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
2023-05-26武艳飞
武艳飞
摘 要:中国版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绘画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画种之一,它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独特,并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版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画家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情感,通过材料的选择及技法的个性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黑白是永恒的经典,几个世纪以来,版画大师的创作为中外美术添上了辉煌的一笔,他们以刀代笔,以木代纸,一张板,几把刻刀,简单的材料,凭着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刻画世间多姿多彩的生活,每一幅作品都带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关键词:绘画艺术;版画;木刻;印痕;传统;新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32
0 引言
中国是木刻版画的故乡,版画主要是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版画在中国艺术中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经过特定技术手段,在特定材质(木板、铜板、石板、胶板、丝、布、纸等)上经过绘、刻、漏、腐蚀等手段,能够印刷出两张以上相同的作品,即为版画①。在版画创作中,艺术家们所选择材料的不同、运用手法的不同,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使创作的作品形式多样。版画是一种群众艺术,借助一把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各种刻板上刻印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版画是由印刷术中图像印刷产生出来的一门艺术,与印刷术的起源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不断积累、逐渐完善的漫长过程中,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开启了版画艺术的先河。版画扎根于民众之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版画是以板为媒介物制作出的绘画作品,以制版印刷作为表现手段而完成多份原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在绘画领域中将黑白木刻可产生多份相同原作看成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又被称为“复数艺术”或“间接艺术”,是艺术与印刷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版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会展现出不同的内容。
1 版画的发展史
中国版画起源比较早,有汉代说、东晋说和隋代说等。1900年在中国西北的敦煌发现了数万件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文化大发现。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物中,就包括了不少古代的版画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唐代刻本《金刚经》卷首的插图,一直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版画实物。而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被确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有具体年月标记的雕版印刷品,其卷首图创作于公元868年,此图刀功娴熟,线条遒劲有力,画面具有中原画风的特色,是我国雕版佛画中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国在晚唐时期雕版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国早期的版画作品内容以经卷为主,镌刻优美、质朴,风采迥异。
宋元时期,版画技法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时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在佛经的经卷中出现了山水等景物的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宋代出现了铜印刷,用于印刷纸币与广告;在元代的时候出现了平话刻本,它就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时期我国版画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大多秉承宋元时期的风格,线条粗犷,自然奔放,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版刻出现了多种流派,宗教版画在明代达了鼎盛时期,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兴起,其间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所创作的《离骚图》,此图绘于明末,刻于清初顺治二年(1645)②;《太平山水图》(又称《太平山水图画》)共计43幅,画当涂15幅,画芜湖14幅,画繁昌13幅,画太平山水全图1幅③。特别是《离骚图》,郑振铎先生在《版画史》“序例”中对萧云从的《离骚图》有过这样的高度评价:“故于陈(老莲)、萧(尺木)纵笔挥写,深浅浓淡,刚欲壁立千寻,柔如新毫触纸之处,胥能达诣传神,大似墨本,不类刻木。”④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离骚图》是以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詩歌《离骚》为主题创作的版画,作者对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历史、服饰、器物、花鸟、山水、走兽等形象进行刻迹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创作,完成了这一部经典之作,这套作品是我国插图版画中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了明末清初我国版画的繁荣与发展。
清末,近代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而出的版画遭受了冷落,版画艺术逐渐走向没落。
2 鲁迅先生与新兴版画的不解之缘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却与版画有着不解之缘,其一生收藏的版画多达2100幅。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使版画事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也使鲁迅先生与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也亲切地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先生之所以要提倡新兴木刻版画:其一是“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新兴的木刻版画,在各种报刊、书籍上以黑白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成为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必需品。其二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⑥。他以独到的艺术战略眼光,洞察到木刻版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不但可以使木刻青年获得学习典范,还能激发、鼓舞我国人民争取解放和追求理想的热情与斗志。
鲁迅先生主张木刻艺术须两翼并重:一是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现代创作别开生面,他重新翻刻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等中国传统木刻,并收集整理汉代石刻画像,在此基础上研究这些古代美术遗存;二是从国外引进作品,供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考,使本土创作更加丰富,先后编辑出版了多种外国版画集,如《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在并不相同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形态下,中国的传统艺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版画同具有深厚宗教色彩与生活气息的古代复制木刻有着根本的区别。新兴的木刻版画是在抗日救国时期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它承载着改造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它的创作兴起反映出了一种反抗与斗争的精神。自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开始了新的版画创作题材。因为我国需要有自己的艺术,更需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新兴版画的出现就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相连,它是中国革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家用艺术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版画艺术创作作为战斗武器,版画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新兴的版画艺术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步,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发挥了艺术的社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版画的黑白印痕之美
