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校园,走向社会

2023-05-24黄喜洋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建设

黄喜洋

摘 要: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硬件条件,但目前各校普遍存在校园面积狭小,土地有限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实践基地进行广义定位,把狭义的“土地”拓宽为“空间”,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研究,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建设的一些做法:立足学生个体、重视教室内外、开发学校边角、关注社区环境、依托共建单位、借助研学机构。以上做法对学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8-0242-0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参与、体验、探究为主的课程,提倡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17年10月,教育部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的“土壤”,从而促进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但是,在落实《纲要》的过程中,学校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或把“基地”完全等同于“土地”,并认为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校园面积有限,对实践基地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把实践基地建设任务推向社会,完全依赖公共资源建设。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基地的定义应该延伸到“进行实践体验的空间”,而不能囿于传统上的“用于实践体验的土地”。把“土地”的概念拓展到“空间”层面,有助于学校的基地建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劳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将取得质的提升。

1.立足学生个体

人类的探索活动总是遵循从近到远、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按照活动范围和活动关系归类,可以分为四大领域: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处于较浅层次,因此小学低年级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基本上从自身出发、从身边入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本身就是基本的实践基地。把学生个体视为实践基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基本理念,其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探究兴趣,学生在自我服务中学会自理自立。如笔者指导三年级某班开展“今天你洗澡了吗”主题活动:发现问题(夏天教室里有浓烈的汗臭味)——分析问题(汗液滋生细菌,细菌繁殖产生臭味)——发散问题(可能的原因有洗澡频次、洗澡时机、洗澡方法、洗澡所用的清洁用品等)——尝试解决问题(选择感兴趣的原因进行实践探究)——交流成果(各小组汇报交流)——解决问题(夏天每天最少洗一次澡,洗澡时间选择晚饭后保持干爽的时间最长,要对脖子、腋窝、腹股沟等皱褶较多的部位重点清洗,最好使用抗菌肥皂等)。以上活动,学生从探究自己开始,初步习得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精神,为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教室内外

班级授课制是主流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在校时,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各科课程的地方,也是学生开展实践的重要场所。但纵观小学教室,口号标语居多、欄目布置趋同、内容乏味单调,过分规范而个性不足。实际上,教室内外作为班级的实践基地,要充分挖掘出教室的作用价值。笔者曾借鉴幼儿教室的布置思路,协助学校在小学教室内外进行相应的实践基地创设:建立相应的区角,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区角设计;连主题墙饰都由学生自己布置,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放在相应主题角进行展示;在平时的教室卫生整理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笔者还协助某小学把“花开有声”作为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内容,每个班级的教室内外均开辟“种植园”,每个学生负责一株花卉盆景的养护,并定时开展养花护花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不同品种的花卉的特点,掌握花卉种植的许多技能;走进教室,犹如进入一个四季常青、五彩缤纷的小花园,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不仅身心愉悦,而且学会爱护他人劳动果实、尊重他人成果,自我教育的效果良好。教室是学生的家,学生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装扮教室,更有成就感也更有归属感。把教室内外作为班级实践基地,立足于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3.开发校园边角

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校园很难拥有连片的实践基地,但即使已有的土地也存在许多零散死角。在现实条件下,要解决校园实践基地匮乏的难题,只有尽可能挖掘校园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校园土地的重复利用率。笔者结合平时思考、探索,总结出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集腋成裘”,把操场边角、墙下空间、建筑通道等学生不常到的地方利用起来,改造成各种小微基地,赋予各种实践功能,如开辟成模拟自然灾害环境下的生存体验室、搭棚建设跳蚤书市、设立小动物养殖区等。另一种做法是“空中发展”,如当地一所小学在规划设计时,就有意识加强顶楼的承压、防水等设计,把教学楼顶楼开辟成“天台上的百草园”,供学生进行种植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不易掌握浇灌的时间和水量,植物容易被旱死或涝死。教师因势利导,把问题解决升华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主题——如何实现植株的自动浇灌,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首先通过探究得知,通过检测土壤的水分(湿度),能比较准确科学地判断植物旱涝情况;然后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由传感器组成的土壤湿度检测单元、由继电器控制的自动喷水单元;最后把以上两个单元进行电路连接,并通过调试使系统成功运转,制作出了“植株自动浇灌装置”。

以上案例,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寻根朔源,正是学校巧妙地建设实践基地,才为高质量探索项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化整为零,利用好学校中哪怕是一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把它变成综合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建设,创造成“立体”的综合实践基地。这两种做法的结合运用,就可以极大地解决各校基地不足的问题。

