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建筑及彩塑研究
2023-05-26刘澳鹏
刘澳鹏
摘 要:双林寺位于今山西平遥桥头村北,是一座典型的汉化佛教寺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寺庙整体保存较好,对研究当地民俗信仰、艺术特色有极高价值。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对平遥双林寺的建筑特征及彩塑内容作简要分析及总结,并提出一些保护建议。
关键词:平遥双林寺;建筑特征;彩塑风格;保护建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33
1 自然环境
平遥县隶属于今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临祁县,西接汾阳,北连文水,南靠沁源,西南接壤介休县,东南毗邻武乡、沁县。县境东南遍布群山,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开阔平川。属温带季风气候,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季较为干旱,夏秋两季集中降雨,冬季少雨,气候总体比较湿润。常年多晴朗天气。境内有柳根河、汾河、昌源河、惠济河等,水资源较为充足。
2 历史沿革
双林寺(图1)位于今山西平遥桥头村北,其东北6千米为平遥古城。该地曾作为中都古城,故又名中都寺。寺内现存的《大宋姑姑之碑》记载的“古迹城边紫阁压中都之左”“七层楼阁,高可望首”等,都表达了当时中都寺的宏大规模,而现存的双林寺规模已不如前。中都寺千年来历经风雨磨砺、兵灾祸乱,其始建时期已无从考证。据寺内现存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碑记载,“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推断其建成年代为距今1400多年的北齐。宋代中都寺更名为双林寺。古代有许多称“双林”的寺庙,如北京双林寺、义乌双林寺。再有东晋慧远驻锡庐山,结办莲社,取寺“东林”,与慧永的“西林”相应,合称“双林”。此处命名双林,也是纪念佛陀“双林入灭”之事迹。
该寺历代屡次毁兴,今存之物年代最久远者为《大宋姑姑之碑》,其余多为明代重塑之彩塑、建筑及壁画等物。寺庙建造于土台之上,坐北朝南,现今只见西部庙院、殿堂,不见东部经房、僧舍。庙院殿堂贯穿中轴线,该线将寺庙分为东西两区,东西两区基本对称。其中,东区为生活区,西区为布教区。寺庙主要大殿为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及娘娘殿。东西另有配殿菩萨殿、地藏殿、千佛殿、罗汉殿、伽蓝殿与土地殿,还有钟楼、鼓楼,布局“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文化”①。十座主要配殿组成了三进前后院落,外有一圈夯土高墙,由青砖包砌,表涂红衣,有垛子、射口、瞭望口,远观如城堡。
该寺山门呈拱券状,与外墙浑然一体,与古城券门无异,亦无金刚力士像。综合来看,其呈现封闭性、内向性特征。与平遥古城相似,可能因时局动荡,具备一定的防御功能,且这种作用远大于象征作用,这种风格少见于国内其他寺院。
3 建筑布局及彩塑分析
进入双林寺,其南面第一重建筑即为天王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五铺作斗拱,檐下挂有竖匾“天竺胜境”,竖匾遒劲有力。廊内设四大金刚像,孔武有力,均为元代作品。金刚像瞋目直视,双眉紧皱,双唇紧闭,五官辐辏,身材魁梧,面部轮廓清晰,肌肉凹凸有致,手持宝杵,力拔山岳,风格写实,一改恐怖狰狞之相,变得有血有肉、英武传神。“金刚眼睛直接用黑色琉璃珠嵌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特殊效果。”②四大金刚两两分置,左右相对,皆侧首面向来者,整齐一致,步调协调。殿内昂首见天冠弥勒菩萨坐于莲台之上,右手结说法印,左手闲置膝上,头戴天冠,目光远视,双唇微闭,面相平和,神情端详,若有所思,一切佛法尽在不言之中。菩萨像背屏满塑,镂空悬浮,甚为繁复。但因年代久远,其上内容斑驳难辨。菩萨像左右胁侍帝释、梵天二像。帝释全名释提桓因陀罗,本为印度教神,司职战斗与雷电。梵天是婆罗门教的创造神,其创造了梵文字母,是智慧的象征。传说二者曾助佛教化,担任侍从,皆被佛教称为护法神。然右帝释头戴通天冠,身着宽儒袍,双手交叉,行相见礼,面色恭谨,须长不乱,整理有节,一派古圣贤之相。左梵天头戴凤冠,耳佩玉珰,面部丰润,嘴角微抿,双手合十,恭敬虔诚,似有贵妇人之貌。三像大小不一,地位不同,神态各异,足见作者用力之深、用思之精。
