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践
2023-05-25夏美玲耿德知
夏美玲 耿德知
摘要: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并不是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对幼儿进行适宜的科学启蒙、适当的早期科学教育,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能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为幼儿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本文结合我园实际情况,从创设适宜的科学环境、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有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深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园有效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创造机会,使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应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幼儿为主体而进行。现代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幼儿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对其科学态度的培养。
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从社会发展层面说,利于为社会、为国家储备科技人才。从个体发展层面说,能一定程度满足和发展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使幼儿萌发科学情感,在科学概念和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起桥梁,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探究技能和科学知识,掌握初步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园自创立至今,一直以“科学教育”为办园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上形成了一些有效方法。
一、创设相适宜的环境,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可能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具有隐形教育作用。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一)物质环境
营造优美的户外自然环境。户外游戏时,幼儿常常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小到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不知名的小虫子,都能吸引幼儿驻足观望、观察、讨论。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教育素材,是一本读不完的活教材,它具有课堂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然而,生活在城市的幼儿被禁锢在了钢筋水泥搭建的世界中,很少能与泥巴、河水、树木、动物亲密接触,慢慢被人为地剥夺了亲近大自然的权利与机会,所以在幼儿园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营造优美的户外自然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我园动植物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创设了种植区、饲养区、沙水区等活动区,幼儿可以在活动区种植、饲养、观察、记录等,在此过程中,不断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形成对自然的探究兴趣。如幼儿在小菜园里与蜗牛的一次偶然相遇,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了幼儿对蜗牛的千奇百问:“蜗牛有牙齿吗?”“它们吃什么?”“蜗牛分男女吗?”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开设了蜗牛大探秘区域,幼儿可以在此区域饲养和观察蜗牛,也可以在这里留下自己关于“蜗牛”的疑问或解答,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中构建起对生命概念的理解。
创设丰富的物质资源环境。除了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之外,我园还创设了丰富的物质资源环境,如巧妙创设“光影记忆”楼梯,在“阳光、玻璃、彩色透光纸”的共同演绎下让幼儿感受光、影、色彩的奇与美;创设了不同主题的科学墙面,让幼儿在与“触摸墙”的互动中,通过手触体验,直接感知物体的不同质地、不同硬度等特性。在与“问题墙”的互动中,幼儿通过问问题、找答案的形式引发探究热情,发展好奇心,获得新经验;天猫精灵、点读笔等科技产品的投放与使用,为幼儿寻找答案提供了可能;此外,科幻画廊、科学发现室、科学操作长廊也为幼儿园增添一定的科学氛围。科学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可能。
(二)心理环境
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育環境,有利于幼儿去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认真倾听幼儿想法并鼓励支持幼儿,允许幼儿出错,尊重、包容、接纳幼儿,让幼儿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被重视、是安全的,在这种氛围下,幼儿敢犯错、敢提问、敢表达,幼儿的探究欲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基础。如一次饭后散步,幼儿围绕“日晷如何确定时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的猜想千奇百怪,教师并没有急于否定幼儿,而是组织幼儿继续观察日晷。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了日晷的晷面、晷针及晷面上的数字,初步了解了日晷测量时间的原理——太阳不断移动,晷针在晷面上的位置不同。幼儿在了解原理之后,兴趣不减,想要亲自验证日晷测量时间的准确性,于是,教师继续追随幼儿兴趣,给予幼儿动手测量时间的机会,并辅助幼儿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的提问,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不断助推幼儿、鼓励幼儿,幼儿在提问-猜想-验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日晷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二、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并非简单地指科学集体教学活动,而是形式多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幼儿去探索、思考、尝试,使幼儿对学习科学具有积极的态度,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整体发展。我园除了开展较为常见的科学教育活动外,还开展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
(一)丰富的园所科学教育活动
我园每年都会举办“科学嘉年华”活动,全园参与,幼儿在做实验、玩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神奇与快乐,感受科学的趣味和价值。
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玩、可以做,还可以讲和听。我园开展的“云上亲子科学故事会”活动由亲子共同录制科学故事音频或视频,教师进行收集和推优,幼儿园在每周固定时间利用广播进行播放,全园幼儿共同收听。幼儿在说一说、听一听的过程中发现科学、探索科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也利于拉近亲子感情和家园距离。
