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方式
2023-05-26赵腾宇
赵腾宇
摘 要:在博物馆门类中,遗址类博物馆是不少地方政府保护历史遗迹、宣传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然而遗址类博物馆发展至今,出现了诸如展示手段效果不佳、亮点不足等问题。文章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从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方面,通过与其他优秀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对比,试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遗址类博物馆;二里头文化;陈列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19
0 引言
遗址类博物馆,尤其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是指在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上,为保护、研究、展示遗址本体和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在遗址之上或遗址附近兴建的专题性博物馆。相较于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能够实现遗址的就地保护和成果展示,同时也为遗址后续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场地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遗址类博物馆建设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展示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上文化旅游事业、城市品位提升的需要,遗址类博物馆大量出现。纵观我国目前已建成开放的遗址类博物馆,其展示手段基本上模仿综合性博物馆,以文物展柜陈列为主。这种展示形式直观,但是缺乏创新,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认知遗址本来面貌和时代背景的需要。因此,遺址类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形式亟须创新和变革。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曾指出:“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近年来新成立的遗址类博物馆,其基本陈列获得过“201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等奖项,在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出发,探讨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方式,对遗址类博物馆未来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1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要素分析
1.1 馆舍基本信息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北距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宫城核心区约1千米,乘车5分钟即可到达。博物馆馆体从设计之初便注重对二里头遗址反映信息的解构重组,以“王朝肇始,青铜之光”为设计思路,突出夏代夯土技术、青铜冶铸、农业经济、都邑选址等信息,大量使用了紫铜板、夯土墙、田垄、高台等建筑元素,端庄大气、浑然天成。
1.2 陈列设计特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设计基本陈列时,保持了与馆体风格的协调统一,通过学术性、权威性、通俗性的考古语言,挖掘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内涵,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一学术观点具象化。
1.2.1 内容表达方面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主要依据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二重证据法”,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传统历史观的叙事逻辑,用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较为完整地向观众讲述了夏代的兴亡史,增强观众初入博物馆对夏代的总体认识。第二部分是整个基本陈列的重点,由于二里头遗址至今尚未出土文字材料,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展览内容中为观众深刻阐释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地位、建立起夏都概念是陈列设计的核心。一方面,在布展文物占比中,第二部分占到了约60%,依靠丰富而珍贵的出土文物,展现二里头都邑无可比拟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策展团队分别从考古材料所表现的礼仪制度、城市营造、生业形态、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等方面落脚,形成较为完整的考古证据链,增强二里头都邑的可信度。第三部分作为基本陈列的尾章,注重的是引领观众对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进行思考与展望。
1.2.2 空间设计方面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在空间设计时,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总体固定、局部自由的展览线路,这类展线优势在于可以让观众较为清晰地了解策展者的策展意图,最大限度地增强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在展柜和灯光的选择设置上,博物馆使用了业内最新式的抗弯低反玻璃,大大降低了观众与柜内文物的距离感。展厅灯光按照不同展览内容分类设计,雕刻、吊顶、铜像、投影沙盘、LED触摸屏、模型小品、影院、油画、互动设备等作为表现陈列内容的补充展项,基本达到了移步异景的效果(图1)。
1.3 陈列设计的不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不足之处,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 展品位置设置不合理
