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23-05-24郑晓艳
郑晓艳
五育并举,德育先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重要部分,更是塑造综合性素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小学而言,要落实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教学纵深发展,就要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课堂。然而,就当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而言,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性及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对这些“预留”空间进行深入挖掘和完善不仅能显著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浓厚的“道”“法”校园氛围,进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開展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分析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最后,提出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四个课堂”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需求,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因此,德育教学工作者应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及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要求,对自身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贯彻性”改革,以促进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质性”优化。
一、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时代的发展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新课标改革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时代在变化,教育事业要想赶上“发展的春天”,就要紧跟时代节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学成了新时期小学教学的首要工作。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可以促使教学工作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需要,还可以解决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例如,传统教学中,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是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可教育空间”;有的学生对法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还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树立正确方向,更能为学生后续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总的来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例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后,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循在课堂学到的“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等社会公德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这便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纠正”的具体体现。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三观,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为学生讲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党的二十大有关内容,在学生内心树立一根成长“标杆”,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精忠报国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青少年接收信息的途径也呈现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但是大多数青少年没有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教师和学生家长需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以避免学生走上弯路。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有着明显的“扬善”意识和“正向”理念,当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初步认知时,就能将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落实在自我行为中,因为第一印象往往影响着学生对周围整体事物的看法,因此以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解读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事物、提升辨别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我国现有法律的认识。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就出现了“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底线道德观”,促使学生成为守法的中国公民。
二、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
(一)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对科目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仅围绕课本展开教学工作,忽略了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做足准备,跳出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背后的“社会性”意义,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方式
新时期的课堂应跳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圈”,以实现新课标改革工作的纵深发展。要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但是由于不同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造成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双双下降,影响了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纵深开展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教师要全面审视自身的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善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的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材的编写是以社会道德与国家法律为中心,结合小学生视角,对知识进行拓展而来的,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以社会准则和小学生的见闻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该科目教学时存在着较大的“惰性”,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甚至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最终致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失效。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应将自身对知识的解释建立在学生的实践和行动上,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深度,进而在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价值的基础上,体现我国新课标改革的智慧性。
(四)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性与上文提到的“教育的实践性”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又存在本质区别。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应站在小学生认知生活事物的视角,帮助其认识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说,教育的实践性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效能”,而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性的侧重点则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效能”和“执行效能”。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某些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没有切实站在小学生的视角开展工作,而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硬核灌输”,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导致学生对生活认知存在偏差。教师只有加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并站在学生看待社会事物的视角,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优化开展
(一)丰富教学内容,打造“趣味性”课堂
要想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全面开展,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趣味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平安出行》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图片入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障自身的出行安全”,学生在观察课本的图片后,就可以思考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危险出行现象以及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其次,教师可以以“小组加分”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和表达过程,还可以鼓励学生“跳出书本限制”,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积极思考”“踊跃表达”的课堂环境。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拓展课外知识,从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打造“趣味课堂”。
(二)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现代化”课堂
要想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高效开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拓宽知识输出途径,构建“现代化”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3章《我爱家乡山和水》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投影仪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VR技术,这便是将新时期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教育的具体体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科技兴国的认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爱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持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心底埋下爱国、爱家乡的种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三)加强应用教育,打造“实践性”课堂
要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的实践性,创设“课堂实践”平台,打造“实践化”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解决班级纠纷,有的学生扮演纠纷者,有的学生扮演辩护者,有的学生扮演裁判官……其次,教师抛出问题:如何利用“班级法律”解决双方矛盾呢?学生可以自主翻阅教材或询问教师,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所对应的权利,从而对我国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等基本格局进行大致了解。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还能提升学生的行为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模拟课堂”的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法治教学,还可以应用于生态环保、创新创造等课程的教学,打造“课堂实践”平台,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學的实际价值。
(四)调整教学思维,构建“生活化”课堂
要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性,站在学生视角构建“生活化”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点绿色》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应调整“固化”教学思维,将课堂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以“旅游”为载体,模拟学生的旅游经历,带领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则长城旅游短片,在短片播放之前提出问题:你所看到的污染现象有哪些?当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完短片后,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在短片中看到的污染情况。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旅游中有过哪些不良行为,从而将环保教育课堂“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构建“生活化”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提升学习质量。
四、结语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新时期祖国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人才和科技人才,更需要综合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培养,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进而实现我国教学质量的纵深发展,完成新课标改革的工作任务。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