天王殿南墙背坐四大天王,高3米有余,身披铠甲,手持法器,侧目斜视,络须灵动,颇具威严。其象征地火风水,守东西南北四方,掌风调雨顺之职,行五谷丰登之事。北墙两侧八大菩萨,端坐金刚宝座,静态安闲。整体来看,天王殿与山门殿合二为一,兼具山门作用,但泥塑数量众多,体积较大,致使天王殿较为拥挤、灰暗,影响采光。因其正对山门,且年久失修,风化程度较重,十分可惜。该殿主像天冠弥勒为古印度未来佛,帝释、梵天及四大天王均是古印度婆罗门神话传说,后为佛教吸纳,但在相貌、服饰及造型上又与中土圣王贤后、将军武士无太大差异,可以说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天王殿两边各开一砖雕垂花门,由此处转至殿后,可见明代骑犼渡海观音像,海波涌流,漫无际涯,观音从容坐于犼背,正对中庭。屏壁垂立却有立体效果。至前院,匾额题“灵鹫遗风”四字,即至释迦殿。释迦殿又作弥陀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外设庑廊,不见斗拱,屋顶满铺青灰瓦,风格质朴,与其他大殿迥异。殿内彩塑“大多采用悬塑法”③,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其端坐于莲花台上,眉目端正慈悲,神色静穆温和,丹唇未启,阔耳垂肩,肤面肉色,着金色袒右袈裟,庄严超脱,施下品中生(中品下生)印,即说法印,手指曲直自然、连贯有度。文殊、普贤胁侍左右,形如侍女,丰润含笑,一指拈青莲,一手持经卷,象征智慧。纵观全殿200余尊造像,虽均为印度人物,但无论是服饰相貌、飞禽走兽还是楼阁山水,皆为中土风格,世俗气息浓厚。天王殿东西两壁有表现释迦从降生至涅槃的悬塑,东西八层,共四十八组。东壁介绍其如何成佛,西壁介绍其传法故事,生动形象,具有启示意义。两侧钟楼、鼓楼东西相对,遥想彼时僧伽修行,晨钟暮鼓,演唱法音,启唤有情,早登觉岸。
东西附殿为悬山式建筑,内墙共四间,分别为地藏殿、土地殿、羅汉殿和伽蓝殿。地藏殿亦称阎罗殿,正中奉地藏王菩萨像。菩萨目视前方,神色凝重,手印与释迦牟尼佛无大差异,通体塑金,少许脱落,保存较好。闵公长者与道明和尚胁侍左右。闵公长者拱手而立,慈眉善目;道明和尚披衲持杖,面露微笑,体态矜持。两边布十殿阎罗判官,森然坐于木龛之中,对前受刑之鬼,或质问,或指斥,或怒罚,气氛紧张,阴森恐怖,表现了地狱景象,令人畏惧。世间菩萨像多为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光头僧人相,两手一持锡杖,一托莲花,或手持幡幢和宝珠,但此殿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的天人相,颇令人感到意外。
罗汉殿观音居中,罗汉分列。罗汉全称阿罗汉,由梵音译来,“阿”即杀,“罗汉”即贼,合为“杀贼”,有解脱烦恼之意。故“罗汉”为谬称,只是因袭成俗。十八罗汉原为十六罗汉,入中土后,增加降龙、伏虎二阿罗汉。该殿十八罗汉像为宋代作品,打破了罗汉造像的程式限制,有的谈笑风生,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正襟危坐,有的酩酊大醉,以形态动作刻画人物内在心理、性格。如哑罗汉,斜目白眼,凝眉闭唇,着袍趺坐,一腔幽愤,真实感強烈,形神兼备,极富个性。
土地殿供土地爷,为地祇,保佑一方五谷丰登。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土地爷在神仙体系中爵位虽低,但其民间信仰十分广泛。伽蓝殿奉武圣关羽,为伽蓝土地守护神,也是护法神。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爷与关羽原为道教神灵,但在佛殿中也有他们一席之地,都被纳入了佛教体系中,是佛道融合的重要表现。行至释迦殿之后,见渡海观音像,单腿盘坐于莲舟,双臂闲置于膝上,宝身稳重,如临平地,明眸远眺,似观海景。其后碧波无垠,海涛汹涌,波澜起伏,富有动感。两相对比,更显观音怡然自得之态。总之,该殿彩塑动静合一,明快流畅,活灵活现。
大雄宝殿位于第二进院落正中,是全寺最大建筑。该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檐下设廊,四周下设五檐铺作斗栱一圈。梁架结构清晰合理,殿顶使用琉璃剪边,凸显浓厚的明代色彩。内奉三身佛、二菩萨、二胁侍、一接引佛。明间放置法身毗卢佛,东次间安放卢舍那佛,西次间安放应身释迦牟尼佛,皆作菩萨相。菩萨梳青丝发,戴有花冠,着袒胸宽袖僧袍,外披袈裟衣,肤色较深。法身佛手施毗卢印;报身佛左施与愿印,右施拈花印;应身佛施说法印。毗卢佛两侧有胁侍菩萨,菩萨头束高髻,作捧物状。前为接引佛,即阿弥陀佛,螺髻发,红褐肤,斜披袈裟,但该造像显得呆板、僵化。东西佛坛,设文殊、普贤二菩萨,绿衣裳褶皱,胸前饰璎珞,下披肩帛带。
中院东配殿为千佛殿,该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中间辟门,边设棂窗。殿内供自在观音像,观音柳眉凤眼,右腿屈抬于宝座,右臂搭于右膝,左腿垂踏于莲花,左手撑住台面,线条流畅,身段优美,韵味十足,体现出观音悠然自足之状。该殿最为精彩者当属韦陀像,该像约高1.6米,圆润方脸,颌颐饱满,目光炯炯,眉头紧锁,嘴角微扬,两颊似抽动。身披甲胄,脚八字立,右臂下摆,左臂上扬,双手成拳,似欲奔走,身体夸张扭成“S”形,气宇轩昂,张弛有度,雄健有力。但其非金刚的盛怒,似有所思,威武儒雅,打破常规,其灵动生机盎然于前,震慑人心,实乃精品。后墙山墙满是菩萨与山水悬塑,分五至六层,菩萨或驾祥云,或骑异兽,来往于青山绿水、岩树崖花之间,形态各异,自成一景。还有30多尊供养人像,多为翁媪妇人,风格写实,应为表彰对寺庙有功德之人,故置于此。
西面菩萨殿中有明代千手观音像(图2)。观音面目圆润,肌肤丰满,花冠高耸,帛带飘逸,共有二十六臂,各持日、月、戟、弓箭、锡杖等,比例协调,收放自如。山墙后墙连东配殿共有900余尊造像,数量约占全寺一半,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其塑工精致,构建出一幅佛国景象。
