叙事线索,建构了对整篇小说结构的认识)

问题二:小说中都有哪些人“笑”?(问题设计意图:以文眼“笑”,梳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则可以进一步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心理、人性展开深层次探究)

問题三:小说中不同群体的“笑”展现了他们对孔乙己怎样的态度?(问题设计意图:继续设置了不同的人对孔乙己又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则是从更广阔的维度来建构对主人公的认识)

一般来说,“教读”第一步就是带领学生阅读找出小说的文眼,通过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小说写作背后的价值,诸如作者借助小说表达的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等。

(二)引视角,拓主题

在学会抓文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小说的叙事角度,拓展小说的主题意蕴。如上所述,小说不同于其他体裁的文章,小说是一门关于叙事的艺术。因此,小说中叙述视角的问题就成为小说阅读教学中不能被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小说文本中叙事视角的把握,可以做到对作品思想感情和包括人性、社会在内的诸多价值的深刻理解。[1]

例如,在小说《孔乙己》的阅读教学中,作者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领阅读。在阅读之前,笔者首先抛出问题:

小说中是以谁的视角进行讲述的?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沉浸到阅读之中。毫无疑问,作者是以咸亨酒店的伙计为叙事视角,之所以以小伙计为叙事视角是表达主题的独特需要。一方面,小伙计是咸亨的伙计,而咸亨酒店就是一个能够窥探整个鲁镇社会风气的空间场域;另一方面,从伙计的眼中可以看到孔乙己纯真与热情的一面,这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作者想要呈现的,而借助伙计的身份则显得似乎很合情合理;最后,这篇文章写作的灵感,恰恰就是伙计给予鲁迅的。因此,采用伙计做为叙事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阐释小说的主题。

以此类推,在其它小说的阅读之中,学生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首先确定小说的叙述视角,这样不仅能够熟悉人物形象,还能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创话题,掘新意

在小说“教读”的环节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设置话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对经典的小说读出更多的新意。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小说文本,可以说都是比较经典的。经典的文本就是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本;经典的文本是永不过时的文本,它永远可以在不同的作者那里重新挖掘出新的解读来。因此,在“教读”小说阅读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小说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锻炼与培养,而不只是一味地将小说引领到固定的主题思想的领悟上来。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重新发现或找到小说中新鲜的话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设置新话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由此展开深入的讨论。比如,教师同样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以“话题”盘活课堂氛围,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主角的论争、关于《驿路梨花》中小屋的主人、关注《孔乙己》的结局、了解《范进中举》叙事的讽刺艺术等;其次,教师要熟悉自己的学生,通过引领让学生自己挖掘新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比如笔者在小说《孔乙己》的教读过程中,学生对酒店“小伙计”这个角色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就赶紧抓住这个闪光点,就小说中“伙计”这一角色的作用开展班级大讨论,发散学生思维,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做类比,重迁移

如果说以上是具体的关于“教读”的方法,是通过对单个文本进行的分析,那么做类比,重迁移的“教读”方法则是植入小说文本阅读的比较视域。[2]事实上,比较阅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比较阅读通常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对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找到诸如在主题、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具体的“比较点”来进行比较。同时,比较阅读有很多好处,他可以突破对单一小说文本的解读,而去做更多的文本迁移,让读者置于更广阔的语境当中去,去了解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对小说《范进中举》进行类比研究和迁移学习的话,在“教读”中可以告诉学生《范进中举》的出处——《儒林外史》,并让学生做一些深度的了解。众所周知,《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舉》迁移到对《儒林外史》的阅读中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诸如“范进中举”的故事,接触到更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去了解更多的人性与不同的社会风貌。

二、扶读

“教读”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方法,该方法主要指向小说文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形成对小说阅读与理解的障碍,这个时候“教读”就自然而然构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文本选编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学习情况,会适当编排一些相对简单容易的小说篇目,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扶读。“扶读”主要针对一些情节相对简单,阅读中不会遇到太大困难的小说篇目,仅仅需要教师的辅助性帮助,学生就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完成小说的阅读,比如《溜索》这篇小说,就可以采用“扶读”的阅读教学方法。当然,“扶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发挥出该方法的实际效果。

