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
2023-05-26罗秉英
罗秉英
扎染是一种优秀的民族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同时也对启发幼儿思维、智力、美育、创造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扎染文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并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
一、对传统艺术——扎染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化知识的教授,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扎染,以其多样、奇幻、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教师、幼儿及家长的青睐,无论是作为艺术教学活动,抑或是传统的民族艺术,都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扎染,顾名思义,是将“扎”与“染”这两种基本的艺术技法结合起来,使其形体色彩发生变化,而如何扎,扎的松紧程度,怎么染以及在何处、沿什么方向染等是艺术创作和表现活动需重点关注的部分。“扎”的多样性方法与不同的“染”法,所创造出的艺术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是扎染艺术创作的核心。
在我国,美术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扎染技艺中,有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等多种形式。在一个专业的扎染艺术家的手上,一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布片,在经过一系列的捆扎、缝补、束缚、夹捆和印染等工序之后,就能形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和颜色。已知的变幻的手法至少有一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卷上绞”,在此基础上,花色丰富、趣味无穷、变化自然,其视觉效果是机械染色无法达到的。此外,在云南省、江苏省等地,也有不少扎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作为中华儿女,幼儿园教师有义务把这一传统文化带入校园,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幼儿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術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将其纳入幼儿园的教学系统,使其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曾经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灿烂卓越。而扎染是传统文化中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将其纳入幼儿园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还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进而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然而,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绝大多数幼儿园对民间手工艺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一些幼儿园根本就没有进行有关的融入性教育,也没有充分发掘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在进行“虚有其表”的民间手工艺教学中,只注意到了环境的创造,而缺乏实践的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技艺的传授,忽视了对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播。而教师在发展民间手工艺的过程中,也有两个缺陷:一是意识层面,幼儿教师对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缺乏自觉性。二是技术层面,鲜有幼儿教师对民间手工艺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这是幼儿园开展民间手工艺教学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二)扎染艺术的融入有利于民间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传统民间文化正处于消失的边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近几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让民间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的活动。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幼儿教育是我国各类教育开展的基础,将民族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在幼儿的心中播下启蒙的种子,在未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民间文化。通过将民间手工艺资源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中,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等主体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总之,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陶冶与熏陶,推动民间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以满足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际需要
《纲要》曾经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手工艺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幼儿园的课程应当注重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体验,以幼儿为核心,发掘幼儿感兴趣、能够促进其成长的课程资源。民间艺术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高度反映民族发展历程的一类艺术,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制作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调查中,甘肃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化时,往往会忽视儿童的现实情况。比如,学校会特地选购制作民间手工艺的原料,而不是就地取材选用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民族民间工艺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就拿扎染来说,在背包、头巾、被面等各种生活用中都可以看到,已经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挖掘并充分利用幼儿园课程所包含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形态、视觉美学形态以及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教师所意识到,使其真正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为幼儿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使幼儿教育的空间由幼儿园扩展到家庭和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实现幼儿园课程与个人体验和生活环境的真正融合。
三、民间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策略分析与个案研究
(一)将扎染艺术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想象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它清楚地指出教育应该走向生活。例如,发掘生活中的学科教育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开展课程教育;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长久按照单一模式进行传授,他们对美术这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应有的教学效果也就难以达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将民间扎染艺术融入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如收集手帕、毛巾等,把美丽的花纹展现给幼儿,让他们把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扎染艺术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習兴趣,让他们认识和发现艺术之美,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幼儿美术活动的趣味性。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扎染欣赏活动。提前收集一些扎染工艺品或者扎染时的图片,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展示出来供幼儿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有相应的讲解,让幼儿知道扎染是我国民间文化中一种传统的印染方法,通过对扎染的基本介绍,让幼儿感受扎染工艺品的图案、色彩之美。其次,借助民间扎染工艺品,引发幼儿联想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询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扎染的手帕图案,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看看哪位小朋友的想象力最丰富?”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白色的部分像云彩,蓝色的部分像蓝天;我觉得这一块手帕像大海;这个像蓝宝石……”美术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分享自己对扎染艺术的直观感受。
小朋友们沉浸在讨论中的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思考:“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白色的手帕是通过什么方法变成蓝色的呢?”这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里面有蓝色的染料,放进去就会染成蓝色。”教师可以接着引导:“我们把布放进去,这些蓝色的染料是怎么画出花纹图案的呢?”最后,教师播放一段扎染工艺品的制作视频,让幼儿边看边思考,深入了解扎染这项民间工艺,并将其与美术创作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初学扎染的幼童对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观察后能主动发挥想象力,将“天空”“大海”和“宝石”等形象与扎染图案联系起来。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以问题导向来引导学生分享表达他们的想法。从素材上来看,有丰富的图片,可以很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对美术色彩的感知力,增强幼儿对美术这门艺术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扎染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永恒动力,目前的扎染工艺已有上百种形式,每一种都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和创新,才能让我们在今天看到一种充满了奇幻色彩的扎染艺术。所以,教师在将扎染融入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充分展现各种形式的扎染,培养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抓住幼儿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升其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紧迫。
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作为幼师必须做到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美术的创作力。教师可以先分发一些学习扎染的方巾,幼儿刚拿到材料后会自己先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在教室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敢于想象,大胆动手操作。在对方巾浸染上色的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把捆绑好的方巾放到自己调的染料中,浸泡时间为 10~20 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幼儿们可以休息、喝水、上厕所或者自由玩耍等。在方巾浸泡15分钟左右后,教师组织幼儿返回课堂中,一起进行扎染作品的赏析,欣赏方巾的色彩变化与浸染图案构造。在拆卸扎染方巾后,教师微笑着问学生:“扎染手帕现在是什么颜色啊?”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绿色。”教师继续说:“让我们把它晾起来,吹一会儿风,再一起看看是什么颜色?”几分钟之后,有幼儿指着方巾说:“快看,变色了,现在是蓝色了,太神奇了!”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亲身体验了扎染技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扎染被分解成青黄色或者蓝色的时候,他们都惊叹于自己的神奇,扎染这门民间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画完之后,幼儿就把自己的手帕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并时不时地走到墙壁前抚摸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杰作拿给同伴看。这也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些幼儿在听完教师“点染”的讲解之后,利用现有的材料运用点染技法动手创作一件作品,幼儿在进行“点染”“浸染”的过程中,从另一种形式上来说,也融入了一种奇异的晕染技法,尽管对一般的幼儿来说,这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是一种敢于挑战新艺术形式、使艺术走向表达新境界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幼师,我们要及时纠正并夸奖这名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幼儿。这样被夸奖的学生,其自尊和自信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他们的创作意识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习美术扎染的幼儿来说很有意义。另外,在完成了“点染”“晕染”“滴染”“蘸染”等艺术创作技术的指导后,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有趣的竞赛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颜色、布料,大胆地涂染,让每个幼儿都能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他们的创意,让他们的创意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幼儿会遇到和自己的作品类似的图案,有些幼儿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很有创意,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深入讨论彼此的制作方式,然后总结出较好的扎染技术和经验,促进幼儿知识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结语
民间美术扎染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意义。通过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将“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爱遍天下”等优良理念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将民间扎染艺术融入日常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启发幼儿艺术创造思维,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