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3-05-24张国辉栗蕾周会娟
张国辉 栗蕾 周会娟
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融合培养,才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不佳,往往相互割裂,需要从思想引领、机制保障、平台搭建、队伍建设、氛围营造等入手,实现融合发展,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高校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均属于高等院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系列理论与实践教学,培養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及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素质。然而,现实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往往割裂进行,这便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立足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关系、融合现状、融合路径,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系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紧密融合、不可相互替代。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展示理想信念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挥棒,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致。两者的根本任务均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将抽象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实践变为具体的行动,培养出既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一致。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正确方向。两者有着相同的总目标,即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有机结合,实现良好专业能力和崇高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实现更全面的价值追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融合的契合点与实施点,然而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两者很容易被割裂,实际融合效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能创业的大学生,或者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大学生。近年,“挑战杯”系列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成为专业或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以致高校过多地把精力放在组织大赛、参加大赛方面,忽视了比赛的本源。针对整个比赛过程中蕴含的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合作共赢等理想信念,对学生缺少充分的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思政创新教育类课程有待扩展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仍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或其他课程为主,且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质量标准也不统一。整体来看,课程体系中缺少专创融合、思创融合、专思创融合等类型的课程,尤其是缺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高水平课程。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同样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
(三)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有待多样化
有研究人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仅为49.12%。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仅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游学、参观等实践类型的教学形式。同时,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也不充分。
(四)高校思政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许多高校都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建设。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课程师资的缺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可以分成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两大类,但主要来源仍是非专业课教师,其中多为行政人员或辅导员。非专业课教师在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上相对弱一些,又被行政事务占去大部分时间,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过多精力。更为关键的是,绝大多数非专业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即便是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较好的专业领域知识、专业创新能力和授课经验,但由于教学科研考核压力较大,难以有充分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在政策支持上,现在国家对辅导员和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师生之间的比例至少达到1∶200和1∶350,而创新创业教育类的师生比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规定。
(五)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氛围有待提高
做好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育人是思政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则能形成更好的充分条件。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实际来看,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具体来说,就是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氛围营造不浓。在整个宣传过程与氛围营造中,诸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不够立体,内容体系方面不够系统,没能形成整体宣传效果。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大学生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的明确等方面还不够充分。对于典型师生的荣誉奖励设置较少,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先进案例评选较少,没能形成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综合来说,还需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广泛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思政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重视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中,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始终。另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育人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发现时代需求的真问题,科学合理地选择创业项目,减少创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帮助大学生扛起时代需求的真担当,培养大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坚强意志和不畏困难的斗争精神,有效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风险与挫折;帮助大学生提出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又解决真问题的真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二)强化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制度保障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不是将两者简单叠加,而是为了让两者能够像水与盐一样更有效地融为一体。这就需要高校各部门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为两者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形成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教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协同领导小组,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各自发挥哪些作用,其他相关部门要出台什么样的文件、提供怎样的保障等。例如,教务部门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专业中的培养定位、课程开设、课程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等内容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人事部门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如师资的选聘、培养、待遇及考核等要做好基本保障;其他相关部门要对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创新创业相关成果的运用给予充分的鼓励。此外,机制的设置要突出重点,避免烦琐,以免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平台搭建,充分夯实多维平台的实践载体作用
在突出思想引领和强化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还需搭建有效的平台,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落到实处。平台建设可以分为理论平台、实践平台和宣传平台等三类。在理论平台方面,主要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思创教育、专创教育、专思创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突出“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方式新方法。在实践平台方面,推动校内各类实验室、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工坊、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推动校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保证学生既有实践动手的地方,又能接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平台方面,形成从线下活动到线上新媒体立体式聚焦。其中,在线下可开展如创新工坊体验日、众创空间开放日、双创文化周等参与感强的活动;在线上,可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总之,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形成立体的宣传空间。
(四)加快队伍建设,充分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
师资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两者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从而形成内驱动力,推动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实践;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要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知识。而在当下,能够同时具备上述能力的师资并不充足。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协作,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定期开展共同备课、共同研讨等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实现互相交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以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帮助教师补齐短板,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三是壮大师资队伍,积极从历年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或具有一定创业经历的教师中选拔组成新的教师团队,壮大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要求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有效融入思政内容。四是为从事相关教育的师资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五)做好氛围营造,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增强全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可以在各级会议中专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全校师生在思想上理解此项工作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可以结合暑期三下乡,优秀毕业生、创新之星、最美大学生评选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受尊重感以及使命感。再次,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开展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宣讲,做好校园典型代表人物的宣传报道,为师生树立良好的榜樣。最后,利用好实践平台内部的上墙文化和团队文化,做好校内各类思政创新实践平台的氛围营造。
参考文献:
[1]金伟琼,陈永霖,吴蕾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6).
[2]洪晓畅,毛玲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5).
[3]赵红妍,王欣.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育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7).
[4]王怡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行”路径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
[5]马小辉,尹婷婷.学科建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效应[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3).
[6]夏雪花.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
[7]尹璐,谷佳忆.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大学,2021(51).
[8]王飞,卓德虎,陈红杰.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3).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