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写作密码,练真情表达
2023-05-25李婷
李婷
摘要:在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出炉的背景下,理想的小学高学段习作教学,不是教给学生多少华丽辞藻、写作方法,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当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写作并且喜爱写作时,语言就能自然流淌,文如泉涌,习作便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解锁写作密码、激活写作热情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单元一体式”的作文指导、教师的认可、下水文的感染、读者群体的建立、常态生活的挖掘等。本文试逐一进行阐释。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写作热情
一、小学高学段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重视写作训练,忽视兴趣培养
2022年版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学生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书面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一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较为滞后的教学方式,将写作课设计格式化,注重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方面不够重视,课堂灵活度不够,一定程度消耗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二)强调立意深远,造成拔苗助长
进入小學高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积累水平不断增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青睐于立意较高的习作。不少学生在习作课上勉强能理解其立意,但往往拘泥于某一立意,不能举一反三。呈现这种习作实则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思维发展特点,极易造成学生盲目生搬硬凑,说大话、空话、套话,容易造成班级习作千篇一律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鼓励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表达出真实的思想。
(三)忽略学生主体,丧失作文初心
如今,多媒体融合或智慧化的教学环境已搭建起来,精美的微课资源或影像资源常常出现在全学段、全学科之中,这些资源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对待这类资源早已司空见惯,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松懈。在使用可视化结果的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上,教师播放相关的微课资源,学生处于被动观看的学习状态,观看过程中生成的感受易被忽略。因此,小学高学段学生要在微课教学中及时做出反应,教师让学生在好奇心得到满足后,逐渐进入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从而将引进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写人习作《他了》的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有关各类心情的图片,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判断,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某个人有情绪时的样子。如此一来,选材就更加鲜活、可感。
二、小学高学段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式策略探究
小学高学段的学生常常望“文”兴叹。事实上,写作是一项不能速成的能力,它需要运用多种综合能力,包括谋篇布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联想运用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修辞想象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变成一种习惯,才会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化解惧怕心理、享受写作乐趣。
(一)整合单元教学,开展迁移写作
部编版语文教材实行单元一体化设计思路,三至六年级每册书都有习作单元,着重实现读写结合、轻松写作。在教授这类单元内容时,格外注重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运用。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写作要素分别为: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搜集资料后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某一种事物。课文以或平实或活泼的语言风格介绍了一种事物,为单元习作提供了行文思路、培养了行文语感。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摘抄好词佳句,进行自由仿写,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练笔能有效督促学生提升阅读的广度,将阅读中的所得转化为写作的“深度”。
在非习作单元中,立足同一单元人文主题,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为单元习作做铺垫。同时,教师应对单元授课的思路做创造性尝试,某个单元可以先从单元习作入手,先写习作,展开点评修改,再看看课文中名家是如何写人、物、景的,学习课文时的着眼点就会有所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再请学生进一步修改习作,鼓励学以致用。
(二)善用教师威信,开展赏识教育
在目前已经建立起的专题训练和随笔训练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中,不论是叙事类、写人类习作训练,还是写物类、写景类习作训练,教师反复表达对真实性和个体感受的尊重和赞赏,被认可的小作者享受着教师雨露般的言语润泽,情绪高涨,就更加期待投入下一次的写作之中。例如,同是写母爱的习作,半夜送医院一类的故事,因为没有细腻的观察,就容易落俗套或写不出其中感人的细节、真实的心理和完整的场景,文字便没有生命;教师淡化批评教育,转而循循善诱,鼓励、引导学生抓住平常生活中与母亲的一次肢体接触,解读出接触背后的深切关爱,由此传递出的情感就更具感染力。
及时地肯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其习作的水平自然有所差别。以一次辅导学生习作为例,学生拖欠了一篇习作,迟迟交不来。我建议她以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趣事”为主题完成一篇习作,她懵懵懂懂地点头。看她茫然无助的神情,我就知道她必然一时之间没有思路,在此情形下,我就索性不限主题由她写。不一会儿,她奋笔疾书写了一段描写七星瓢虫的文字,尽管她的基础薄弱、错字连篇,但其中不乏精妙、超出她平时水平的语句,写出了七星瓢虫虽然微小但随处可见,重点赞扬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立刻询问是如何得来这“神来之笔”的,她将一只手摊开,褐色的七星瓢虫赫然出现在我眼前,我见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她解释道,正当她苦思冥想之时,这个“小家伙”跳到了她的桌子上,进入了她的视线。我就此事在课上大加赞赏她,有时写作素材就像这般误打误撞地进入同学们的视野,能够激起同学们的思考和想象。敢写想写比犹犹豫豫不知写什么要强百倍。随后,我再次指导她写中秋趣事,她果然更有兴致了。最终的写作成果虽然不能与水平高的习作相提并论,但她的写作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教师应该这样“借题发挥”,不断激发不同水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写作欲望。为达成激发写作热情的目的,教师可采用“三明治”式评改法,即在总评时,开端和结尾都是夸赞之词,中间部分谈一谈习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表述方式,学生更易接受,更易改正习作中存在的不足。
