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 快乐成长
2023-05-25赵宝翠
赵宝翠
摘 要:自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各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为的就是减轻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压力和负担。为迎合新时代的要求,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展开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在最大化保障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基础上,大幅降低学生的课后压力。本文将围绕着“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这一话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强化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确保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更优化的课堂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优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引导
具体来说,在授课前的备课环节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不同章节对应的授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优化教学的流程和方案,落实好双减的政策要求,比如说教师可以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完善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下,提升个人对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从以下这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把控:一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通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等诸多方式提升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的状态,二是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兴趣爱好所在的手段去推进教学,如此就能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同时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快速汲取知识点,事实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文化的元素、精神内涵,如果能结合这一些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往往就能让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三是教师应该落實好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表现自己。
比如在围绕“学生阅读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导读活动,以这样的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表达积极性,具体来说,建议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小视频,小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整理此前学过的内容,然后再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彼此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认真观察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点拨,让他们朝着科学交流的方向去前行。
二、挖掘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活动
自双减落地之后,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定改变,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在教材中的各类素材,如此才能更好提升课堂现场的教学质量。比如说传统的教材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对各类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互动性课程的融入不够多,现在的教材则在互动性、实践活动上的安排比较多,如果教师能深度挖掘这一些互动性教材资源的价值,往往就能让课堂现场的内容变得更显丰富,氛围变得更显活跃。值得一说的是,在利用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任务驱动、互动引导等诸多方式设计各类学生兴趣爱好所在的活动,让他们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在富有趣味的课堂环境中,落实好各类专业知识的扎实学习。
3.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想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师生互动是一个很有效的渠道和方式。事实上,如果可以让师生间维持在良好的关系下,就能让学生积极反映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能因此得到教师的有效解答,帮助自己摆脱目前学习的困境,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语文核心素质。
比如说在完成《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都想要了解一下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比如说,针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一起分析答案不够全面的原因,并且在未来展开进一步的调节,避免同样类型问题的出现,另外,对于回答比较全面、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同学,教师则需要及时第一时间肯定他们的良好表现,简言之,在给予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鼓励+肯定式的评价模式,如此才能最大化释放出学生对学好小学语文课程的自信。
综上所述,自双减政策落地后,各科目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为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展开优化和教学,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上实现有效的改革和优化,如此才能向学生提供更显科学、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内容的指导下,充分调动个人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 张俊波.“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能力型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2(14):40-44.
[2] 蒋秀琴.“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J].新课程,2022(18):8-9.
[3] 王连娟.“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设计[J].天津教育,2022(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