受制于馆藏文物现状,博物馆在最初设计时将大量珍贵文物放置在第二展厅,导致展览文物分布头重脚轻,后半程缺乏亮点。从观众的随机采访及留言中可以看到,首次来访游客即出现了一、二、三展厅(均在1楼)和四、五展厅(均在2楼)观感明显不同的情况,部分游客明确表示2楼可看度不高,没有兴趣。而多次来的游客,往往直接来到第二展厅观看重点文物,放弃其他展厅。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策展者与观众之间意图和需求的割裂,另一方面也是对博物馆展厅空间和文物资源的浪费。
1.3.2 辅助展项效果不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于2019年建成开放,当时使用的数字设备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不断迭代,VR、AR、3D打印等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是博物馆中仍大量使用较传统的辅助展示手段,缺乏对行业前沿技术的使用,既无法更好地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宏大气象,也无法激起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观展热情。
2 其他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范例
2.1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图2)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隋唐应天门遗址之上,属于原址覆罩保护式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外观为一座1∶1复原的城门建筑,内部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在内部设计上将现代建筑与唐代元素有机结合,力求还原唐代建筑的真实风貌。展厅内部沙盘、模型、数字化设备等展项放置合理,与应天门遗迹相得益彰,使观众在能够充分了解遗迹的真实面貌和考古知识,在此基础上获得“梦回唐朝”的体验感。
2.2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紧邻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对其基本陈列“江汉泱泱,商邑煌煌”设计理念的介绍中提到:陈列设计应充分考虑盘龙城遗址“武汉城市之根”这一历史定位,深度挖掘文物故事,将考古、文物与现代城市有机结合,贯穿古今。展厅空间巧妙布局,避免视觉拥堵,采用沉浸式大场景以增强展项与展厅的联动。组合陈列与重点陈列相结合,部分区域采用矩阵式陈列,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把文物置于场景中艺术化展示,通过大型建筑复原、虚拟现实、触摸陶片、3D打印、滚筒互动等各类辅助展项的利用,将专业的考古知识可视化、艺术化、通俗化,让展览充满画面感和趣味性。
2.3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图3)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公园内,距良渚古城遗址约3千米。良渚博物院对其基本陈列设计理念概括为:围绕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这一主题,科学、系统地呈现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新高度。展陈以国际化语境展示中国古代文明为策展理念,充分利用博物馆建筑原有的高空间与宽敞的优势,探索尝试展厅大空间布局和相对自主开放的展线,形成简洁通透和相对开放的展陈风格,给予观众最大的观展自由度。在博物馆用光上,展厅空间采用仿自然光,营造出有意义与美感的光语境,给观众一种在阳光下游走历史长河的舒适感。600多件文物所用的展柜,全面采用低反射玻璃,高強度的透光率,使文物的展示更加通透,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物的距离。在新科技、新手段的合理运用上,模型、场景壁画、雕塑小品、3D打印、数字展示、水墨淡彩画、手绘图等各种方式,都成为文物展示的重要补充,直观生动地反映良渚文化和早期国家社会的发展高度。
3 加强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方式创新
遗址类博物馆作为遗址文物的展览平台,部分又兼顾展示遗址本体,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始终都要围绕遗址来展开。一个遗址经过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其中所包含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文化面貌、传统习俗、艺术底蕴等,都可以为策展者所善加利用。除了遗址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之外,前沿科技也应该更多地融入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结合以上这些范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遗址类博物馆陈列设计方式创新。
3.1 加强基本陈列设计,突出遗址价值
在特色上,利用遗址类博物馆的地利,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基本陈列相融合,例如上文提到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将遗址本体作为基本陈列的一项“展品”加以展示,让遗址自己“说话”。同时重视公共考古,将考古发掘现场搬进展厅,让观众以最直观的形式亲身经历遗址的揭示。在展品布局上,策展人员应根据博物馆文物数量、展线长度、展厅分布等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文物摆放方案,保证观众从头到尾步步有新意、处处有亮点,避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
在国际化上,大空间布局和使用自然光照明已经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型博物馆的共识。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宽阔的大厅未采用全封闭的结构,采光以自然光为主,光影、铜板、绿松石龙形器装饰铆钉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营造出了极具和谐美感的光语境,展厅中也部分使用了异形天窗来取代传统灯具,既体现了光的艺术性和塑造力,又给观众一种在阳光下游走历史长河的舒适感。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和良渚博物院在展厅设计上,均采用了大空间布局,少了传统博物馆展厅中的硬隔断和墙面,观众视线极佳。
在体验感和沉浸感上,遗址类博物馆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将前沿科技手段融入基本陈列设计,塑造博物馆内部空间的生动性,用活遗址。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行业内率先设立了数字信息部,先后搭建了全馆智慧导览系统、文物智慧化系统,增设基本陈列数字设备,建成开放了数字展示馆。又如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使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使盘龙城遗址更加具象化,改变了观众较为枯燥的展览体验,增加了观众对于获取遗址知识的精神需求。在博物院第二展厅陶器区域,复制的陶器、金属编织的镂空人像和VR眼镜的搭配虚实结合,极为精巧。
