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

2023-05-25张奕华陈霞万宗节

关键词:网络舆情短视频高校

张奕华 陈霞 万宗节

摘  要:互联网和短视频技术的发展重塑了人们的媒介使用格局,短视频日益成为大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重要平台。由短视频引起的高校网络舆情热点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校舆情中的短视频内容植根学生现实需求、传播依靠情绪驱动、发展周期更具爆发性。短视频平台的瘾化算法、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沉溺、尚未成熟的短视频行业環境是短视频平台上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频发的主要原因。面对短视频平台上的舆情交锋,对高校短视频舆情进行有效引导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应注重倾听解决短视频舆情中的大学生诉求、建立完善舆情处理机制、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以系统化思维推动短视频平台大学生网络交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达9.62亿,占网民总数的91.5%[1]。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大众使用频率最高、具有高使用黏性的媒介形式,我国逐渐步入“短视频时代”。短视频成为高校大学生新一代的社交语言,重塑着高校大学生媒介使用格局和舆论生态,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同时,“信息茧房、沉迷虚妄、精神污染等负能量磁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2]。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短视频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必须主动融入短视频媒介环境,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近年来短视频平台高校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频发,对短视频平台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审视与应对是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舆情热点中的短视频

大学生是短视频平台使用的主力军,也是短视频媒介内容的主要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高校短视频舆情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真实了解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情况,课题组以华南地区某所高校学生为调查样本,依托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随机发放问卷,回收97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20份,占比43.21%,女生552份,占比56.79%,随机抽取有效问卷中的20位同学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发现,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这些特征。

(一)内容根植学生现实需求

高校短视频舆情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诉求是高校短视频舆情的内生推动力。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校内发生的事情”“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会选择点击浏览。“00”后大学生成长的物质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从满足生存转向更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大学生对和自身实际相关的校园生活关注度比较高。从高校短视频舆情的主题划分上看,其类型主要有:(1)生活类话题。与学校住宿条件、食堂卫生安全等和校园生活质量相关的话题比较受大学生的关注;(2)管理类话题。对高校教育管理服务提出各项意见建议等。近年来,学校疫情防控、电动车管理等话题最受学生关注;(3)交流类话题。主要是交流成长的困惑和经验,主要包括学习、工作、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内容;(4)高校热点类话题。带有学校标签的热点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联动,例如校庆祝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军训等。学生作为网络短视频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往往从现实生活尤其是大学生活取材,交流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点看法,借此表达一定的诉求需要,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从而获得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并形成网络影响力。

(二)传播依靠学生情绪驱动

调查数据表明,和学校有关的资讯类短视频学生互动率低,学生以浏览为主,较少转发,参与调研的学生中89.06%表示只浏览,3.02%选择“经常转发”,7.92%选择“偶尔转发”;0.66%大学生选择“经常评论”,10.17%选择“偶尔评论”,89.17%选择“从不评论”。和学校有关的情感倾向高的短视频的互动率相对较高,学生的转发评论数更高,参与调研的学生18.1%表示只浏览,17.70%选择“经常转发”,64.20%选择“偶尔转发”;30.66%大学生选择“经常评论”,39.05%选择“偶尔评论”,30.29%选择“从不评论”。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大学生倾向于转发与评论的短视频通常会有大量的态度表达与强烈的视觉冲击。短视频极具渲染的画面感、评论区强烈的情感互动,在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产生了“涟漪效应”,催生和放大了舆情热点,形成舆论规模的扩散与叠加。研究表明,短视频引发网络舆论热点的动力往往是情绪主导的,其中愤怒、不平或者哄笑等情绪是人们聚集在网络空间里热议某事件的主要驱动力[3]。以2022年高校疫情防控相关的短视频舆情为例,情绪超越事实成为主导舆论的主要动力,加剧圈层的裂变式传播,成为舆情热点的催化剂。短视频传播动力“情绪主导”与大学生群体圈层化的特点结合,导致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情绪反应更为强烈,传播的情绪驱动特点更加明显。

(三)发展周期更具爆发性

短视频本身就具有时长短、传播快、瞬间冲击性强的传播优势,同时,作为网络原住民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普遍擅长短视频拍摄剪辑,富有创造力的二次创作进一步推动短视频舆情的病毒式裂变传播,因此在短视频平台上高校舆情事件的发酵速度会更快,呈现爆发性更强的特点。一是燃点低。在人人都能随手拍的时代,短视频的画面感、临场感加上意见领袖博主的信誉背书,一个吸引眼球的高校短视频一经发布,即刻就会引起大量转发;二是发展快。高校短视频舆情往往能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内迅速达到峰值,热度上升迅猛。因此,高校短视频舆情突发事件处置的黄金时间也从早期网络时代“黄金24小时”缩短为短视频时代“黄金1小时”,处置越早,舆论引导越主动;处置越晚,舆论引导就会陷入被动;三是热度短。短视频的传播动力体现出鲜明的情绪主导性,并不能形成对某个热点的持续性关注,发展周期极短。以“某大学生高考复读旧专业”热搜话题为例,短视频网络舆情在短期达到峰值后很快便开始衰退,峰值的话题热度仅维持了两个小时。普遍而言,短视频网络舆情发展呈“潜伏期较短且迅速上升—爆发期峰值维持时长较短—冷静期大幅减退后逐渐消亡”的短周期。

