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麟庐书画艺术的“正心精神”

2023-05-26梁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书画艺术

梁雪

摘 要:文章解释了何为“正心精神”,详细阐述了“正心精神”在许麟庐书画艺术中如何完美体现。一是注重学养与书法的源流关系;二是力求书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三是实现碑帖互融;四是高度艺术化,不拘泥于书体。

关键词:许麟庐;书画艺术;“正心精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36

许麟庐(1916—2011),山东蓬莱人。1945年,许麟庐拜师于齐白石,在“启予者,麟庐也”中受到了白石老人的赞誉。他深入研究了石涛、朱耷、吴昌硕等画家的水墨技艺,并将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和审美意境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创造性地将民间艺术和京剧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强调“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以“写胸中意气”为主要创作主旨的“正心精神”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有深刻体现。

许麟庐是一代国画大师,是齐白石先生的关门弟子。他是溥心畬先生数年指点的忘年之交。白石老人晚年曾赞曰:“启予者,麟庐也。”他一生为画,大师作伴,笔墨丹青,师友无数。有人称他为“画坛大隐”。他,生于蓬莱,长于津沽,游于京华。1916年10月19日,许麟庐先生出生于山东蓬莱,原名许德麟。4岁举家逃难到天津,又辗转到北京闯荡。2011年8月9日,95岁的许麟庐走完了其丰厚而又豁达的一生。故去后,他的子女遵从遗愿将其生前艺术品、文房用具、文献资料等200余件无偿捐赠给烟台市博物馆,以慰藉老人生前思乡之情,此举也正是许老家国情怀的充分体现。

一生治学态度敦厚的许麟庐,文、书、画、乐、医皆能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之长。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他的艺术作品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画品到人品,可见其“正心精神”。

何为“正心”?心归向正道。语出《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心精神”被认为是“正心之气”的延伸,它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精髓,是六艺之首的书法艺术,它不仅仅是“正心之气”的表现形式,更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正心精神”和“传统与时代感”“创意与接受”“宣教与助人”都是书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书家应该既保留传统的风格,又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这种结合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传统,书画艺术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书法家应该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创作中寻求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与接受的平衡,并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心精神”,当兼有“宣教”“助人”之功。正如《书法雅言》中项穆所言:“正其书者,故正其心也。”“正人之心,故贤者也。”任何时候,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要兼具教育、教化和陶冶的功能。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活动,都要把真、善、美传递出去,把正能量传递出去。这些方面,许麟庐的书画艺术都是近现代的典范。

“正心精神”是许麟庐行书的一个重要精髓体现,它强调了学习和写作的关系,力求将文字与人品完全融合。碑学和帖学相互融合,作品精神状态高昂,不拘泥于书体,追求形神兼备,坚持传统与创新,在碑学和帖学的传承中关注正心精髓。

1 注重学养与书法的源流关系

艺术不仅仅是技术生产的一种形式,更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之一,是艺术家们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汉文化的代表,书画艺术更能够展现出这一点,因此艺术家们不仅要具备出色的艺术技巧,还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和修养,以便更好地表达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许麟庐先生推崇书令,以学养学。他认为,书画艺术与诗文绘画一样,是人们思想意识高度自觉的内在活动的外在物化,觉得杨雄先生的“心画说”最能表现书法的精髓。

许麟庐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他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坚定地拥护“治国、平天下”思想。尤其是在工作时期,国家观念深入到他艺术创作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书画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思想性的艺术形式,发挥着不能忽略的作用。在大国思想的熏陶下,許麟庐在创作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利用书画艺术来展示大国的风采。随着国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许麟庐坚信书画艺术表达家国情怀的正心性。许麟庐创作的书画作品通常以描绘正能量的内涵为主题,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正心精神”。

2 力求书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

许麟庐美术馆位于烟台市,由其子女王龄文居士和许化迟院士出任荣誉馆长,馆内展示了许麟庐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书画作品,展示了他艰难的美术探索之路,并展现了他在丹青领域的丰功伟绩。“正心精神”是许麟庐书画艺术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展示了书艺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将书品与人品充分融合,使其融为一体。“正心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心精神”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心精神”受到了广泛的传播,艺术家要积极推动“以仁育民则民仁,以德育民则民德”的思想境界,努力通过艺术作品来构建一种繁荣昌盛的社会。许麟庐以礼、孝、仁、德为基础,将“正心精神”有机融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正心思想表达书画艺术的系统。他在创作时,更加坚定地担负起责任,他的品德不仅仅是自身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同家国情怀与“正心精神”息息相关。

品性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准,它不仅影响着书法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从中国书法史可以看出,人品是书法评判的重要因素。曹孟德在三国时期的书法风格非常彪悍,但很少受到众人的认可。许麟庐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且渴望通过书画艺术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进而展现宽容和人文情怀,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和远大抱负突出。在有限的人生中,许麟庐经常通过书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书画艺术的魅力在于作者的个性和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对书法家的道德和人格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评估,以便让他们的作品脱离俗套。只有拥有拔骨之品、深厚学养,才能让书画艺术脱颖而出。修炼人格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净化,“忠、信、仁、孝”和“礼、义、廉、耻”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一颗开阔的心,抛开功名、权势、富贵的束缚,超越物欲,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在生活与工作中,许麟庐也面对过艰难的境地,但他会选择保持谨慎,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品德,等待重新获得发展艺术生命力的机会。许麟庐在低谷时期,会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心声。政治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文化上重视文化繁荣,致力于通过书画艺术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世界,这些都展现出许麟庐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正心精神”。

