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之研究
2023-05-24郑翠玉
郑翠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研究,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开阔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实践活动、注重问题引导、设置学习任务等方面,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做深入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突出学生课堂主体
在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是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在教学情境中,情境的创设工作由教师负责,而对情境中的事项进行分析和学习则需学生主动配合教师来完成。而且创设情境所运用的素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的辅助条件。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买文具》一课为例,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情境中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如1元、1角等;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其次,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从本题目便可以看出,本课教学内容与购物有关,教师便可以此为抓手,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情境。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需要购买文具,如铅笔、橡皮、本子等。商店中对学习文具做了标价,铅笔2元一支、橡皮1元一块、卷笔刀5元一个等。要想获得相应的文具,就需要购买,那你们知道购买文具用的货币叫什么吗?
学生:人民币。
教师:人民币的面值都有哪些呢?
学生:1元、5元、10元、100元……
最后,教师将购物情境中文具的价签进行放大,并在侧边匹配与之相符的人民币图片,以带领学生认识和熟知人民币。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既可以将简单的数学内容变得丰富,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也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明确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共识,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不对内容的呈现方式作出调整,学生在学习中便会存在一定难度。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将数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难度,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小熊请客》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编制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了解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形象地呈现乘法口诀过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小熊的疑问:小熊的红果取得了大丰收,想要招待朋友们。此时小熊在想,做一串需要几个红果呢?如果一串需要四个红果,那么两串需要几个红果呢?三串呢?四串呢?这时教师将目光转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可以帮助小熊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列出了表格,方便学生计算和探究,如表1所示。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表格填寫过程,学生会发现每串红果的数量是相同的,便可以用乘法计算:如1串有4个红果,即1×4=4;2串有8个红果,即2×4=8;3串有12个红果,即3×4=12……学生完成的表格如表2所示。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获取关于4的乘法口诀时,不仅可以及时数一数红果的数量,还可以形象地认识4的乘法口诀形成过程,降低知识难度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进行知识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就数学知识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折一折、做一做》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借助剪纸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取知识。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对称图案,如短袖衬衫、“王”字、五角星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剪出来的吗?请与同学交流一下,动手剪一剪吧。”在剪纸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如何让剪出的图案两侧对称,这便是对学生图形对称意识的激活。其次,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剪纸,但是在剪纸时,教师发现学生剪纸的方法不同,有的学生先将图案画下来,再进行剪纸,而有的学生则是将纸张折一折,再进行描画,这样便可以以最少的画工和最快的速度获得高质量的剪纸,而且能确保剪出图形的对称性。最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从而带领学生完成关于对称知识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知识的探索上,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高效完成知识的获取。
四、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教材获取知识后,如果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总会感觉有疑问。所以要想对知识完全掌握,便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借助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教室有多长》一课为例,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体会不同测量方式之间的区别,积累测量实践活动经验。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实现对教室长度的有效测量?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有的学生选择用直尺测量;有的学生用随身携带的水瓶测量,而后再测量水瓶的长度;有的学生选择用数学书测量;还有的学生采用步伐形式测量……其次,教师收集实践中学生测量的数据,如表3所示。
根据数据发现,学生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大家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实践过程,为什么两位学生都选择使用直尺测量,但测量的结果还是不同呢?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在测量的过程中直尺摆歪了,或直尺与直尺间的缝隙过大等。
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测量教室长度,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测量的实践数据,体会不同测量工具对数据结果的影响,以及使用测量工具时需要注意的测量准确性问題,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五、注重问题引导,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承担的任务之一便是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跟随教师设置的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分物游戏》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能够对平均分进行正确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法带领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知识。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有4个桃子,需要让两只小猴子分得一样多,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小猴子的对话,帮小猴子公平分配。
至此,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平均分配的意识,教师便可以适时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均分。其次,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继续展示不同场景的分配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在学习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具体的图片场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实现对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对知识的掌握。
六、设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前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未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作用,导致学生面对新知识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因此,教师要提高对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视,确保学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长颈鹿和小鸟》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除法运算的多样性;掌握6—9的乘法口诀和求商的方法;掌握“方框里最大能填几”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和了解。
任务一:阅读教材中关于长颈鹿为小鸟造房子的情境故事,提取其中的信息,尝试设计一个使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任务二: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除法问题,并记录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任务三:尝试完成教材课后的部分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上述课前学习任务都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的,学生完成对三个学习任务的解答,便可以初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为后续课堂的正式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在开展新知识授课前,教师要注重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使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理解新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将疑问标注在相应的知识点旁,便于在课堂上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立足数学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