二、短视频媒介网络舆情产生影响

网络短视频舆情夹杂着各种主观的信息、多元的价值,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对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冲击。

(一)媒介依赖深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

《融合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产业报告2021》指出:近四成的用户会在工作日观看24小时的短视频内容,超過八成的用户会在休息日每天浏览短视频内容2小时以上。高时长、无差别的使用率反映出短视频对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持续侵占,短视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4]。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浏览网络短视频的频率更高,对短视频舆情热点的讨论也更活跃。短视频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难以避免沉浸在网络信息流中,在短视频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和信息茧房中认识客观世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形成的关键阶段。当前网络短视频的管理机制并不成熟,有大量虚假、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其中。随着短视频媒介使用的深入,沉浸在真假难辨、充满分歧、情绪强烈的短视频网络舆情中,真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受到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形成对短视频媒介的依赖,其情绪和认知受到短视频舆情影响波动,被短视频网络舆情“牵着鼻子走”;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网络短视频舆情的热门评论或者博主输出的观点,获取对世界的看法,将随着流量贩卖的网络价值观视为现实生活中合理的价值观,造成了成长中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失真”,形成虚拟和现实的错位,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展。

(二)“后真相”时代挑战高校教育管理

“后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后真相时代,情感和个人信念比真相更能影响舆论。人们关注短视频舆情热点,并不一定是出于客观事实的关注,甚至并不关注真相本身,而是借由事件的舆情热度发表传播自己的观点,因此短视频舆情的复杂程度远远大过其他媒介。高校短视频舆情往往和学生诉求相关,不同群体的学生会借由舆情热点表达情绪、观点和诉求,高校短视频舆情中大学生的意见观点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的特点,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这给高校处理舆情加大了难度。因为在处理高校短视频舆情时,不再仅仅是通过呈现真相就能解决,如何从高校短视频舆情纷繁复杂的舆论流中快速精准识别各类学生群体的真实需要成为后真相时代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机遇挑战

短视频媒介平台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也造成了挑战。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取丰富的短视频资源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创作短视频的方式,更好传播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喜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的内容层出不穷,短视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对博主的盲目崇拜和行为模仿影响着其价值选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了极大考验,短视频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认同,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面对高校短视频舆情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超越网络上众多意见声音,关注到学生的真实诉求,并以大学生接纳的方式阐明道理、建立链接、回应诉求、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

三、短视频引发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原因

网络短视频舆情和传统载体的网络舆情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需要剖析短视频平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

(一)算法推荐:短视频引发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技术基础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5]。短视频行业是吸引注意力经济的行业,作为短视频用户的主流群体,大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数字资本利用算法竞相围猎的对象。短视频平台通常会运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进行痕迹管理,分析和判断用户的喜好习惯和需求,从而进行信息和产品的定向精准推送。一般而言,用户对某话题的关注度越高,该话题的视频曝光度也越高,背后推手是数字资本对人群注意力的持续围猎。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若平台检测到用户对某种类型视频的点击次数和完播率均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就会将用户定义为这种类型视频的受众,将会为用户推送更多相同类型的视频。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掌握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的数字资本以“流量至上”和“算法为王”为宗旨,通过不断设置议题、制造热点和优化算法,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的眼球,持续围猎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同时,数字资本也会通过对信息流动的操控影响网民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度,以达到维系自身用户规模的目的。高校是社会十分关注的对象,自带流量价值,高校舆情短视频通常也是用户关注的热点,平台算法机制的助推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完成病毒式的连锁传播,使高校舆情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被放大、发酵,从而引发舆情危机。

(二)媒介镜像:短视频引发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

拉康(Jacques Lacan)的媒介镜像理论指出:大众媒介都具有镜子的特征:首先是凝视,主体通过媒介凝视客体,从中观察客体的特征并逐渐接受客体;其次是认同,人们认同媒介作为认识世界的镜子,并通过媒介将他者理解为自我;最后是幻象,媒介通过有选择地提供信息,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让身在其中的个体往往只能看到被媒介反映的影像,但将其视为真实存在的现实[6]。互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文化时代。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网络媒介通过镜像创造了一种拟态化生存环境,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幻象世界[7]。如短视频平台运用各种算法,将个体潜意识的需求转换为短视频的推送,从而通过一个又一个短视频不断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使用户越发依赖短视频呈现的幻象,沉溺于潜意识打造的“信息茧房”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出生于2000年以后,出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塑造,媒介镜像体现出的认同与幻象更加强烈,网络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短视频呈现的冲击性画面更容易被当作真实,从而引发大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绪共振,导致舆情热点的产生。同时,短视频的图像与声音增强了非理性情绪的渲染力,而夸张化的标题与文案能够鲜明地传达关键观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任何情绪都能通过短视频的暗示和便捷的传播过程迅速蔓延开来。大学生用户极易受短视频中传达出的愤怒等非理性情绪的影响,将媒介信息当作真实信息,受情绪驱动,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在平台中转发讨论,使得高校舆情事件的热度不断提高。

