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在卒中后偏瘫风痰瘀阻证靳三针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3-05-27王麒颖刘传立
王麒颖, 姜 华, 刘传立
(琼海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海南 琼海 571400)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卒中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但患者经对应治疗后通常会遗留不同类型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最为常见,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影响极大[1]。常规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欠佳,中医治疗偏瘫的应用价值不断得到重视。卒中后偏瘫证型较多,其中风痰瘀阻较常见,中医指出,痰、风、瘀三者合为病,相互关联及影响,在疾病发病与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其病因病机应注重祛风化痰、活血化瘀[2]。针灸为中医重要治疗方式,《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古籍均有关于其作用机制的记录。靳三针为临床常用针刺疗法,为靳瑞教授提出,集历代针灸名家经验之精华,该疗法注重在主穴基础上参照患者疾病特征随证配穴,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电针也是常用的针刺方式,相较于常规针刺,电针疗法有效结合毫针刺激和电生理效应,通过脉冲电流增强刺激作用,可有效调节肌力、减轻痉挛程度,改善机体功能,康复效果明显[5-6]。但目前临床有关电针辅助靳三针治疗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尚少,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电针辅助靳三针辨证治疗卒中后偏瘫风痰瘀阻证的疗效,明确该疗法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排除标准:(1)其他因素所致肢体功能障碍;(2)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4)存在骨折者;(5)存在言语沟通障碍、精神系统疾病者;(6)拟针刺部位皮肤破溃、感染者。剔除、脱落标准:(1)随访资料不全、缺失者;(2)难以配合主观结果的评估者;(3)主动退出者;(4)不明原因失访者;(5)研究期间参与其他研究或采取其他干预方案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1~69岁,平均(60.43±7.31)岁;病程10~14 d,平均(11.67±1.51)d;NDS分值23~32分,平均(26.64±3.38)分;BI分值32~44分,平均(38.41±5.47)分。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50~69岁,平均(59.96±8.12)岁;病程10~14 d,平均(12.02±1.35)d;NDS分值23~31分,平均(27.31±3.47)分;BI分值33~46分,平均(39.08±6.02)分。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靳三针辨证治疗和电针治疗:(1)头针,四神针(百会穴左右前后分别旁开约1.5寸),平刺进针0.5寸,应用平补平泻法;健侧颞三针(耳尖上入发际2寸及前后各1寸),垂直、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沿皮呈15°夹角进针1寸,应用平补平泻法;四神针与颞三针得气后连接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G6805-IB型电针仪,调节为疏密波,适当调节电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留针30 min。(2)体针:①足三针(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直刺太冲1寸左右,应用平补平泻法;直刺三阴交1寸,采取补法;直刺足三里1.2寸,采取补法。②手三针(外关、合谷、曲池):合谷向后溪方向进针1寸左右,采取平补平泻法;外关朝内关直刺1寸,采取平补平泻法;曲池朝少海直刺1.2寸,采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外关接通电针仪,设定疏密波,参照患者耐受性对刺激强度予以调节,留针0.5 h。(3)风痰瘀阻证辨证配穴:配双侧血海、丰隆、气海穴;直刺丰隆1.5寸左右,采取泻法;直刺血海1.5寸左右,采取补法;直刺气海1.5寸左右,采取补法;得气后留针0.5 h,不接电针,每10 min行针1次。对照组采取靳三针疗法:除头针与体针不加电针外,头针、体针(下肢足三针、上肢手三针)、辨证配穴及手法均同研究组,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1次针。两组患者均1次/d,治疗5 d后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8周。
1.2.2 观察指标
1.2.2.1 肢体运动功能 依据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9]评分,其中上肢功能总分66分、下肢功能总分34分,分值与肢体功能呈正比。
1.2.2.2 神经功能 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NDS)[10]评分,总分45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
1.2.2.3 自主生活能力 依据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11]评分,总分100分,分值与自主生活能力呈正比。
1.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疗效标准[8]拟定,(1)西医疗效:NIHSS分值减少或增加均<18%以内为无效;NIHSS分值减少≥18%为进步;NIHSS分值减少≥46%,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NIHSS分值减少≥18%~90%,病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2)中医疗效:证候积分减少<30%,症状、体征未见改善为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症状、体征好转为有效;证候积分减少≥70%,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证候积分减少≥95%,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临床痊愈;进步、显著进步、基本痊愈计入西医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临床痊愈计入中医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比较研究组西医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研究组中医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分值、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分值、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与自主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DS、B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S较治疗前降低,BI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NDS分值低于对照组,BI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FMA分值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NDS、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卒中为临床多发脑血管病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增高,且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已逐渐发展为我国第2大致死病因,对居民身心健康威胁极大[12]。卒中病死率虽低于脑出血,但缺氧缺血所致神经功能损伤导致多数幸存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与医疗负担[13]。
中医对卒中后偏瘫认知较早,中医在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基础上,注重参照患者病情特征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风痰瘀阻证是卒中后偏瘫较常见证型,中医认为,“风”属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生风动血,则引发卒中。同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脾为生痰之源”,且《浅谈痰瘀相关》载:“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上述资料均表明,痰、风、瘀合而为病,故疾病治疗应基于祛风化痰、健脾平肝、活血化瘀原则[14-15]。针灸为中医重要的内病外治方式,在卒中后偏瘫中较常用,临床证实,针刺疗法可调节脑氧代谢与脑血流,促进脑组织血氧结合,缓解脑组织损伤,且还能加速氧自由基清除、调节血脂、溶解血栓、强化机体抗氧能力,并改善丘脑至皮层传导通路,可通过多重作用机制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16-17]。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中西医治疗总有效率、FMA分值、BI分值高于对照组,NDS分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重度不良反应,表明电针辅助靳三针辨证治疗卒中后偏瘫风痰瘀阻证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靳三针为靳瑞教授综合古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重要针刺疗法,其不仅具备传统针灸疗法的优势,且遵古而不泥于古[18]。中医认为,肝风内动与卒中后偏瘫关系密切,故本研究采取靳三针治疗时以颞三针为首选,以期平肝熄风,鼓舞少阳生发之机,调节肝胆经络血气。临床研究表明,颞三针为颞叶皮层投影区,与大脑中央前后回较接近,给予有效刺激能提升学习与记忆能力,促进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康复,且对头皮相应投射区予以刺激可改善大脑皮质血液流通状态,减轻脑缺氧缺血程度[19]。四神针为督脉之神庭,常用于神经系统病症,可疏郁镇静、止晕定惊、宁神开窍,并提升大脑皮质兴奋度,恢复脑神经功能[20]。《天星十二穴歌》对下肢足三针太冲穴有相关记载:“能医惊庸风……两足不能行……针下有神功”,表明太冲用于下肢痿痹效果显著;三阴交刺之可补益肝肾、活血通络、调理脾胃,足三里能调节经络、活血益气[21]。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上肢手三针之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曲池、合谷、外关三穴联用能益气活血、通络舒经,擅治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22]。同时,本研究在治疗期间注重辨证配穴,其中血海活血补血、清热祛湿,丰隆益脾消痰、活血行气,气海生发阳气、益气补肾,与主穴配伍可使诸症得消。此外,电针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修复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23]。在靳三针基础上联合电针疗法,可通过脉冲电流提升肌肉与神经兴奋性,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轻血管痉挛程度,缓解神经纤维间水肿状态[24]。有研究指出,电针疗法可增强肌肉组织活跃度,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力,利于恢复患者自主活动功能[25]。
综上,对卒中后偏瘫风痰瘀阻证患者实施电针治疗的同时进行靳三针辨证施治,可恢复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和自主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