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2023-05-27王宝爱
黄 晶, 王宝爱, 马 力
(海口市中医医院1针灸科, 2神经内科, 3康复科, 海口 570000)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病,随病情迁延可发展至顽固型面瘫,进而影响患者面部功能与外貌形象,增加其心理负担,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2]。因此,重视顽固型面瘫治疗,修复受损神经,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为当前临床治疗顽固型面瘫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与肌肉力量,且操作方便、安全[3]。现代中医认为,顽固型面瘫经络处于长期阻滞状态,气血无以充养面部经筋,正虚邪恋,病情迁延不愈,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4]。中医外治法在面瘫治疗中应用颇多,中药湿热敷因无痛、效佳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补气活血中药湿热敷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证顽固型面瘫,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面瘫临床价值及对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B与甲钴胺,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营养,保持口腔清洁。在此基础上,施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采用AM1000A生物反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根据受累肌肉将表面电极片放置在翳风、颊车、地仓、牵正、颧髎、迎香、阳白、攒竹穴,对表情肌纤维收缩力进行测量后,设定训练模式,刺激波形设定为单项波,刺激频率设定为10 Hz,脉宽400 ms,上升时间0.5 s,下降时间0.5 s,训练时间设定为每组10 min,共进行2组,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鼓腮、示齿、闭眼、蹙额等面部主动运动,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4 w。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1)方药组成:红花20 g、生黄芪30 g、鸡血藤30 g、桑枝20 g、丝瓜络30 g、忍冬藤30 g,上述诸药材均由海口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采购提供;(2)方法:药材由海口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煎煮,由无菌纱布袋包裹药材扎紧,容器内加水3 000 mL熬煮药材,煮沸30 min后,将自制敷布(30 cm×40 cm,由12 层无菌纱布叠制而成)浸于药液,药液凉至40℃左右,取出敷布拧至半干,湿敷于患侧面部及翳风穴,敷布上覆盖棉垫保温,15 min后敷布重新浸于药液加热,再敷15 min,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4 w。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相关标准[8]判定,(1)无效:口角能轻微运动,眼裂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2)有效:明显功能减弱,有不严重联带运动,眼裂用力后闭合,上额能轻微运动,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口角不对称;(3)显效:轻微功能减弱,有轻微联带运动,眼裂完全闭合,上额能中等程度运动,面部张力正常,静止时对称,口角轻度不对称;(4)痊愈:面部区域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相关评分标准[9],气虚血瘀证主要中医症状包括口眼歪斜、身倦乏力、面色晦暗或淡白、眼睑缩小,每项0~3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3.3 面神经功能分级 参照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系统[10],根据面部外观、静止时表现以及额肌、闭眼、嘴角运动表现判定,包括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等级越高,面瘫程度越高。
1.3.4 面神经残疾指数 参照面神经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11]评估,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生活功能,每项0~100分,前者正向积分,分值越高躯体功能越好,后者反向积分,分值越高社会生活功能越差。
1.3.5 面神经传导功能 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面神经运动潜伏期与M波波幅。
2 结果
2.1 完成情况对照组1例主动退出研究,1例违反试验方案,予以剔除,试验组均完成治疗,无脱落、剔除病例。
2.2 临床疗效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08%)较对照组(81.6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身倦乏力、面色晦暗或淡白、眼睑缩小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面神经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H-B Ⅰ级率(58.82%)高于对照组(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H-B分级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FDI评分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增高,社会生活功能评分降低(P<0.05),见表4。
2.6 两组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运动潜伏期降低,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M波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FDI评分比较 分)
表5 两组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比较
3 讨论
目前面瘫尚无特效疗法,西医多从抗病毒、改善局部循环、营养神经等方面施治,虽然可以缓解面瘫症状,但是治疗顽固型面瘫疗效不理想[12-13]。近年,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顽固型面瘫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14-15]。本研究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顽固型面瘫,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达81.63%,且H-B分级、FDI评分及运动潜伏期、M波波幅均较治疗前改善,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顽固型面瘫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整体治疗效果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水平,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本研究采用中药湿热敷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面瘫,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H-B分级、FDI评分及面神经传导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湿热敷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面瘫安全、有效。
中医认为,素体本虚,正气不足,风寒、风热之邪趁虚而入侵袭面部,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经络发病,而顽固型面瘫多因病情延误,正邪相持,久之正气耗损,邪气入里,气血运行更加滞涩,虚实交杂,形成气虚血瘀,无法濡养面部经筋肌肉,终成顽疾[16-18]。因此,对于顽固型面瘫患者,当选益气活血之法治疗。本研究在中药药物选择方面,辨证取药,以红花、生黄芪为君,统领全方,红花活血破瘀、消肿止痛,生黄芪益卫固表、补中益气,二者配伍意在益气活血。鸡血藤为方中臣药,《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风瘫……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证”,提示鸡血藤具有舒经活络、行血补血之功效,主治气虚血瘀瘫证。瘀血日久则郁而化热,新血不生,肌肤失其濡养,故佐以桑枝、丝瓜络、忍冬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祛风止痒。全方配伍得当,标本兼治,气虚得补,血瘀得除,则诸症得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红花主要成分能够起到镇静、镇痛作用,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19];黄芪抗病毒、抗炎、抗缺氧作用显著,且可增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0]。鸡血藤、桑枝等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氧代谢,增强受损神经细胞修复能力,加快神经髓鞘与神经血管再生,进而促使神经功能恢复[21-22]。此外,中药湿热敷作为中医外治法,《外科精义》提出中药湿热敷有通调腠理之功效[23]。有研究发现,中药湿热敷能够发挥温热效应与药物药效双重作用[24]。针对顽固型面瘫患者,中药湿热敷可促进面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纠正循环障碍,局部皮温升高也有利于加速药物吸收,强化药效,进而修复面神经病变区,阻断疾病发展。因此,中药湿热敷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顽固型面瘫气虚血瘀证可通过不通途径发挥协同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中药湿热敷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面瘫安全、有效,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