(三)搭建有效阶梯,细节传递真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一个重要的概念: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范文或习作范例就是点燃学生习作欲望的手段之一,如果文章出自教师之手,那么这些文章就更贴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眼前一亮。因此,教师在创作范文时,要写小学高学段学生比较熟悉的人、事、物、景。要文字优美流畅,结构清晰明了,立意准确易懂,关注细节描绘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范文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触动,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例如,同是写家庭生活,老师先出示一个自己写的片段,此片段是用真实生活中偶然间看到妈妈弯着腰拖地时的情景来赞美母爱。将这样一个习作片段供同学们品评,在品鉴的过程中明确结构、注重修辞,让学生好模仿。在学会模仿之后,再启发学生通过其他典型事例表现对亲情的赞美。习作教学必须有扶有放,几番训练,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
这样的写作至少持续两个月。两个月后,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借助老师自创的“习作范例”,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好真事,吐露真情。
(四)建立读者群体,强化對话底色
习作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课堂现场,师生、生生间的互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和他人对话的媒介。所有的对话,汇聚成一种表达的“势”。正是在这种“蓄势”中,学生的表达从懵懂走向清晰,从迟钝走向敏感,从模糊不清走向知其所以然,习作的热情和兴趣就会持续高涨。
听取伙伴的建议,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有效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提升。这种共鸣是养成写作兴趣最好的助燃器。在作文新授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可以按照写作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组合起来,结成帮扶小队,互为读者。这样,暂时薄弱的学生能在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和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写作对象意识,能力强的同学也能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水平。事实上,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以教为学”。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会采取同桌互改、小组互改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习作的优点,再发现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重点挖掘同学们习作的长处。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写作基础一般甚至薄弱的学生重拾写作的信心。我始终认为,塑造学生行为的最佳时机是在学生做对了的时候。因此,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习作训练点的要求时,就要使他得到充分肯定。我常常启发学生在查找同学问题的评改方式外更多地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取长补短。正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中,一篇篇习作就像蚌珠似的,磨出了圆润饱满的样子和光亮。
(五)挖掘常态生活,消除惧怕心理
孙绍振先生在《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超越自我》一文中指出:“在有些人看来,孩子们的生活不是生活,在他们感觉中,生活是一种本质的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太渺小了。”因此,所谓“学生们缺乏生活体验”,就是建立在忽视学生常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我认为,学生不是缺乏生活经验,而是缺乏对常态生活经验的激活和挖掘。吃饭、喝水、睡觉、洗脸等都可以成为习作训练的写作内容,学生不是无话可写,而是不善挖掘。
要想照亮学生的常态生活,先要聚焦,常态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最大源泉。其次是定向,对同样的生活在不同维度、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学生只有找准维度,才能展现个人独特的感受或联想。引导学生从触觉感知洗脸,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感知同一个行为……学生的观察就像是一台摄像机,聚焦是把摄像机的开关打开,定向是让摄像机的镜头投向某一处地方,而充分感知则是一部微电影中每一帧的细节,包括动作、情绪变化、用时、声音等。如洗脸前,妈妈轻轻拿起一片湿润的卸妆棉,先把卸妆棉敷在眼睛上一小会,紧接着拿棉布有节奏地按压眼皮几下,棉布立刻粘上鲜艳的色彩,眼上便没了光彩。只有把握住人物动作的细节,才能把过程写具体。要想写生动,还要善于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写生动。如每次卸妆,妈妈都要先仔细查看她的脸颊,确保没有一丝残留的妆痕,就像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画家描摹一幅精美的画,也像是作家反复推敲优质文稿中的词句。充分的觉知是遣词造句的前提。学生们通过类似的表达表现妈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立意也是十分积极的。
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和美感的》一文中隐喻了三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作文这种艺术创作,应当像画家一样,用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发现生活的意义。小学高学段的学生们已然具有如此敏感的心灵和诗性的智慧,他们能够小心翼翼地感知着自己身体上的变化,若无其事地听着周围同学的闲言碎语,细致观察着班里同学关于懵懂感情的风吹草动。他们可描写、议论、抒发的生活场景很多,只是缺乏充分的引导和鼓励。
(六)借助各类平台,扩大习作影响
为了保护更持久的写作热情,除学校、年级组织的习作赛事外,教师要更多借助更高平台、更多媒体载体,放大学生习作的影响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成长,品尝写作过程中甘甜的果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树立更远大的写作目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而且要向报社、杂志投稿,也可以借助社区、网络媒介等公众资源,寻求展示自己习作水平和精神面貌的平台和机会,不惧挑战,赛中磨砺。
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下,习作教学方法的变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智慧环境下呈现可视化结果等。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方式能够实行线上线下双线并举,这使习作课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如在写人习作《他了》的课上,鉴于“畅言智慧课堂”设备的使用,课堂实现了当场点评学生习作的环节,呈现习作时可以单一呈现,也可以对比呈现。教师、学生给予某一典型习作的点评更便捷,学生修改习作更具时效性。不仅如此,学生在课上提交了习作或习作片段,课后,教师在互动报告中也能一览无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在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改变学生胡编乱造、抄袭搬用等不良写作状态很关键。希望教师通过“单元一体式”的作文指导、教师的认可、下水文的感染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习作课堂得以呈现出真实有效、活灵活现的样态。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