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的,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黑白木刻也被称为单色木刻,其画面简单、醒目,只有黑、白、灰三种色,在黑白对比时,要用灰色来进行过渡,这样就可以表现出黑白的多样性。黑、白、灰三色要与刀法相融合,才能在木刻创作时发生变化,从而使所创作的画面具有生命力。黑与白是大千世界中万物的简化,通过点、线、面的运用,体现黑白木刻独有的艺术感染力。黑与白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在于简约而不简单,单一而不单调,使欣赏者找到画面的归属感。黑白木刻的艺术表现方式,犹如版画上的音符,雕琢着美妙的乐章。
黑白木刻在表达方式上区别于其他的画种,画面通过黑白的布局和对比,体现出独特的绘画语言。版画在技法上所运用的工具最为简便,以刀代笔,采用阴刻和阳刻,通过黑白对比和点、线、面的穿插变化以及高超的刀法来刻画形象,运用灵活而简单的构图方法来刻画形象,具有强烈的、明快的、单纯的质朴美感和感染力。印痕是创作者用刻刀在木板上刻划以至于物体表面肌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痕迹。刀痕在木版画中被称为“刀触”。木味是刻刀在木板上镂刻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反映到画面上的味道。木板上形成的天然纹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不同木质能产生不同的木味,选取不同的木质也会产生不同的刀触,作品创作成功时所呈现出来的印痕美也是独一无二的。木味的印痕美给黑白木刻版画增添了一种独特视觉美。版画家对点、线与形的控制,以刀代笔让线条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刀痕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存于线条的相互关系中,这种关系通过形象来表现,而通过刀痕的方式寻求画面的力度和厚重,使观者与画面的互动萦绕在黑白与线条等富有意味的形式中。在中国人心中,黑为实,白为虚,黑是一切,白是空灵,黑与白如同有与无的相互渗透,作品中表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无相生的大千世界。巧妙地处理黑与白,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删繁求简,画面简练,达到黑与白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灵活运用点、线、面多种表现方式,使畫面黑、白、灰变化丰富,虚实层次分明,疏密得当。版画巧妙利用“留黑”手法来构图,对所刻画的作品做特殊处理,获得特有的艺术效果和主题风格。
美国版画大师肯特说过:“版画的最起点是黑白木刻,最难点也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⑦鲁迅先生也说过:“版画以黑白为正宗。”⑧版画的起点是黑白木刻,难点也是黑白木刻,攻克了这一难关,那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得心应手。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黑白木刻占据主流地位,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中,用简单的黑白二色来刻画大千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版画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黑白魅力,就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特色。黑色的重量感是其他任何一种色彩都无法比拟的,黑色给人以充实感,黑色的形状特征、大小、疏密对画面的统一与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黑白木版画中黑白对比是相对突出的,白色不论是用来表现主体形象还是作为背景空间,都是有形的存在。一幅黑白木版画作品存在着双关设计,塑造白色形态时要顾及黑色调所存在的美感,如果黑色在构图中起到主导作用,那也就决定了白色的造型美的美感。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佛教版画应运而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中。版画是反映生活的镜子,版画与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也就不成其个性,疏离了时代的需要也就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遵循着这样的原则,版画家们一如既往地创造着生活的艺术。版画“以一化千”广泛传播,从佛门经卷到民间戏曲小说插图,使人看不完、读不尽。在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相当娴熟,如科技知识与文艺书籍、图册等都运用了大量的雕印作品。中国版画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在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画出现了多种流派,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佳作如雪、不计其数。戏曲、小说刻本插图版本众多,在民间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如中国明代陈洪绶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所作的插图。许多作品充分流露出民间朴素的理想和希望,表现了具体生动的写实手法,从而概括地刻画了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表情与性格。一种艺术品之所以感动人,在于它真实地表现了对象,插图艺术之所以成功,在于作者对原著深刻的了解,对于人物的爱憎一定抱着亲切的同感,也具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因而所作的插图不只是帮助读者理解这部书的内涵,而且也加深了读者对原著书中人物的同情和对原书的印象。木刻插图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木刻插图对人物感情的细腻描绘,令读者看了爱不释手。民间流传最多的纸币、纸牌都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为防止伪造,刻功要求更为细密繁杂。由于接近生活,又物美价廉,至明清年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在中国版画史上,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可谓版画艺术的瑰宝。中国版画的构图处理是非常灵活机动的,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这个特色是从传统的民族艺术中继承下来的,经过岁月的洗礼,由许多优秀的版画大师不断创造,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而发展起来的。
4 当代黑白木刻的发展现状
版画作为古老的画种,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版画的平、凹、凸、漏、印痕、印版、复数性等特点不同于其他画种。版画早期是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后期画、刻、印由一人完成,版画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目前对黑白木刻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无论是构图方式、黑白处理、空间布局,还是刀法技术的运用等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尤其是木刻大师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版画多是模仿西方,在借鉴学习的同时,当代的黑白木刻作品充分地融合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民间艺术相结合,挖掘黑白木刻的潜力,发挥了黑白木刻的艺术魅力。黑白木刻版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技术越来越细腻丰富,虽然木刻作品不像初期那样承载着革命性、政治性,但同样表现了时代的现实性和思想性。艺术是记录时代的载体与形式,版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这是历史的必然。
5 结语
中国的传统版画以线描为主,艺术家使用版画的意义在于技术的深入,依赖其易于传播的功能和数量上的复制。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原创版画开始作为艺术形式出现,其艺术功能开始凸显,版画家也从手工艺人转变为艺术家,出现在中国艺术历史舞台上。
中国版画是当代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不同区域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能传遍到世界各地,现代艺术的多元化、风格化、大众化趋势更加突出,版画成为艺术欣赏和娱乐的载体。其因复数性而易于广大民众收藏与欣赏,世界各地举办的版画大型展览如世界语一般将各个民族的文化集中于作品之中,让艺术作为使者进行广泛交流和艺术信息的传达,以便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版画艺术源于中国,后传播到了国外,得到了拓宽和发展,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国际性独立画种。版画材料是极其丰富的,手段是非常多样的,版画艺术在历史进程的演变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单纯技术的精美性、印刷的复数性、版画的纯粹性逐渐从平面中而走向立体,从手段的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注释
①李楠.中国古代版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2.
②③李楠.中国古代版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127.
④沙鸥.萧云从版画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8:10.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3.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6.
⑦⑧深圳大学.中国版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