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

2023-05-26张天财

天津教育·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互动学习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张天财

对数学课程而言,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激活学位的数学思维,使其在交流沟通中产生更多学习灵感,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认知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的重要性,阐述了提升学生数学认知质量的具体教学策略,以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互动学习效果。

一、有效课堂互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增强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参与自主互动活动,在沟通交流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相关技能,进而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另外,数学教师改善课堂互动效果,能有效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使其感知交流学习的乐趣,转变对数学课程的看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由讨论,从而快速理解和记忆重难点知识,在提升互动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有效课堂互动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体验式活动,培养互动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利用实物教具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发其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其互动沟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自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1.巧用实物教具,实现互动探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具象化思维能力,对眼睛看到的事物能够进行高效分析与理解,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开展实物体验活动,利用具体事物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自觉对所看到或摸到的物体进行交流,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看法,不仅可以提高小學生课堂认知效率,还能提升其互动学习意识。

以《认识时间》为例,小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能够正确读写具体时间。针对上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钟表实物教具开展体验探知活动,以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讨论与时间有关的知识,从而提升时间认知效率。例如,教师用钟表展示2:00这一时间,然后转动分针,转一圈之后时间变为3:00。小学生针对时间变化进行自由讨论,分析从2:00到3:00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探讨分钟与小时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秒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其次,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自行转动钟表分针,观察分针转动时,时针的变化情况,讨论钟表上的每个小格代表多长时间。最后,学生对如何正确读写时间进行交流。利用实物教具开展授课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还能快速激发其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2.融入生活元素,培养互动意识。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意识,需要消除其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减轻课堂互动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使其主动参与互动探知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元素创建生活化互动探知活动,引导其对生活场景或生活现象进行交流,挖掘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增强其合作探知的体验感,使其充分感受到沟通学习的乐趣。

以《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通过观察、推理、计算的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能够将土地面积单位正确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场景开展体验探知活动,指导小学生从真实场景中挖掘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互动学习意识,从而改善体验式探知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告诉学生操场跑道一圈是400m,而被这一圈围住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公顷。然后让小学生交流对操场面积的直观感受,引导其将教室面积与操场面积进行对比,讨论多少个50平方米的教室组合在一起可以与操场面积相同,从而使其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一知识点。小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可以增强对土地面积的直观感受,加深对1公顷=10000平方米的认识,还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互动学习意识,在自主交流中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二)创设信息化教学,改善互动学习效果

为了改善小学生互动学习效果,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微课导学和情境探知活动,以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知能力。同时,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转变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看法,从而自觉地参与互动探知活动,提升学习质量。

1.设计微课导学,活跃课堂氛围。

微课能够帮助数学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处理,从而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利用微课开展导学活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促使其主动与他人交流,进而改善知识探究效果,为之后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倍的认识》为例,在导学环节教师可以播放单元教学微课,让小学生通过动态视频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并针对微课内容进行讨论,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倍”这一数学知识可以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从而对单元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例如,微课中直观展示了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为了让小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两种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会将其混合摆放,先摆放两根胡萝卜,再摆放五堆白萝卜,每堆有两根。小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分析为何要分五堆摆放白萝卜,此种摆放方式与倍数有怎样的关系;白萝卜的数量明显多于胡萝卜,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两种萝卜的数量关系。由此引出“倍”这一重点知识,让学生根据“白萝卜数量是胡萝卜的五倍”这一结论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开展微课导学活动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自主探知难度,还能有效激发其主动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在互动沟通中对重难点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提升导学学习效果。

2.创设互动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消除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增强小学生主动探知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情境探知活动,将枯燥的理论性文字或定理转变成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或视频形式,以快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情境内容的讨论兴趣。

以《图形的运动(二)》为例,此单元包括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两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还处于逐步开发状态,根据文字信息理解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大难度。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几何情境,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法、图形平移的特征和平移过程用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利用有趣的画面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知的兴趣,自觉讨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平移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如何有条理地表达图形变换过程,在沟通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情境交流活动不仅可以转变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看法,提高其主动探知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其沟通交流的自觉性,使其在情境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质量。

(三)开展合作类活动,提高互动学习质量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分层小组、创设合作游戏的方式增强小学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帮互助和交流沟通中快速理解数学定理,挖掘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数学原理的本质,进而有效提高合作探知质量。

1.组建合作小组,实现有效互动。

为了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以学为主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水平设计分层小组探知活动,从而让思维层级相近的小学生实现高效沟通,在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学习灵感,有效提升互动学习效果。

以《折线统计图》为例,数学教师根据“同组同质”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综合水平不同的多个合作小组,并为每组布置与其能力水平相符的小组任务。各小组需要针对已知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折线统计图中各数据的意义,推断出相关数据的发展趋势。在合作学习中,同层级的学生之间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并做出有效回应,从而真正实现高效互动学习。例如,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折线统计图是为了表示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针对这一分歧,同组成员可以展开深度交流,根据看到的文字信息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探讨出折线统计图的实际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开展层次化合作探知活动,不仅可以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求知需求,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快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真正提升合作学习质量。

2.开展探知游戏,组织课堂互动。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除了组建分层小组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探知游戏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互动的兴趣,使其在游戏互动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数学学习效果。

以《小数乘法》为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改善其互动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创设计算抢答游戏。首先,让学生自行组成合作小组,并告知其游戏规则。其次,教师结合重难点知识展示几组数学计算题目,各组成员需要对题目进行讨论和计算,最先答对的小组获胜。例如,教师可以展示“3.5×3;0.72×5”“0.86×7;12.5×42”“3.5×16;1.2×0.8”几组小数乘法算式,各组学生对算式结果进行谈论,运用小数乘法计算原理高效解答。最终答题速度最快、最准确的小组为获胜组,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合作计算游戏活动既可以调动小学生互动讨论与合作解题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四)设计问答类活动,提升互动学习能力

设计探知问题是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小学生互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点和授课目标设计深度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问题进行细致讨论,在互动沟通中快速找到解题方法。此种方式既可以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其对数学课程的看法,又能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活动的意识,提高交流学习能力。

以《可能性》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能够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上述目标设计思考性问题,让小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其沟通探知效果。如盒子中有红色和白色的球各一个,如何描述第一次抽中红球的可能性?某地区下了一天大雨,气温持续下降,请用词语描述第二天继续下雨的可能性。判断在北极圈看到南极企鹅的可能性……针对上述问题,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遇到不确定的信息可以向教师求证,从而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过程中快速找出答案。问答类授课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小学生的多维思维,还能调动其自主询问和自主交流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沟通中透彻理解数学定理,提高交流學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课堂认知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快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认识到互动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设计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使小学生在合作沟通和探讨交流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互动学习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下地理教学——以“我们身边的自行车”一节为例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在线互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