3.2 做好临时展览,实现博物馆作用最大化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成本较高,在建成后,往往数年甚至十数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举办临时展览就成了体现博物馆文化丰富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题材多样的临时展览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遗址类博物馆展览题材单一、内容相对固定的先天不足,还可以增加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吸引力,使受众群体更加广泛。遗址类博物馆的策展团队要摒弃狭隘保守的观念,避免纯粹的重要文物堆砌式文物展,针对社会与观众的需求,大胆设计开发特色品牌,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例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就是立足早期中国和夏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定位打造的专题系列展。又如良渚博物院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技艺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出发,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引进了“君子比德于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精品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立足古代城市遗址,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引进了“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等。这些临时展览的举办既拓宽了展览渠道,又提升了博物馆的形象和品位,维持了长时间的社会热度(图4)。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遗址类博物馆在展览上与传统综合类博物馆同质化,策展团队在引进或策划临时展览时要考虑到遗址类博物馆“遗址”与“考古”这两个标签,充分利用遗址这一传统综合类博物馆不具备的优势,选择一些与本遗址性质相近、与考古发掘成果相关或对比反差强烈的主题。在形式上可以加强跨界合作,为博物馆陈列设计引入雕刻、绘画、书法、模型等艺术品,形成艺术品与文物的创意搭配,使展览更加的多样化。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天问·二里头对话三星堆——李效成艺术作品巡回展”,将绘画、雕塑、陶瓷等现代艺术与二里头、三星堆遗址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别开生面。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金沙秘境——生态复原花艺展”,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以植物雕塑、园艺造景为手段,辅以大面积鲜花铺摆,复原了古蜀金沙藤萝花草茂盛生长、飞禽走兽酣畅嬉戏的美好景象等。
4 小结
正在飞速发展的遗址类博物馆在未来應该是开放的、多样的、智慧的和数字的,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无论是固定展线还是大空间布局,遗址类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由于其相对专业的考古语言、观众不甚了解的遗址背景,都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度。让遗址类博物馆的内容设计更加通俗易懂,才能真正增强遗址的传播力和文化的影响力。又如,技术的引进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大多数遗址类博物馆实行的是免费开放政策,仅靠政府财政拨款,对于博物馆的管理者来说,先进的设备存在着造价高、操作复杂、后期维保烦琐的问题,有限的资金大大影响了博物馆管理者对于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打消博物馆管理者的后顾之忧,既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思考。
遗址作为一个城市和地区先人生产生活、社会形态的实物见证,是展现城市形象和历史厚重感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希望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不断加强遗址类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创新展览形式,逐渐建立起独立的、多样的、个性的遗址类博物馆展览体系,真正让遗址类博物馆成为连通现代人民生活与古代记忆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鄂权.关于遗址类博物馆传播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0(1):34-37.
[2]任飞.高新技术在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5):228-229.
[3]朱海.历史遗址类博物馆展陈方式探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2):182-184.
[4]黄真彦.浅析新时期如何做好遗址类博物馆的保护与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88-89.
[5]刘座良.数字艺术在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新功能”分区[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31.
[6]张晓霞.遗址类博物馆的管理与利用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7):78-79.
[7]曹玉丽.遗址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应逐步上档升级:以内乡县衙博物馆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8):179.
[8]王莉.遗址类博物馆文物管理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思考[J].艺术科技,2016,29(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