总之,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塑造,媒介镜像极大弱化了大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短视频中看到的“镜像”是真实的。同时,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尚未稳定,容易被各类文化思潮和非理性情绪所影响,加剧短视频引发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

(三)产业发展:短视频引发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土壤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短视频产业爆发式增长,逐渐资本化,不管是处于产业上游的UGC和PGC,还是作为中间桥梁的MCN机构以及其他派发平台,还是下游的短视频平台,都呈现“流量至上”与“算法为王”的行业特点。数字资本不断优化算法、降低拍摄制作技术门槛、不断扩大广告变现规模,助推平台创造话题、制作热点。而作为新兴产业,现阶段短视频媒介尚未完全成熟的行业环境为高校短视频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短视频平台众多也为高校及相关部门的及时应对增加了难度。同时,在短视频媒介的信息喂养下,大众化、泛娱乐化的内容往往更受欢迎,大众越发关注社会舆论,也更乐于参与讨论,成为互联网中的“吃瓜群众”。因此在此种环境下,短视频引发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关注。

四、短视频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活跃群体,容易受到短视频内容的影响,并影响到网络空间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为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加以应对。

(一)重视短视频舆情中的学生诉求,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8]。高校短视频舆情折射学生现实需求。现实问题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也是短视频舆情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理短视频舆情。高校在短视频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的利益放在舆情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出发解决学生的诉求。一是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高校要畅通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调研访谈、谈心谈话、观察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实际需要。当短视频舆情发生时,要第一时间从情绪性的表达中迅速研判出学生的需求点,从而开展工作。二是切实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要认真对待分析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沟通工作。高校短视频舆情的爆发,往往和学生长期反映某一具体问题但是得不到回应、解决有很大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的日常反馈得不到回应,部分学生会选择制造网络舆论话题,来吸引社会关注,以推动学校加快处理。高校要主动搭建沟通桥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对具体事件处理的出发点、困难点和实施计划,最大程度地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二)完善短视频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做好短视频舆情的预判、监测和干预

高校短视频舆情的发生发展、传播发酵和处理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校和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高校要建立完善短视频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做好短视频舆情的预判、监测和干预。一是从实际出发作好预判。高校短视频舆情的预判应基于现实,并对发展趋势进行提前预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敏感节点、政策变化、环境变动等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理情况的因素保持敏锐,在事件初始、事件发生的各个节点,主动预测舆情发生的可能性,对舆情发生的时间、程度、范围提前预判,为后期监测、干预、引导舆情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重视苗头性问题的舆情监测。由于短视频舆情具有燃点低、爆发迅速的特点,及时捕捉苗头性舆情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组建专门的舆情监测队伍,如党政机关干部、学生政工干部、学生骨干和学生信息员,对高校短视频舆情进行重点监测,加强日常监测和重要时间节点监测,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及时从大学生关注、评价、转发的信息中,捕捉苗头性倾向,建立舆情预警制度。三是发挥协同干预机制引导舆情走向。短视频舆情危机爆发后,要发挥协同干预机制,溯本清源,及时回应学生需要,帮助大学生客观、准确地把握舆情真相,使舆情得到合理控制。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媒介

大学生既是短视频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法治教育是应有之义。一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受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会因为短视频上连续的负面舆情产生持续的焦虑、低落情绪,高校应该设置丰富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赏析评估及创新生产等能力。二是加强法治教育。“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9],短视频也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法律,大学生要加强网络安全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道德准则。三是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媒介。高校应通过主题教育等进行大学生思想引领,积极培育短视频平台的榜样学生群体发出正能量,引导学生培育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2-08-31].https://www.cnnic.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84-89.

[3]杜志红,郑敏.短视频引发网络舆论热点的影像逻辑[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3):194-206.

[4]赵晖.融合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产业报告[J].影视制作,2022,28(07):13-42.

[5]Simon H A.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Rich World[J].martin greenberger computers communication &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johns,1971.

[6]雅克·拉康.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R].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1949.

[7]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3).

[9]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8-4-20.

责任编辑  江  峰

作者简介:张奕华,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霞,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科员;万宗节,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科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基于易班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DWL21YB04)成果;“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互联网影响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WL21YB5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短视频高校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