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23-05-25笪姮
笪姮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硬件、软件”都跟不上。为了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有效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双减” 体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
“双减”政策从“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课外的体育社团活动,不仅及时复习了体育课上学习的运动技能,还可以延伸课堂教学,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和训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培养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二、“双减”政策实施前体育教学状况
(一)体育器材及师资力量配套不齐全
我校有近2000名学生,但只有4条跑道,跑道一圈只有186米,操场内部还划分了几块区域用作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径赛项目的场地只有一个沙坑,投掷区也没有。为了保证课时量,平时的体育课场地非常拥挤,再加上课后服务的增加,上课的班级更多,场地受到更大限制。由于场地问题,学校采购的体育器材也不多,只有少量的球类器材、软垫、障碍物以及师生自制的沙包。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上既保证课后服务质量又能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成为我校面临的难题。“双减”政策下,体育课的分量越来越重,原本一星期15节的课时量增加到20多节。随着课时量的增加,体育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不仅要开展常规的体育课教学、两操活动、各项赛事备赛以及各种教研活动,还要参加延时服务。我校的体育教师原本就很匮乏,10名体育教师仅有3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其中1名专业体育教师还临近退休。
(二)学校、家长等各方重视不够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体育教学的情况屡见不鲜,体育教师谁都可以担任,导致学校、家长、部分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师持有偏见。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不应该在体育训练上浪费太多时间。一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在体育锻炼中受伤、出汗受凉等,直接拒绝让孩子参加体育训练。部分主课教师认为体育课多上一节少上一节并无大碍,所以任意占用体育课,导致体育课更加边缘化。还有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只要保证“安全第一”就行,将那些“苦、累、有难度、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都取消,对教学上运动技能的掌握并不做要求。有些非专业的体育教师上课则呈现“放羊”的状态,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很难发现体育特长生。
(三)体育教学模式固化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而非专业的体育教师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缺乏新意,体育课上基本都是“热身慢跑,布置训练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不管不顾”。未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指导,课堂教学没有趣味及新意,长此以往,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及兴趣。还有专业体育教师过分强调动作的技术要领讲解,把以练习为主变成了以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全面
德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一些体育教师课上一味追求动作技术的讲解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此外,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机会也特别少,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学校并没有明确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但是缺乏针对性,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并没有让学生们参与实践。
三、“双减”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活动内容
乘“双减”之风,我校完善体育配套设施,增加了几百个呼啦圈、篮球、跳绳等,也增加了体育相关的赛事,让竞技体育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例如校园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广播操、算盘操等比赛。同时,进一步优化大课间活动内容,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日晨跑”锻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营造积极锻炼的良好氛围,融洽师生关系。针对不同季节,合理地安排活动项目,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统一进行培训,天气炎热时大课间活动则改为全员转呼啦圈、运篮球。此外,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消除他们的顾虑,强调身心健康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二)增加专业体育教师,培训非专业体育教师
学校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发挥专职教师特长,由组长带头形成以专业体育教师为骨干的教师团队,以“专业”带动“非专业”,为非专业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形成一对一帮扶模式,经常开设公开课,树立典型。发挥非专业体育教师的优势,开展转呼啦圈、跳绳、拍篮球等动作技巧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课堂驾驭上找到自信,逐渐走向专业化。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观摩学习微课、优质课、专家讲座或多媒体自主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等。课前精心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化;课上认真负责,贯彻落实;课后及时总结、反思,改变上课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有所期待,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
为了高效地将德育与体育融合,教师需要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改进。首先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爱心和宽容之心,对待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有耐心,分层教学。比如某一位同学的失误导致输了比赛,在其他同学加以指责时,教师就应该站出来鼓励学生帮助他走出阴影,引导大家总结失败原因,吸取教训,争取下次表现更好。同时也要告诉大家:我们是一个团体,要有团队精神,不能一味责怪队友,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其次,根据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去启发。例如对于小学体育课中的“耐久跑”这个教学内容,可以围绕“行人过斑马线”的游戏,将德育和交通安全知识融入其中,既让学生体验耐久跑这项运动,提高他们坚定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又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礼让行人”“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小孩主动帮助其过斑马线”等道德行为;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交警叔叔工作的辛苦,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为他人着想。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对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及德育意识进行重点培养,提高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意识,促进教师德育渗透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其一,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蓬勃发展,各类体育器材配足配齐,体育教师们也重拾信心,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更丰富的运动项目,充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其二,目前体育教师的配备仍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平时的课堂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早日弥补体育教师不足的短板,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
其三,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教师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建议
首先,学校可以成立体育社团,为更高水平的赛事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室讲解体育赛事,提高学生比赛鉴赏能力。
最后,鼓励体育教师申报体育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双减”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晨康.探讨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J].小学生(中旬刊),2018(2):60.
[2]李储涛.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6):7275.
[3]马德浩.具身德育: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理论视角[J].体育学刊,2020,27(4):16.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