许麟庐对自己的人格修养非常重视,他觉得字要写得好,首先要为人好。其自幼秉承家学酷爱书画,在23岁时,与溥心畬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溥先生的指引下,书法的心得终于得以流传开来。经李苦禅先生介绍,1945年拜白石老人为师,前后13年,长伴相伴,方得真意。许麟庐的书法作品通常都具有高贵的气质和雄浑的笔力,完全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任何装饰性的气息或者扭曲的线条,这正是他正直、光明、坦荡品格的最好证明。

3 实现碑帖互融

明清后,书画界师法碑帖之风兴起,特别是清嘉道之后碑帖之风更是迅猛而起,短短百余年间几乎占据了书画界的半壁江山。许麟庐在不同时期创作风格迥异,早年受到齐白石的指导,又深入研究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及“扬州八怪”等人的精湛技艺,吸收众家之长,“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更是出神入化。

许麟庐认为,碑帖的模糊不清、雾里看花,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他的见解独具匠心,新颖而又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正是许麟庐人生精神的体现。

“正心精神”强调对人生的尊重,崇尚朴素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自然,以更好地融入自然事物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大自然。”许麟庐提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应该遵从“自然而然”的基本规律,而这种基本规律不用刻意去追寻,只要在大自然中得到相应的感悟,就可以体会到它的真谛。凭着许麟庐过人的艺术天分和对艺术的敏锐洞察力,其在汉魏碑刻上断然不会故步自封。他对二王一脉的帖学也颇有研究,并曾一度熔铸碑帖,试图在碑帖上取得融通的效果。蒙白石老人授意,许麟庐中期走出了一条画风迥异于齐白石先生的路子,艺术风格自成一格。受品性影响,许麟庐的书画创作更加注重自然性和细腻性,“正义精神”更是体现出他对独立、自我价值的要求,他勇敢地挑战旧观念,以真情绪的表达为起点,表达意境,获取正心之美。欧阳修“要于白适而已”和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代,是一片也”都是宋代艺术家、宾客杰作,许麟庐画作表现出类似宋朝文人独特审美趣味和正直精神(图1、图2)。

4 高度艺术化,不拘泥于书体

许麟庐十分重视书体之间的融合,甚至书法艺术同绘画、篆刻等艺术也有所融通,这一点亦正是“正心精神”的独到之处,各体书体皆不可偏废。在许麟庐眼中,无论何种书体皆有着独到美学内涵,书自身就是一种形式,不管采取何种书体写作,无非就是采用某一个形式及一套写法罢了,其艺术活动之终极目的仍是为了传达情感、传达美。许麟庐在书画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正心精神”观念,他不拘泥于表现形式,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捕捉灵感,深刻地将朴实美与自由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许麟庐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不注重形式,而更加注重正心率真的要求,他的书体飘逸灵动,不拘于表现形式,却蕴含着特有的大自然神韵。书画艺术的创作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这些思想深刻地反映出许麟庐先生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抗争精神。画也好,篆刻也罢,就这一点而言,虽然两种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但也殊途同归。

苏轼有“楷如立、行云流水”之说,是说在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之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书法。许麟庐在这方面的论断也比较精辟。他这么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同学说:“初学书法不习楷,就是说小孩子学步不稳定,站不住,不能按照生长规律行事,就会想要走路或者想要跑,必然会摔倒。”书法艺术是调节气息之艺,它需要人在创作时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如此才能使书法艺术焕发生机。“正心精神”在许麟庐的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书法与精气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书法时要用心力、腕力和气力,才能产生笔力。在这里,书法是一种气功中的静功,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练习过程。通过书写,调节自己的气血,使脏腑之气随着书写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学习书法能够帮助许麟庐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也能够培养精力。

书画艺术的美在建筑格局中起到了养气、提神、聚精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意念的修养,更是一种美的体验,是一种平衡的创造,是一种生命潜能的开发利用,它能够增进健康、聚集精神。80岁后的许麟庐进入绘画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作品笔力雄浑奔放,酣畅淋漓,形神兼备,浑然天成。不管是大型小品,还是花鸟虫鱼,似乎随意挥洒,但又不失法度,浓、淡之精,干、湿之妙,疏、密之巧,无不见其踪影,令人叹服。

80岁后,经过不断地摸索研究和探索,原“天馬行空”之风也渐渐变“含蓄”了,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阶段许麟庐绘画风格向童真性、童趣性方向发展,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感受(图3)。

许麟庐的书法变化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他的书画不仅能够表达他的情感,还能够生动地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化。“正心精神”更是通过他的情感经历来展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反映出大自然与“正心精神”的多样性和变化。“正心精神”中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而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就像一曲悠扬的琴声,一个优美的舞姿,一幢宏伟的建筑。

唐诗人白居易《赠梦得》:“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书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结构决定了线条、色彩、画面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在书画的发展历程中,“正心精神”与情感表达一直在不断增强。许麟庐对书画的兴趣源于他认为其是一种表达人类心灵的方式,是一种超越生活的态度。生活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许麟庐通过感情的交流与“正心精神”来赋予事物生命。从许麟庐的艺术作品与“正心精神”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么拥有生命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美丽。烟台市博物馆每年精选许麟庐先生的经典作品展示于大众视野前,便是一种“正心精神”的表现。

猜你喜欢

书画艺术
18~19世纪中朝文人书画艺术交流研究
2018-2019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年度回顾与前瞻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首届山水画高研班招生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書到無心方大道 華墨真純品自高——有感于陶佛锡的书画艺术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2015年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