(二)丰富的班级科学教育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适宜、有趣、探究性强的材料尤为重要,能大大增强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支持幼儿探究物体之间的关系及科学现象,达到科学探究目标。如:由乒乓球和塑料板组合而成的“水上莲花”,让幼儿了解了水的吸附力;“魔镜”让幼儿了解了镜子的反射现象;“颜色传送带”让幼儿了解了毛细现象;等等。教师需不断观察分析幼儿探究水平及行为,有针对性地对材料和工具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换。
中大班开展的“小值日生”活动将科学贯穿其中,值日生们除了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需要播报天气,自主选择讲科学小常识或科学故事,做科学小实验等。这项活动在班级深受幼儿喜欢和期待,潜移默化间使科学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幼儿的心中。
此外,结合科学开展的班本化活动也在班级持续进行着。当幼儿发现了新奇、好玩的事物后,教师及时追随幼儿兴趣,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幼儿思考,不断推进活动,强调在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三、有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建构经验,促进探究能力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活动,因而科学教育十分注重对于幼儿探究技能的培养。探究技能包括提出疑问、做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等。下面结合我园具体情况,就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材料的筹备以及探究过程中的记录与交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
(一)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满足幼儿探究需求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那如何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呢?首先,选择的探究内容要兼顾科学性和启蒙性,既要是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又要是浅显的、常见的、易懂的,要符合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科学事物和现象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为小班幼儿提供一些外形特征明显、易于观察的探究内容更为适合,如“罐子的声音”“海绵小鸭”“石头碰碰乐”等;中班幼儿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如能在“让鸡蛋站起来”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材料支撑让鸡蛋站立;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之间较为内在、隐蔽的关系,如在“翻跟斗的小胶囊”活动中了解重心转移的有趣现象。
其次,选择的探究内容要兼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们既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方面的探究内容,又要有所筛选,选择典型的内容让幼儿认识、探究、学习。我园有针对性地筛选了一些常见、有趣、典型的探究内容供幼儿进行持续探究,每个年龄段探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使幼儿的探究更深、更广,更有利于幼儿的持续发展。如:以“纸”为探究主题,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分别开设不同探究目标的探究活动。
教师除了基于以上两点原则自主选择适宜幼儿的探究内容,还可以从我园的园本活动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园本活动集是经过教师们反复研讨形成的,每学期的科学大练兵活动,采取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等形式,推选出适宜的、合理的、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课填充到园本活动集中。在科学活动区中,各班投放的科学游戏的内容、材料、玩法设计以及游戏效果会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集体研讨、群议群策,力求做到科学、合理、有趣、有效。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在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环节进行挖掘和随机渗透,如生活活动、谈话活动、游戏活动等。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关注、支持、引导、引发幼儿的探究,让幼儿明白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多种方法保证足够的材料投放,增强幼儿探究能力
科学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较难的是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往往因为要准备的探究材料太多,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如何解决材料收集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园所对常用材料进行配备。如:滴管、量杯、管子、各种镜子等。
2.鼓励教师积极筹备。如:“掉下去”活动中,教师积极筹备树叶、石子、纸条、羽毛等操作材料支持幼儿探究。
3.發动幼儿家长,收集一些个性化的操作材料。如“火箭飞上天”活动中,发动家长收集矿泉水瓶子,可以很好地解决探究材料不够的问题。
4.各班相互借用。当班级有相同的科学活动安排时,各班可以自行分工筹备材料,再相互借用,这大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材料收集的有效性。
当然,收集探究材料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如:“魔镜”活动中,幼儿园提供了平面镜、折叠镜,教师筹备了彩泥、米奇小模型等;“会跳舞的泡泡”活动中,发动家长收集了泡泡机、吹泡泡工具、泡泡水,教师筹备了各种材质的手套、抹布、透明盒子等材料。有了这些方法的保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更加容易,幼儿在充足材料支持下的探究更加充分,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三)巧用记录,支持表达与交流
记录是用语言、动作、符号等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所获表现出来,在科学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记录的形式和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把握记录的时机和方式,因材施教。需要注意的是记录内容不应被固化,幼儿不仅可以记录探究的结果、过程,也可以记录探究前的推测、猜想和探究后的想法、问题等信息,让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与交流往往是紧密关联的,幼儿记录与交流的过程也是对探究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反思、调整的过程,有利于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记录与交流过程中,幼儿利用记录帮助自己记住一些重要信息,继而更加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发现表达出来;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真实经验和想法,继而支持幼儿探究。所以,基于记录的交流,更具真实性、有效性,利于推动幼儿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国秀华.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11):1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