后院佛母殿亦称娘娘殿,是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图3)。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内塑有圣母五尊,皆为坐尊。正中有三霄娘娘,分别是云霄、碧霄及琼霄娘娘。三霄娘娘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为道教神仙。左右为痘神娘娘与送子娘娘,其余皆侍女与侍吏。据殿内记载,其内塑像为民国年间重塑,整体来看,造像水平不高。另有小庙贞义祠,据传为纪念曾居于寺内的尼姑而建,祠内内容为睡姑与药婆、姑嫂二人之事,意在弘扬孝道。
总而言之,双林寺内彩塑呈现出世俗化特征,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准确生动。有学者比对云冈石窟与双林寺之造像④,实际上二者可比性并不高,建造云冈石窟是因为统治者的倡导,建造中受到国力支持,故其要凸显挺拔庄严、气势磅礴之相,而建造双林寺主要用以表达地方信仰,故其更贴近生活。
4 保护建议
据走访调查,双林寺的保护主要分建筑及彩塑两部分。对于建筑,双林寺虽饱经沧桑、年久失修,但保留了当时的基本建筑形制及结构,这一点值得庆幸。现应在保留寺庙大框架的基础上,对庙内门窗、檐墙、梁架、斗拱、柱网等小构件做好防腐换新等处理,并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作应急预案,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结构的破坏。对于彩塑,双林寺的大量彩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认同,但其彩塑因年久失修,部分存在颜料层脱落、表面沉积和缺损等现象,而点状脱落、龟裂、裂隙等较为广泛。建议双林寺保护工作者加强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适当控制古建筑内部环境,及时发现并修复受损文物,整体上以预防性保护为主,阻止文物发生病害。同时,在旅客参观时,应该减少旅客对文物的人为干扰,尽量避免旅客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
今当地文物部门对寺内彩塑做数字化保护,以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高清晰摄影等技术还原彩塑样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文物保护的要求,但仍需进一步做修复及复原处理。殿内有不少文字已不辨、大量彩塑彩漆掉落,如何真实地复原其细节,需要文物工作者做出努力。不少古建筑的保护源起于新媒体环境,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方式,提升大众对双林寺的保护意识与关注度。双林寺作为平遥重要的文化遗产,不能只满足于数字化复原,应建立相关网站,将复原后的彩塑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增强公众参与的互动性。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可联合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系统宣传双林寺文化,通过发挥自媒体高效的传播力,以低成本、高效率调动群众对双林寺保护的积极性。双林寺本就承载了民间信仰,现今更应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将文物融入人民生活中,提升当地居民对双林寺文化的认同感。
5 小结
纵观双林寺,就建筑规模而言,其结构简单,等级不高,所幸不少佛殿保留完好。寺庙布局为典型的明清时期中原汉地寺院的布局方式。就彩塑而言,其殿内彩塑按照1∶1真人比例塑造,人物形象多样,服饰繁简有度,面部表情生动,与背景协调统一,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技法上兼具形神,既有写实,亦有写意,是同时期的彩塑佳作。双林寺彩塑上承唐宋金元的塑造技法,下为清代小型观赏雕塑提供了模范,承载着对历史沧桑感的表达,生活气息极其浓郁,是对当地艺术审美、民俗信仰的全面表达,令人心生仰慕。
注释
①张逍荭.浅谈平遥县双林寺彩塑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意义[J].文物世界,2020(6):44-45.
②冯世平.浅谈双林寺彩塑的艺术特色[J].文物世界,2017(1):24-26.
③张子乐.以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为题材的插图设计研究[J].文化产业,2022(26):151-153.
④曹春生,潘甜.论云冈石窟和双林寺的造像异同[J].大众文艺,201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