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学龄儿童孤独感现状及性别差异分析
2023-05-25尹莉娜
李 瑶,尹莉娜
孤独感是人体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是由于个体认识到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存在差距而产生的[1]。个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就是儿童时期,学龄儿童孤独感日益常见,儿童的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发展也会被长期的孤独感造成直接的伤害[2-3],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4-5]。不良社交情绪的强弱是儿童在交往困难时寻求帮助的一种重要信号,儿童回避社交行为会导致社交焦虑产生,进而导致孤独感的产生,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会随之受到影响[6-7]。临床统计显示,学龄儿童孤独感现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8]。所以,了解学龄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内化问题对学龄儿童孤独感的早期识别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9]。本课题应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龄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德阳市小学地理分布情况抽取中心城区小学3所、周边城区小学2所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为量表条目的5~10倍。本调查问卷中孤独感题目26个,考虑10%的样本损失率,本研究的最大样本量n=(26×10)×(1+10%)=286人,最终扩大样本量为517人。纳入标准:年龄6~12岁;无任何先天性疾病,身体健康;儿童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参与研究的儿童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心、肝、肺、肾等慢性疾病者;脑炎或精神疾病者;甲状腺功能障碍性疾病者。
1.2 研究设计 问卷调查内容由儿童及其父母共同完成学龄儿童情绪行为和内化问题的填写,将517名学龄儿童依据性别分为两组,以比较学龄儿童孤独感男生和女生CBCL得分情况,了解学龄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内化问题及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
1.3 研究工具
1.3.1 基本资料量表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方式、是否早产、所在年级等。
1.3.2 CBCL量表 CBCL适用于评估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由美国心理学家 Achenbach及Edelbrock于1976年编制,在我国广泛使用,包括退缩、躯体倾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问题、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共113个条目,得分累加得到行为问题总分[10],得分越高说明孤独感水平越高。
1.4 数据收集 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问卷的内容,CBCL量表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资料;第二部分:调查孩子的社交能力;第三部分:回答描述孩子的项目,共113题,只根据最近半年的情况完成。发放形式包括送发式问卷和网络问卷,送发式问卷由调查者将纸质版问卷发放给6~12岁学龄儿童及其父母,如对题目有疑问则现场解答,回答完后再收回;网络问卷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使用形式,也是当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将问卷发放至1~6年级班级群以及科室组建的心理咨询康复后患儿随访群里由家长和学龄儿童一同填写,填写问卷时遇到问题可在群里反馈我们及时解答,填写完成后提交由课题组数据分析的老师提取有效问卷并分析得出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最终选取517份有效问卷,研究对象年龄(10.320±1.808)岁,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见表1。
表1 学龄儿童及其父母一般资料(n=517)
2.2 学龄儿童CBCL得分情况 517名学龄儿童CBCL得分为1~242(20.176±32.741)分。
2.3 不同性别学龄儿童CBCL得分情况 从退缩、躯体倾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问题、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10个方面分析出男生、女生CBCL得分。女学龄儿童中,思维问题和躯体主诉方面得分较低,分别是(0.469±1.315)分、(0.570±1.733)分,外化性问题方面得分最高,为(4.960±6.158)分;男学龄儿童中,思维问题方面得分为(0.981±2.421)分,攻击性问题方面得分为(5.788±6.970)分,外化性问题得分最高,为(8.003±1.022)分。不同性别学龄儿童CBCL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学龄儿童CBCL得分情况 单位:分
3 讨论
3.1 学龄儿童CBCL得分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德阳市学龄期儿童的孤独感日益增加,通过CBCL评估后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能推动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护理价值[11]。本研究运用CBCL对学龄儿童孤独感进行了全面性的发育评估,分析了学龄期儿童孤独感的现状以及在性别上的差异,增加了症状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孤独感明显低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13],女生在退缩、躯体倾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问题、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10个方面得分均低于男生,女生在思维问题方面得分最低[(0.469±1.315)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女生的心思细腻,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女生更加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并表现出更多的亲密行为[14]。
本研究结果表明,德阳市学龄期儿童孤独感现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且男生在10个方面的孤独感水平得分均高于女生,尤其在攻击性问题、内化性问题和外化性问题3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外化性问题得分最高,为(8.003±1.022)分,提示性别因素对学龄儿童孤独感的表现有明显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15]。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女生[16],根据结果分析男生孤独感高的原因,可以早期开展相应的干预工作,有效降低男生孤独感的整体水平。
本课题旨在研究儿童孤独感现状的性别差异,既往研究证实,儿童孤独感男生和女生存在明显的差异[17]。本研究提示男生孤独感的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男女生均在思维问题方面得分较低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可能与6~12岁学龄期男女生思维活跃,对人际交往和同伴间的相处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有关,但是男生融入所处的同伴群体和适应所处的情境都比女生慢,所以得分高于女生;男女生均在外化性问题方面得分较高且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可能与6~12岁学龄期儿童多动的性格有关[18],且男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2 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德阳市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孤独感研究现状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对尽早开展临床护理干预工作及减少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临床护理工作也可以运用CBCL进行早期筛查,了解学龄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内化问题以及孤独感的现状[19]。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孤独感现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提示在护理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龄期男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其进行交往,避免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减少孤独感的发生[20]。
目前,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学遗传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孤独症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龄期儿童家长由于过激教育,甚至对孩子进行打骂等惩罚行为已经被证明容易引起儿童孤独症的发生[21]。伴随着一系列负性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孤独感的典型表现,且儿童的心理健康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22],甚至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机能的正常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23]。所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十分重要,整体来讲,本研究能够在学龄儿童孤独感早期识别中提供显著的参考价值,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局限性 与大多数研究一样,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次研究只选取了德阳市中心城区小学3所、周边城区小学2所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单位比较集中,没有分散在各个地区,受到了地域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的地域范围,不只局限于德阳市,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本研究受研究样本的限制,同时学龄儿童身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使研究结果有所偏差,此次研究虽然提取了517份有效问卷,但如果增加样本量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数据的准确性,更加详细地说明学龄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及性别差异,故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量,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以及更有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