(一)教辅为主,自学自悟

“扶读”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扶着读,就是帮助或者辅助学生阅读的含义,所以学习“扶读”类小说的时候,教师应该退出常规的教学主场,只是承担辅导作用就可以了,在“扶读”中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小说阅读方法,教师主要作用就是“帮扶”。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溜索》中,由于这篇小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文章的文字语言风格比较凝练,整篇小说也比较有艺术性,描写非常精妙。在学习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主要担任辅助教学的角色,具体的辅助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第一,采用“人物清单”的形式进行帮扶。由教师针对这篇小说进行任务清单的设计,让学生从这篇小说中选择从人物的角度或者从环境描写的角度,任选其一,通过自己品味这篇小说,来充分感受作家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特色。

第二,借助阅读清单的基础上开展多元的分享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助完成了品读任务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享和交流,对各自所选择任务的完成度来进行交流,最终从全班同学里选择一个最佳并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认真做笔记,最佳同学发言完毕后,再挑选一些同学进行发言,并阐述与最佳同学之间的差距,以便能够出色完成下一次的任务。

(二)迁移方法,延伸阅读

如同上文关于“教读”的阅读教学方法一样,在“扶读”环节依然可以发挥对比性阅读方法的优势,实现方法的迁移,以达到延伸阅读的效果。在这个方法中,作为担任辅助性教学作用的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从作品的角度进行延伸,从小说作家进行拓展,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延展,总之,形式非常的多样。无论怎样,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以小说为原点,进行学习资源的拓展,进行阅读范围的拓展,进行认知领域的拓展。在这些方法当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师自己去精心选择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实现对教材的拓展,积极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多课外知识,实现课堂内外的打通,让课堂内容教学显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能力。

例如,在小说《溜索》中,教师可以拿冯骥才的小说《泥人张》来进行比较性的阅读,让学生从中找到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着重对小说的“奇”与“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在比较的时候,可让学生灵活采用各种形式,比如做表格等,使得所比较的内容可视化强。

三、放读

“放读”是在“教读”和“扶读”基础上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运用“放读”进行小说教学,对小说也比较的挑剔,教师在采用“放读”的时候一定要选好特定的小说。当特定的小说课文选好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放读”教学了。在这里,与其说“放读”是一种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对小说进行阅读,不如说“放读”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师“教读”与“扶读”的方法之后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放读”环节同样需要“在场”,只不过是发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就可以了,引导学生用上在“教读”和“扶读”课上学到的对小说解读的方法并进行任务式的读解。

在“放读”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学习任务,设计思维导图,将读与写进行结合,开展深度阅读,我们可以以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进行“放读”阅读教学案例的构建。

首先,笔者设计了多达五个及以上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任务可以包括:

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概括(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整合思维和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对小说内容和情节开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对小说中鲁滨逊四次出海的过程,梳理、归纳并总结,形成清晰的叙事线索(设计意图:同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合及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小说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更加立体鲜明,能够直观感受小说的基本情况,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在整篇文章中,鲁滨逊遇到了很多次困难,学生对鲁滨逊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梳理,并归纳出鲁滨逊每次处理这些困难时的解决方法(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发现细节的能力,通过细节性内容的处理,贯通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主要故事内容,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合的能力);

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梳理,找到这篇小说当中的典型人物以及典型性格(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要素的理解,学会解析人物形象,由形象渗透人物的精神及心理,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学会人物刻画的技巧与方法,为以后人物的写作铺垫基础);

试图去领会作家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设计意图:透过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的人物等感受小说的主题意蕴及中心思想,并建立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打通学生与文本、小说人物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及创作背景的理解,为以后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五位一体,这样学生在“放读”课上,就能实现对小说全方位的阅读、学习与认知了。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建立与小说人物形象设置的认同,可以深化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认知,实现了读者(学生)与作者的认同[3]。

“教”“扶”“放”并不是独立的,三者统一于小说阅读教学之中,即需要“教读”的小说是由于文中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无法理解的难问题,因此要教;需要“扶读”的小说是只需要发挥老师辅助性作用,学生就能完成小说阅读;而“放读”,则是学生通过自己去阅读理解就能够完成对小说的学习。因此“放读”是建立在“教读”与“扶读”基础之上的高阶阅读教学方式,三步走教学建构,三者环环相扣,实现了小说阅读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的生产力,解放了教师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自身。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注重学习方法对学习效率提升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新.小说教学:确定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2018(12):31-37.

[2]刘培蕾.接受美学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7(21):81-83.

[3]陈罡,黄伟.从“寻找主人公”到“寻找叙述者”——小说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2021(09):23-27.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初中语文方法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