4.关注社区环境

上文提及的基地建设主要限于校园内部。《纲要》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在自己的生活小区里。生活小区就是个小社会,小区的设计、布局、周边交通、设施、管理、服务、活动等要素,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社会性实践的主题。同一个小区里的学生住户,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实践,这种实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每个学生住户年龄不同、学段不同,更有利于发挥不同的长处。如本地一些小区建设之初都配套体育健身器材,刚开始使用者众多,但后来长期闲置。对此,笔者指导自己所在小区的孩子开展考察探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动:小学中年级学生主要了解小区健身器材的种类、数量、功能等,对健身器材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主要观测健身器材的总体使用频次和具体器材的使用情况,通过访谈调查重点探究部分器材闲置的原因;初中生则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做好器材的清洗、刷漆等力所能及的维护工作。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梳理出近年来健身器材在小区遇冷的原因:一是功能相对单一,缺乏运动的趣味性,使用强度不太适合中老年人的体能;二是消毒清洁保养工作没有做好,小区人们嫌脏而不愿使用,一些故障器材长期无人维修;三是广场舞、健身舞在体能适切性、运动趣味性上具有较大优势,且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也造成健身器材使用者的分流。在下一个阶段,笔者将组织学生们继续探究实践,向小区业委会和物业管委会提出改善、改进小区健身设施的建议。

每个学生都会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他们生活在社会里而并非真空中。有意识地把学生生活的环境当成实践基地,有利于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获得灵感,提出具有真实意义的活动主题,获得对社会的真实体验,同时有利于学生感受体会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学校-生活-社会”学习实践的共通共融。

5.依托共建单位

城区、城镇的许多学校和周边单位开展共建活动,目前大多仅限于参观访问、活动交流、走访慰问等,有部分共建单位甚至只挂牌不活动。共建单位应该进入实践基地建设视野,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最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实践职业体验在校内开展并不罕见,“跳蚤市场”“一日小校长”“宠物饲养员”等,都属于职业体验的活动主题。但校内的此类活动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活动创设的情境种类有限,不可能模拟各行各业的情境,由于种类的缺失,学生往往刚开始热情高涨,随后活动兴趣逐渐消退;二是即使有限种类的情境模拟,也无法再现情境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校模拟情境中的所学所获离真实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共建单位在职业体验的情境创设方面有着最真实、最贴近生活实际的绝对优势,学生在共建单位中的实践成果能够经受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检验。如,笔者指导某校开展“一日小交警”主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到共建单位交警中队参观交通警察的日常工作,初步体会交警日常工作的繁忙,感受到交通管理远不止于挥手势那么简单,还涉及路线设计、指挥调度、事故处理等方面;学生跟着交警站在红绿灯路口协助指挥交通,体验到马路上空气、噪声等环境带来的不适,切身体会到交警是如何面对不同的交通违规者,做到坚持原则和柔性执法相结合;操作无人机等现代化交通指挥工具,查看無人机回传数据分析系统等,切身体会到科技在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上沉浸式的职业体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的学生表示要研究带空气净化和空调功能的移动指挥屋,改善交警的马路工作环境;有的学生对高科技设备产生兴趣,想设计交通拥堵提醒规避系统;有的学生想对校门口马路进行立体分流引导设计,改善上学、放学的交通混乱现象……学生的实践过程充满真实性,后续探究实践的主题也充满了可行性。共建单位往往是某个方面的专业部门,依托共建单位,就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最可感的实践平台。不同的共建单位涵盖社会不同的部门领域,这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职业体验活动。“深度学习”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笔者认为,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环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

6.借助研学基地

近年来,社会性的研学基地建设方兴未艾,但也出现了校外研学基地建设和学校实践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校外研学机构开设的实践基地的部分项目严重遇冷,学校部分亟需实践的项目又找不到合适的基地。实践证明,学校和校外研学机构联系,把校外研学基地当成的实践基地的延伸,可以实现学校基地建设和研学机构生存的双赢。笔者曾协助当地几所学校向社会研学机构提供咨询,列出基地建设项目清单和硬件要求;社会研学机构对周边学校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规划建设带有普遍需求的项目,建成后学校和社会研学机构签订《基地使用合同》,学校享有优先使用权,平时由研学基地进行普惠性营收。如当地某家研学机构根据学校的需求,开设“陶瓷制作坊”“扎染坊”“四季水果采摘园”等六个项目,学校在周末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旅行研学,其他时间研学机构则向社会开放。两年多来,学校和研学机构对合作成果均比较满意。开放办学是学校未来办学的方向。在不违背教育公益性的大背景下,借助校外研学机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学校主体和公益性社会办学力量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是可以实现的。

7.结语

一个学校要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就必须扩大对基地的内涵认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校内的环境潜能,积极与外界联系,打造基地建设的大概念,把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人本资源、社会资源都纳入基地建设范畴。同时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相关考评中,关于基地建设的观测评估点应由狭义转向广义,拓展对基地的界定,把相关项目考评的重点由硬件建设转向开展实效,这样才更有利于综合实践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