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
2023-05-25
强化“四个导向”推动调查研究走向深入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善于从价值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四个维度共同发力,深入实际察实情,系统梳理获真知,科学决策收实效,力戒“调研秀”“问题秀”“成果秀”,促进调查研究工作提质增效、走深走实。一是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到“心至”群众。二是强化求真务实的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工作要学会“蹲下去看蚂蚁”,到困难集中、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查找问题、研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守正创新的过程导向。调查研究必须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战略思维深入调查,以创新思维深化研究。四是强化科学决策的结果导向。有调查无研究,有研究无措施,有措施不论证,都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研究。要坚持结果导向,构建“全局谋划、一体发力、系统推动、末端见效”的调研格局,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决策、政策和举措。
(來源:2023年4月21日《重庆日报》)
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实干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要素,大兴调查研究就是大兴实干之风。实干要求科学实践,这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要求;实干要求竭力实践,这是调查研究的价值所向。调查研究是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关键路径和兴国安邦的实践基石。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本质上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查研究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亲力亲为、身体力行,真正沉入一线体察民情,真抓实干服务群众。新时代新征程吹响了各地实干争先的号角,必须推动调查研究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一是“调”要有方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二是“查”要有力度,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三是“研”要有思考,必须服务科学决策。四是“究”要有成果,必须接受实践检验。
(来源:2023年4月22日《光明日报》)
树立科学调查研究的意识和精神
党中央鼓励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各部门深入调查,了解民情、国情以及自己主管领域的情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但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声音,比如担心调查会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不但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担等。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是因为许多调查者不知道何谓调查以及如何调查,不知道如何通过调查去认识、了解社会。因此,调查者在开展调查之前必须多了解科学的调查方法,但科学的调查意识和精神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科学的调查意识和精神是在科学的调查方法的实践中确立的,体现在科学的调查会给国家、社会和被调查者带来福利的基础上,并得以有效地培育和维持。为此,调查者必须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树立“没有科学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第一,以认真、严肃的科学调查态度和精神赢得被调查者的尊重。第二,以科学、平和、通俗易懂的调查语言和技巧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第三,以换位的角色和意识,理解被调查者的处境和想法,尽可能为被调查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使得被调查者从调查中有所收获,反过来会使得调查更加深入,产生意料外的积极效果。第四,科学的调查有助于与调查对象进行有效的政策交流和沟通。总之,只有坚持科学的调查精神和意识,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才能真正找到科学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将科学的调查转化为沟通干群、顺畅民意表达、问需于民的民主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有发言权。
(来源:2023年4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调查研究要注重用数据说话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其中,大数据无疑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新技术新方法。学会大数据、善用大数据,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要树立数据思维,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深刻理解大数据与调查研究“联姻结对”已成必然趋势;其次,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领导干部要逐渐成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行家里手。要筑牢数据基座,做到摸清底数。一方面,善于走互联网路线,经常俯下身子到互联网“打卡”。克服本领恐慌,读懂互联网,走近互联网,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调查研究用之不竭的数据宝藏。另一方面,抓住大数据“大”这个“牛鼻子”。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情况,通过来源广泛的海量数据,全面摸清问题底数。要激活数据动能,做到施策循数。一是通过大数据给问题“画像”,找到问题曲直原委,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抓准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大数据开展趋势预判、进展跟踪、分析解剖,实现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科学化决策,助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实际效能。
(来源:2023年4月25日《光明日报》)
调查研究要习以为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要经常化。由此可见,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不仅要能用善用,而且要多用常用,“曲不离口、艺不离手”,使之习以为常。一是深化认识促成习以为常。要把经常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原则遵循、成为工作习惯,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实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二是建章立制形成习以为常。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要强化对调研成果的评估、研讨、转化,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管理监督。三是紧贴工作养成习以为常。要围绕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突出重点、直击要害,结合实际确定调研内容。要搞好结合融合,坚持因地制宜,拓展调研渠道、创新调研方式,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研,使调查研究更便捷、更高效、更经常。四是以上率下筑成习以为常。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带头调查、亲自研究,推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和机关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决防止多头调研、重复调研,避免调研扎堆加重基层负担,确保调查研究既有序又有效、既习以为常又不失控失常。
(来源:2023年4月28日《上海宣传通讯》)
年轻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实践路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是年轻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当前,需以较高的政治站位为导向、以社会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完善的培养机制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年轻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科学调查研究观念。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书、不唯上;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结合起来推进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调查研究既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也要重视政策的落实情况,让政策“供给”与人民“需求”相符。二是紧扣现实问题,丰富调查研究方式方法。要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专门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突出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根据调查的范围和对象确立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采用普查,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也可以到困难较多、问题突出、情况复杂的地区进行重点调查;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注重挖掘调查研究的角度,以新视角新思路研究老问题,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实效。三是健全培养机制,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体系。要为年轻干部提供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平台;还要在制度上进行约束,如将调查研究能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将调查研究能力的标准量化等;推动形成领导机关和年轻干部常态化调研制度,建立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联系点,鼓励年轻干部做调研并形成科学严谨的调研报告;完善调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渠道,推动调研成果规范、科学转化。
(来源:2023年4月30日《党建参阅》)
调查研究要在“实”字上下功夫
开展调查研究,关键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首先,调查研究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必须听真话、察实情。听真话、察实情,就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不能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而要“身入”与“心到”并重,真正沉到一线,开展深入、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其次,调查研究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必须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就要摒弃各种私心杂念,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直面矛盾、大胆揭短亮丑。最后,调查研究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必须谋实招、出实策。出实策需要真本事,需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功夫。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学习和历练,不断提高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领。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拿出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做到思路实、对策实、措施实,以实招、实策、实功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2023年5月5日《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